【摘 要】
: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21-02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数学生活化”这一提法大行其道。诚然,伴随着“数学生活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较之过去温馨多了、人文多了、学生也感兴趣多了,教师亦对此趋之若鹜。在经历了一段由不适应到习惯,由习惯到自然的痛苦经历后;慢慢的,这股生活化之风愈演愈烈,愈烈愈演,好像數学课如果不联系生活,也就没有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21-02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数学生活化”这一提法大行其道。诚然,伴随着“数学生活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较之过去温馨多了、人文多了、学生也感兴趣多了,教师亦对此趋之若鹜。在经历了一段由不适应到习惯,由习惯到自然的痛苦经历后;慢慢的,这股生活化之风愈演愈烈,愈烈愈演,好像數学课如果不联系生活,也就没有了新课程的味道。于是乎,铺天盖地的生活情景席卷而来。老师们在对每一节课的设计上(尤其是公开课)总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其与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数学,甚至是企图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然而,就在热闹正上演的时候,这股生活化之风也刮出了难堪、刮出了尴尬:
尴尬一: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在结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语在描述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的大小的区别时,让学生分别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结果在组织学生反馈时,有的学生竟然说出“我一定比弟弟大”、“明天不可能是星期天”等等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来,而任课教师对此却不作评价,置若罔闻。
尴尬二: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 引导学生在认识了“间隔排列”的“两端相同”特点后,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本节课的知识“原型”,学生找到了教室中“窗帘”与“隔墙”、房顶的“顶墙”与“框架隔断”诸如此类的间隔排列, 教师兴奋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现大加褒奖。
其实,类似这样的尴尬,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课后细细思考,才发觉,其实这些尴尬都是教师“自找”的,“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是对一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作为数学语言,这三个词是用来描述不确定现象的,让学生用其说一句话,学生极易与其语文本意混为一谈,再者,学生在联系生活说话时内容可能会“天马行空”,无所不说;“找规律”课中学生所找到的“间隔排列”并不完全符合课中所研究的规律。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所找到的间隔排列并非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只是其中某段是按照间隔排列而已;二是,即便是按照“一一间隔”排列,仔细观察后,发现最后并非是“两端相同”。这样的生活实例显然有点牵强附会,长期这样的教学是否会使简约而又严谨的数学知识变得庸俗化?一味的追求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是否会使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呢?课堂中,当我们面对类似的生活素材时,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以为:
1.面对生活素材,需要教师“发现”的眼光
这一点可以学习黄爱华老师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所引用的游戏“俄罗斯方块”以及张齐华老师在《认识分数》一课时所引用的 “多美滋1+1”奶粉广告时众人拍案叫绝,惊叹他们独到的“数学眼光”,发现了藏匿于游戏和广告中的教学资源。突然顿悟,原来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选择生活素材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应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和影响。
2.面对生活素材,需要师生“思辨”的眼光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基于“生活”之上,但只有将它与“数学”结合才能实现最终的价值归宿。但如何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学习的知识的体验和探索上?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空间?无疑,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主动思辨、去伪存真。教师要时刻保持对于生活素材的高度警觉,谨防数学的“街头化”、“浅表化”,保证生活素材的“数学味”。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生活并不能代表数学的全部,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张奠宙教授的一段话“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只有当二者发生有效的“化学反应”时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的高效结合,实现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为之作出努力。
作者简介:
李涛(1980.7-),男,汉族,安徽省寿县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视,并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互动与评价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教师增强课堂语言魅力的方式,以“妙语连珠,情思并发”为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课堂语言魅力 高年级数学 学习积极性
【摘要】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可见,研究大思政格局下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新入学就制定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满足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 格局 新生 职业生涯
【摘要】主要介绍了高中数学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一是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以此来对教学活动科学调整;二是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三是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与学生学习的温故知新;四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21-01 1.高中数学中有
【摘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够在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的同时,保证老师教学指导质量,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意义较大。为实现理想化数学思想渗透模式,本文将以青岛版数学教材为例,对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展开全面论述,旨在强化数学思想渗透效果,保证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水平。 【关键词】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关注细节,在细节中培养学生数感。 【关鍵词】细节 挖掘 预设 捕捉 数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
【摘要】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不仅能够传授各类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还能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成长。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够显著提高最终小学的效果。本文先探讨了使用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和重要价值,接着从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使用信息技术来突破教学难点、通过信息技术来跟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三个方面,综合全面的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与信息技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6-02 分层教学通常是按照学生自身的智力情况以及学习兴趣,将其进行合理分级的方式。之后再采取针对性策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做到共同进步。 一、课堂教学知识的分层 (一)具体实施策略 通常而言,小学数学知识为了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因此其内容的难易程度是以中等生的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领域也在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教育方面改革和创新。近几年,在改革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着重突出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在这种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开展“珍视童心、放飞想象以及口语支持”的尝试,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让这种教学模式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使全体学生朝着
【中图分类号】G434;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02-02 “温故而知新”, 任何知识都需要在不断的再现和重复、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才能得以巩固,实现内化,并延伸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复习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构建知识系统,形成整体思维,发展语言能力,是每位英语教师必须直面的命题。 可是,长期以来,
【摘要】本文通过反思笔者自身公开课的处理方法——从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知识的联系性出发,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辅助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得出“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类比 几何画板 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27-01 2017年12月14日,我参加了我校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