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之安娜新评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娜为了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儿子,与情人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对于丈夫来说他不是一个好妻子,对儿子来说她不是个好母亲,同样,对情人伏伦斯基来说她也不是一个好情人。安娜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爱情扭曲的追求最终导致了她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安娜;爱情;责任;道德。
  
  安娜是沙俄时代上流社会的一位贵族妇女,她漂亮迷人,个性突出,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但正是这样一位让人一见顿生爱慕之情的女人,卧轨自杀了。很多读者痛斥导致安娜悲剧的一切因素,同时也下了一些不很恰当的结论,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安娜这个人物形象。
  安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分析她的思想性格,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入手,即:安娜与丈夫、情人、儿女以及社会的关系,和安娜对这四种关系的行为态度。
  
  一、对丈夫卡列宁
  
  安娜在十八岁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他们之间虽然谈不上爱情,但生活也相对稳定。卡列宁是一个学识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的人,但在生活上死板、僵硬、缺乏生气。所以,当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出现以后,安娜的爱情被唤醒了。
  开始时,由于伦理道德的关系,安娜曾试图压制自己的情感,但最后,她终于成了伏伦斯基的爱情俘虏,并对丈丈的人格、尊严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伤害。
  安娜在赛马场上的失态,让丈夫卡列宁十分痛苦,可安娜却这样认为:“我是一个坏女人,我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我不爱撒谎,也不能容忍谎言……,他这个人还能有什么感情呢?如果他杀死我,杀死伏伦斯基,我倒还会尊敬他。” ①这说明安娜并不了解丈夫的感情,她想要真诚的、自由的爱,于是她向卡列宁坦白了一切。但卡列宁做出了维持原状的决定,也许有人会随同安娜的意志认为列宁是在虚伪无耻用卑劣的手段糟蹋安娜。其实不然,卡列宁固然有虚伪的一面,但这个决定也是合乎于现实的。卡列宁想问题不会像安娜那样冲动感性的,他想的问题要更全面。处于一个上流社会,一个特定的环境,就必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他为了家庭的名誉,为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不乏是为了安娜本人,这个决定是无可非议的,虽然他心里难免有嫉恨,但也是一个丈夫应有的正常反应,我们不可妄加指责。
  安娜对卡列宁的决定非但不领情,还拼命寻找背叛的理由。她谴责丈夫虚伪、冷酷,并对伏伦斯基这样说:“他不是个男子汉……,要是我换了他,我早就把这种妻子杀掉,撕成一块块……,他不是人,他是一架做官机器。”①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安娜因为爱情而导致的对丈夫缺乏理智的厌恶和憎恨。很多读者认同安娜,认为卡列宁是一架做官机器,毫无情感可言,其实这是没有站在卡列宁的角度想问题,而是在情感上一味迁就安娜的错误表现。卡列宁自幼便成孤儿,对于一个孤儿而言,为官不但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也是一种高收入的来源,这样,他的家庭就可得到各种保障。所以,我们不可以把卡列宁为官单纯的看作是一种权利欲的驱使,同时,他严肃认真,正直从政,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因为生存和热衷于自己工作的卡列宁当成一架做官机器来看。
  安娜在家会见情人,这是对卡列宁尊严的公然蔑视和人格的侮辱。任何一个丈夫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妻子存有外遇,更何况在家里接待情人了。于是卡列宁做出了离婚的决定。但当他得知妻子病危的电报,还是马上回到妻子身边,去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在这里,曾有人指责卡列宁的虚伪,因为他明明想她死。但请站到卡列宁的立场,站到我们自己的立场,恐怕我们连这虚伪的责任都尽不到。卡列宁所表现的,自始至终都证明着他良好的道德和修养。濒死前的安娜一反常态,记起了丈夫的好:“阿历克赛不会拒绝我……,只有我了解,……。他这个人真好,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这个人有多好”。①当安娜见到丈夫后还不断地请求丈夫的饶恕。与以前骂丈夫不是人,声称自己无罪恰恰相反。为什么安娜前后的反应如此悬殊呢?这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她明白丈夫是个好人,只是以前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所以现在只有得到宽恕,她内心才会平静,她不能带罪见上帝的,对基督教义合理婚姻的破坏,使她惧怕在上帝面前受到惩罚,同时,也可以看出安娜对丈夫内心深处的依赖和情感。
  但病好后的安娜,却又恨起了丈夫,恨他的宽宏大量,尽管她知道自己抵不上他的一个小指头。到国外后,也不愿想丈大的痛苦,甚至“丈夫的痛苦又使她太幸福,她这一点也不后悔”,①这都不能不说安娜的自私和残忍。所以,对于一个尽到责任的丈夫,一个希望挽救妻子的丈夫,我们不能再苛求于卡列宁,否则,那就成了一种无情的索取,一种自私的共鸣。所以说,安娜非但不是一个好妻子,更在人性上存有问题。
  
