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鼓励多提数学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教学中,我会经常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然后通过问同学、老师或家长,让他们在共同的讨论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说出自已遇到的数学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分析、研究,其乐融融,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鼓励学生多动手
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量一量等等的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促进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觉得“好”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科学结合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同时还经常会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购物;和家长一起算水电费;计算家里的面积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地去操作体会,使平常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运算都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能力
1.注重运算意义的教学
加强各种运算意义理解,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创设一些有效的情境,如购物游戏、平分物品、愉快旅行、实物测量等等,通过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真切地领悟运算的意义和本质,让学生真正明确在不同的情境中各种运算的用法,效果显著。
2.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把学过的知识和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一些相关的知识形成体系,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便于记忆,在实际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加快解题速度。如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图形的面积时,我就和学生进行总结:从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再到这些图形的公式演变进行归纳,使得这些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然后再精心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的相关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捷从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在他认为,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有意识地出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九的第一题:某电视机厂去年生产电视机108万台,其中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这个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产量分别是多少万台?方法1:根据例题的方法,用上半年产量 下半年产量=108万台,用方程可以这样解答,先设下半年的产量为X万台,则上半年的产量为 X万台。方程是:X X=108。这样先求出下半年产量再求上半年的产量。方法2:然后我继续问: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用比还可怎样表述?学生很快说出:上半年产量与下半年产量的比是4:5,通过启发,知道部分数的比和总数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来解,上半年:108× ,下半年:108× 。方法3:最后再启发学生,总数是下半年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总数其实就是下半年1 ,再应用分数的意义还可这样解答,下半年:108÷(1 )。就这样,一下子激发出了学生思维。方法4:有学生还说,还可用比的知识用归一的方法,上半年:108÷(4 5)×4;下半年:108÷(4 5)×5。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把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从反思中培养良好习惯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尝试考虑换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引导他们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与其他问题是否有联系等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的一些提示性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你真的理解了问题吗?”“可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可选择?”“这个问题的结果合理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比较、反思,一方面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能否作为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进行比较时,可以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策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六、纠正错误、认识问题的真谛
学生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面对学生的问题、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重新体会问题出错的根源,消除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同时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让学生在错题集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平时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形成、猎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多提数学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教学中,我会经常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然后通过问同学、老师或家长,让他们在共同的讨论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说出自已遇到的数学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分析、研究,其乐融融,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鼓励学生多动手
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量一量等等的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促进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觉得“好”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科学结合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同时还经常会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购物;和家长一起算水电费;计算家里的面积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地去操作体会,使平常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运算都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能力
1.注重运算意义的教学
加强各种运算意义理解,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创设一些有效的情境,如购物游戏、平分物品、愉快旅行、实物测量等等,通过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真切地领悟运算的意义和本质,让学生真正明确在不同的情境中各种运算的用法,效果显著。
2.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把学过的知识和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一些相关的知识形成体系,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便于记忆,在实际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加快解题速度。如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图形的面积时,我就和学生进行总结:从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再到这些图形的公式演变进行归纳,使得这些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然后再精心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的相关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捷从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在他认为,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有意识地出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九的第一题:某电视机厂去年生产电视机108万台,其中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这个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产量分别是多少万台?方法1:根据例题的方法,用上半年产量 下半年产量=108万台,用方程可以这样解答,先设下半年的产量为X万台,则上半年的产量为 X万台。方程是:X X=108。这样先求出下半年产量再求上半年的产量。方法2:然后我继续问: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用比还可怎样表述?学生很快说出:上半年产量与下半年产量的比是4:5,通过启发,知道部分数的比和总数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来解,上半年:108× ,下半年:108× 。方法3:最后再启发学生,总数是下半年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总数其实就是下半年1 ,再应用分数的意义还可这样解答,下半年:108÷(1 )。就这样,一下子激发出了学生思维。方法4:有学生还说,还可用比的知识用归一的方法,上半年:108÷(4 5)×4;下半年:108÷(4 5)×5。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把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从反思中培养良好习惯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尝试考虑换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引导他们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与其他问题是否有联系等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的一些提示性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你真的理解了问题吗?”“可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可选择?”“这个问题的结果合理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比较、反思,一方面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能否作为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进行比较时,可以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策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六、纠正错误、认识问题的真谛
学生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面对学生的问题、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重新体会问题出错的根源,消除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同时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让学生在错题集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平时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形成、猎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