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程硕士“物流工程”领域的ILT国际物流资质互认项目执行情况的调研,发现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和落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实施中的案例和经验的总结,从提高思想认识、校外导师聘任遴选、科学考核体系建立、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度的有效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在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规律。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职业资质认证 双导师
1.背景
工程硕士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学位层次[1]。随着经济、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2005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英国皇家与运输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就中国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职业资格相互认证事宜签署了框架协议,2008年教指委与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签订了协议,合作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在与职业资格挂钩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本文经过分析优秀的职业资格认证在高校实践中的优秀案例,从提高思想认识、校外导师聘任遴选、科学考核体系建立、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总结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度的有效运行机制。
2.职业资质认证中有关双导师成功运行的实际案例
在重庆大学职业资格认证实践中,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聘任、岗位设定、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及晋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并将实践实习指导、案例开发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劳动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之中,初步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师资博士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之一,专业化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面的扩展、科研力量的加强也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加强师资建设,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定期参加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国内外会议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开展校外学习和合作,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物流专业博士学位,不断壮大物流工程硕士学位的师资力量。但同时对物流工程专业的授课教师提出严格的考核要求,包括所开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配备软件等都以团队研讨的方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降低难度。
3.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
各高校在进行物流工程职业资格认证的过程中,都实现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高效运行,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规律。
首先,充分认识到校内外导师的重要作用,构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实现多方共赢。职业资格培训是职业资格认证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将它融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如果缺少与行业界交流,高校就不能准确了解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及其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和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校外导师组织工作,可以有效结合行业和高校共同实施培养工作。
其次,在校外导师遴选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制度,充分发挥多方积极性,保证校外导师的质量和指导水平。对于校外导师,因其职责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聘任校外导师不应只注重科学研究和获奖情况,可在加入考查其教学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等相关考核内容基于严格的遴选机制。同时,结合定期考核评定方式建立准入退出相结合的流动机制,从而建设一支技术水平突出、学科结构合理、人员数量充足的校外导师队伍。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业绩考核体系,实施合理的导师激励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校内外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日常监督,另一方面有助于客观评价校内外导师的工作成绩,进一步调动校内外导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建立多指标、多模式的业绩考核结果与校内外导师薪金水平、是否延聘等方面直接挂钩,从而保证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到学校中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更多的是一种奉献,企业导师的兼职性特点,需要合理的激励及保障制度予以支持和保证。
物流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坚实,且有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非常重要。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让各方认识到双导师制的优点及在物流工程硕士指导中的必要性,建立务实、高效、沟通顺畅的工程硕士和校外导师关系,为高质量企业导师遴选及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2]。
参考文献:
[1]蔡成涛,梁燕华,张雯.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2]蔡成涛,梁燕华,王立辉,闫大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大课题立项资助,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201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立项资助(编号:2014-ZDn-23)。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职业资质认证 双导师
1.背景
工程硕士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学位层次[1]。随着经济、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2005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英国皇家与运输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就中国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职业资格相互认证事宜签署了框架协议,2008年教指委与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签订了协议,合作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在与职业资格挂钩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本文经过分析优秀的职业资格认证在高校实践中的优秀案例,从提高思想认识、校外导师聘任遴选、科学考核体系建立、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总结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度的有效运行机制。
2.职业资质认证中有关双导师成功运行的实际案例
在重庆大学职业资格认证实践中,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聘任、岗位设定、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及晋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并将实践实习指导、案例开发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劳动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之中,初步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师资博士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之一,专业化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面的扩展、科研力量的加强也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加强师资建设,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定期参加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国内外会议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开展校外学习和合作,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物流专业博士学位,不断壮大物流工程硕士学位的师资力量。但同时对物流工程专业的授课教师提出严格的考核要求,包括所开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配备软件等都以团队研讨的方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降低难度。
3.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
各高校在进行物流工程职业资格认证的过程中,都实现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高效运行,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规律。
首先,充分认识到校内外导师的重要作用,构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实现多方共赢。职业资格培训是职业资格认证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将它融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如果缺少与行业界交流,高校就不能准确了解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及其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和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校外导师组织工作,可以有效结合行业和高校共同实施培养工作。
其次,在校外导师遴选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制度,充分发挥多方积极性,保证校外导师的质量和指导水平。对于校外导师,因其职责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聘任校外导师不应只注重科学研究和获奖情况,可在加入考查其教学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等相关考核内容基于严格的遴选机制。同时,结合定期考核评定方式建立准入退出相结合的流动机制,从而建设一支技术水平突出、学科结构合理、人员数量充足的校外导师队伍。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业绩考核体系,实施合理的导师激励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校内外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日常监督,另一方面有助于客观评价校内外导师的工作成绩,进一步调动校内外导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建立多指标、多模式的业绩考核结果与校内外导师薪金水平、是否延聘等方面直接挂钩,从而保证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到学校中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更多的是一种奉献,企业导师的兼职性特点,需要合理的激励及保障制度予以支持和保证。
物流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坚实,且有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非常重要。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是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让各方认识到双导师制的优点及在物流工程硕士指导中的必要性,建立务实、高效、沟通顺畅的工程硕士和校外导师关系,为高质量企业导师遴选及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2]。
参考文献:
[1]蔡成涛,梁燕华,张雯.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2]蔡成涛,梁燕华,王立辉,闫大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大课题立项资助,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201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立项资助(编号:2014-ZDn-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