  二、对情人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一个公子哥,在他身上既有优秀青年的一面,又有贵族公子哥的劣根性,按奥勃朗斯基公爵所说,他是彼得堡花花公子中的一个最好的标本。他聪明、勇敢、温文尔雅,内心也不乏真情实感。在遇到安娜之前,也曾过着奢侈、放荡的享乐生活。他随意玩弄女孩子的感情,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毫不忸怩地沉迷于任何一种欲望,而嘲笑其他的一切,这不难看伏伦斯基的享乐主义和自我主义。
  伏伦斯基遇上安娜后,安娜深刻热情的付出与纯真爱情的力量提升了他的心灵,使伏伦斯基结束了他原有的生活,并在情感上、爱情上趋于严肃认真。为了安娜,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功名前程,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
  有些读者认为安娜错爱了伏伦斯基,因为他经不住上流社会的诱惑,重返了社交界,并开始对安娜出现了冷淡的态度。这里我们就要重点分析一下了。伏伦斯基的确是深爱安娜的,只是人并不是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同时,男人也不同于女人,尤其是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他不可能使自己长期局限于二个人的世界,这不仅是他们存在的性别的差异,更有性格和趣味的差异。安娜所要的是与伏伦斯基寸步不离的厮守,一个理想中的二人世界,但伏伦斯基不仅需要爱情,也需要丰富的交际生活,而且处于一个世俗的社会,处于“一家之主”的地位,伏伦斯基也是不可能脱离社交界的。所以,对有些读者所认为的,伏伦斯基厌倦了安娜,不再爱安娜的观点,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伏伦斯基重返社交界,使安娜产生了失去他的恐惧心理。她怕他在外面找别的女人而抛弃她。为了“挽回”伏伦斯基,她刻意打扮自己,凡是伏伦斯基喜欢的,她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为了刺激伏伦斯基的醋意而故意与别的男子调情。正如罗曼·罗兰曾说过的:“无法抑制的情欲蛀蚀着这个高傲的女子的精神大厦,她身上优秀的东西,她的勇敢真诚的心灵瓦解了,毁灭了,她没有力量去对抗上流社会的虚荣心,她的生活除取悦她的情人再没有别的目标……,嫉妒折磨着她,征服了的肉欲迫使她的举止、声音、眼神中处处弄虚作假,她堕落到要使任何男子都为之着迷的女人之列。”②而安娜越是想网住伏伦斯基,越是要支配他,他便越会保持他所认为的男子汉的独立性,并慢慢地不能忍受安娜对其自由的干涉,进而冷淡于她。于是,安娜的精神支柱也就崩溃了,引导这场悲刷的直接因素也就出现了。
  所以不难看出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活,将爱情看作全部生活要义的做法,非但无法拴住情人,反而使伏伦斯基与她越走越远。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她自身性格的偏狭和斤斤计较的气质。她的生活情趣只有单一的甚至畸形的爱情,最终,她的爱情也只能成为一种盲目的性爱以及自私的理由和情欲的象征。
  
  三、对儿女
  
  谢辽查是安娜与丈丈卡列宁的儿子,由于卡列宁的事务缠身和缺乏生气,活泼可爱的儿子变成了安娜最幸福的源泉,在安娜与卡列宁平静的生活中,儿子给安娜带来快乐和安慰,是她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支柱。安娜与情人在一起后,对儿子也是放心不下,一心想要回儿子,失去儿子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但安娜毕竟抛弃了儿子与情人走了,当母爱与情爱发生冲突时,她选择了情爱,甚至蜜月之初,更是幸福的想不到儿子的存在,即使偶尔想到儿子,也是因为生了伏伦斯基的气,或者有了什么别的苦恼。可见,安娜虽然爱儿子,为失去儿子这份支持而痛苦,但她更爱伏伦斯基,更爱她自己,为了爱情,她是可以放弃作为母亲的责任的。
  卡列宁不愿离婚,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不仅是为了自己家庭的荣誉和脸面,也是为了孩子。他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成长,并给他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不希望给孩子带来伤害,也不希望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家庭悲剧的阴影,但所有这些,安娜不会想到,也不会去想,在她眼里,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谁也阻挡不了的,所以说,对儿子,安娜非但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给慢慢成长的儿子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同样,安妮是安娜与情人伏伦斯基所生的女儿,是一个没有得到多少母爱的孩子,尽管在国外时受到过母亲的宠爱,但很快,随着父母回到国内,她也便失去了母爱。从陶丽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娜、奶妈、保姆和婴儿之间很少接触,母亲难得到育儿室来。安娜想给孩子找一种玩具,可是找不到……,最使人惊奇的是,问到婴孩有几颗牙齿,安娜答错了。她根本不知道她最近长出的两颗牙。”①而安娜本人甚至觉的她在育儿室是个多余人。如此一个母亲,可以想象她对女儿的关心程度有多低,她的心思已经全部转移到如何拴住情人。安娜临死前虽认为有没有谢辽查也照样过,但毕竟还想到了儿子,而对幼小的安妮,她是连想都想不起来的,可见安妮在母亲心目中是几乎不存在的了。
  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的一次争吵时曾骂伏伦斯基的母亲说:“一个母亲不懂得什么是儿子的幸福和名誉,就是没有心肝。”①而她对自己的孩子又怎样呢?其实,她更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四、对于上流社会
  
  安娜虽然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但却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感染,她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她鄙视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男女的坠落虚伪生活,她能够不顾一切地向传统道德观念挑战,而且,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始终不悔于追求个人幸福的选择,认为即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安娜勇敢和执着的个性。
  但是,人终究是一个社会中人,安娜从小便是在典型的俄国贵族教育和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上流社会的一切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消除的影响。她虽然敢于与情人私奔,但内心也是矛盾重重,她无力摆脱传统道德对她的束缚。她对自己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身份去追求爱情有着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同时,社会荣誉和地位的丧失,更加重了她的苦恼和心理负担。当陶丽来看她时,她不止一次问陶丽,对她与伏伦斯基结合的这件事的看法,这说明安娜是很在乎别人的眼光的,她希望通过陶丽的肯定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减轻心理压力。再者,面对社交界,她虽然敢在公开场合盛装看戏,对自己的出现所引起的不满表现的镇定自若,可内心却感受像被钉在耻辱柱上示众,这都说明安娜虽表现的很勇敢,但内心却很虚弱、很矛盾。
  大多数人认为上流社会是造成安娜悲剧的重要因素,不错,上流社会的确给安娜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且通过安娜的自身弱点直接影响到她的内心,使其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但是,无论是10世纪的恶果还是21世纪的当下,无论在哪个社会阶层婚外恋都是不被允许和承认的,我们不要一味谴责那个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毕竟,作为一个社会,都有其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这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又是一种维系社会稳定的筹码。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终究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如果人人率性而为,那社会必将陷入混乱,而我们今天的第三者也应该名正言顺.而不是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公众的谴责。我们赞成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但要遵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来合理解决。安娜的爱情追求虽然勇敢执著、轰轰烈烈,但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因为自己的情爱而抛弃一切责任的做法,就导致了她必然成为伏伦斯基,也是她自己的无条件的奴隶。正如杨正先先生所说:“安娜的死是她内心矛盾和只关心自己的必然的结果,是爱情破灭后无可奈何的选择。”③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安娜既不是一个好妻子,也不是一个好情人,既尽不到母亲的责任,又违背着社会的道德,她虽然有勇敢真诚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为她的美丽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而忘记她更多的不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勇敢的叛逆和改革,但并不代表着不顾一切的毫无原则。托翁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思想虽然看起来还很遥远,但却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出路。
  
  注释:
  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8,第262页、第447页、第508页、第507页、第760页、第918页.
  ② 刘桂荣.矛盾的心灵历程---安娜悲剧命运的分析[J].太原: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1),第42页.
  ③ 杨正先.对安娜形象的再认识[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
   1991(7),第85页.
  
  参考文献:
  [1]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 刘桂荣:矛盾的心灵历程---安娜悲剧命运的分析[J].太原: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1).
  [3] 杨正先:对安娜形象的再认识[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1(7).
  [4] 吴波:社会道德规范的殉难者卡列宁形象是非论[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 1991(1.).
  [5] 杨宏、王永奇: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安娜悲剧的再审视[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
其他文献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下册所选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  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    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    《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作者采取了这样的程序:记游——江南秋色——北国之秋的浓色·北国之秋的深味——江南秋色——记游。从笔墨详略上看,处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最富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魔小说”。它以绮丽的幻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世界,创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领超群的神魔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艺术形象本领有别特色各具,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数百年来其它同类的题材作品相继淹灭,而它却独行于世。  关键词:西游记;精雕细刻;魅力;艺术格调。     一    《西游记》是明朝杰出小说
期刊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制度的重大进步,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力量。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昨天和今天的辉煌与
期刊
摘 要:成达师范学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等师范学校始创于济南,后虽迁往他地,但济南作为其诞生地,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即从成师的诞生济南说起,探讨成师济南时期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成达师范;诞生地济南;探讨;作用和意义。    成达师范于民国14年公元1925年4月24日创立于山东济南穆家门清真寺内,由当时在穆家门清真寺担任教长的马松亭阿訇与时任山东济南道道尹的
期刊
摘 要:和谐理念是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谐大学包括环境、文化、制度和人本等诸多因素,其中契约精神既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制度基础,更是彰显大学治理效率的保障。  关键词:和谐大学;契约精神;治理效率。    和谐思想源自古代先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的理念后,无数学者对和谐思想做出了充分的阐释,并殷实了和谐大学的建设性意见。大学和谐主要包括:良性互动的环境、奋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催生了组织的变革。政府组织如同企业组织一样都开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谋求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网络政府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条件下政府组织变革的趋势和形式,在全球各国争相构建网络政府的背景下,我国网络政府的构建面临自身特有的问题和机遇,必须有针对性的走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径才能构建出真正适合我国的网络政府。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文化也必将全球化,本文论证了这种趋势的不可能性。另外,虽然这种趋势不可能发生,但是现代文化的频繁交流及趋同化对世界的一些亚文化构成了冲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儒家思想究竟该向何处去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儒家思想。     一、文化能否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开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山西、湖北、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对突发其来的重大地震灾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随即中断日常节目,实况滚动报道地震情况。自当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行并机同步直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做到“最快,第一时间;最全,第一现场”,用客观、高效、平
期刊
摘 要:文章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农村经济实际,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列出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建议意见。  关键词:实用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一)农村实用人才调查基本状况:(1)人才结构:根据问卷调查,实用人才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能手,占89.4%。其中,种植能手占75%,养殖能手占14.7%,加工
期刊
摘 要:工会做为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建立良好机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重视灌输道德知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会;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基本政治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部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工会作为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