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从教育投资一收益的角度审视主要发生在低收入群体身上的"因教致贫"现象,可以发现,"因教致贫"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成本的增加,而教育收益的相对低下导致的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则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平衡不同高校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尽可能地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投资风险,是目前解决"因教致贫"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
一、"因教致贫"现象的产生
中国从1989年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经过八年探索,在1997年,全面实施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建立了由国家、学生个人(家庭)为主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机制。约翰斯通教授首创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中国高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额的快速上涨,成了中国民众反映强烈的"因教致贫"问题的直接导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因教致贫"现象的出现却令人们不禁产生困惑:教育究竟是治疗贫困的良方还是导致贫困的恶疾?尤其是发生在低收入群体身上,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
二、"因教致贫"现象及其危害
(一)何谓"因教致贫"
从学理上讲,对教育的投资带来的应该是"因教致富"而不应该是"因教致贫"。在我国当前出现的"因教致贫"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因制度、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而出现的失常现象。具体来讲,"因教致贫"是指接受教育的社会个体因教育成本的投入而影响了个体或家庭的正常生活,并因此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现象。"因教致贫"又可分为"因教成贫"和"因教返贫"两种类型。
(二)"因教致贫"的现状描述
1.高昂的学校收费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乱收费"猛于虎",据教育专家保守估算,近10年来,全国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乱收费的项目是五花八门,如不明就里的高额学费、择校费、扩招费、赞助费等等。从收费的性质上看,主要包括三类。它们分别是:生存性生费、发展性收费和腐败性收费。
2.教育收益的降低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教育投入得到預期的回报。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就业困难和文凭贬值,使教育很难实现其预期收益,导致学生因教致贫。
(三)"因教致贫"的危害
因教致贫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危害,更重要的是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合理社会流动受阻;因教致贫限制和阻碍了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渠道。阶层差异代际转移;因教而致贫,因贫而失教仍旧会使低阶层家庭子女无法获得与高阶层家庭子女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最终进人较低层次的职业和阶层。客观上复制了父辈的阶层关系,形成了阶层差异的代际转移。读书无用思想重现;因教致贫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地区滋生蔓延。社会不安
三、因教致贫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分析
"因教致贫"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成本的增加,而教育收益的相对低下导致的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则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教育成本的日益高涨成为"因教致贫"的直接原因
自1989年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来,学费标准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从最初的几百元逐年攀升至几千元。尽管国家一再出台政策限制学费的快速增长,但是在惯性的作用下,我国高校学费平均水平依然涨到了5000元的关口。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快速增长的学费标准给中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在许多家庭,教育支出成了头号开支。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实行了助学贷款制度等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资助力度和范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这种"高收费+低资助"的现状增加了直接的教育成本投入,导致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型因教致贫"。
(二)现行的学校制度降低了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收益率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育收益率也是有高有低的。通常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会更高。但是,低收入人群一方面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为了增加高考录取几率,通常更多地集中于一般高校和比较冷门的专业。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之间的学费水平差距也并不大,不同专业之间的学费水平差距同样不明显。然而,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无论在就业、平均薪资水平,还是日后的发展前途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距。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将显著高于一般高校、冷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然而,低收入人群大多又集中于一般高校、冷门专业,故此他们的教育投资风险更高。从而导致近年来的"因教致贫"现象屡屡出现。
(三)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导致教育投资风险的增大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是很难实现的。与出身中上收人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在人力资本方面面临学校知名度低、专业偏冷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来自社会资本的先天弱势的影响,往往更难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且,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很难再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然而,来自低收人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暂时失业只能进一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导致"因教致贫"或增加贫困程度。
(四)教育投资收益的特殊性导致教育投资未能获得及时的补偿及回报
教育投资是以人为对象的投资,与一般物质生产投资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方面。首先,教育投资收益具有迟效性,其收益要经过很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就大学本科毕业生而言,一般需要经过16年的正规学校教育,然后通过工作找寻才能开始获取教育的经济收益。其次,教育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
四、对策建议
从理论上来讲,解决"因教致贫"问题应当从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实行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收缴制度这三个方面着手。现实中,由于"因教致贫"现象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短时间内难以较彻底地解决,需要采取系统的措施才能将其危害性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相对而言,降低教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当前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学费标准;二是提高个人教育决策的理性程度,以降低教育风险。这也迎合了社会普遍要求降低当前高等教育学费水平的呼声。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9.
[2]张国强.因教致贫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3]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4]赵聚辉,宋述龙.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标准与居民收入水平、GDP的增长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
[6]彭兴庭."因教致贫":农家子弟上大学的-道坎[J].教育与职业,2005(4).
中图分类号:G64
一、"因教致贫"现象的产生
中国从1989年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经过八年探索,在1997年,全面实施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建立了由国家、学生个人(家庭)为主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机制。约翰斯通教授首创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中国高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额的快速上涨,成了中国民众反映强烈的"因教致贫"问题的直接导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因教致贫"现象的出现却令人们不禁产生困惑:教育究竟是治疗贫困的良方还是导致贫困的恶疾?尤其是发生在低收入群体身上,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
二、"因教致贫"现象及其危害
(一)何谓"因教致贫"
从学理上讲,对教育的投资带来的应该是"因教致富"而不应该是"因教致贫"。在我国当前出现的"因教致贫"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因制度、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而出现的失常现象。具体来讲,"因教致贫"是指接受教育的社会个体因教育成本的投入而影响了个体或家庭的正常生活,并因此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现象。"因教致贫"又可分为"因教成贫"和"因教返贫"两种类型。
(二)"因教致贫"的现状描述
1.高昂的学校收费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乱收费"猛于虎",据教育专家保守估算,近10年来,全国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乱收费的项目是五花八门,如不明就里的高额学费、择校费、扩招费、赞助费等等。从收费的性质上看,主要包括三类。它们分别是:生存性生费、发展性收费和腐败性收费。
2.教育收益的降低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教育投入得到預期的回报。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就业困难和文凭贬值,使教育很难实现其预期收益,导致学生因教致贫。
(三)"因教致贫"的危害
因教致贫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危害,更重要的是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合理社会流动受阻;因教致贫限制和阻碍了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渠道。阶层差异代际转移;因教而致贫,因贫而失教仍旧会使低阶层家庭子女无法获得与高阶层家庭子女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最终进人较低层次的职业和阶层。客观上复制了父辈的阶层关系,形成了阶层差异的代际转移。读书无用思想重现;因教致贫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地区滋生蔓延。社会不安
三、因教致贫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分析
"因教致贫"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成本的增加,而教育收益的相对低下导致的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则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教育成本的日益高涨成为"因教致贫"的直接原因
自1989年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来,学费标准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从最初的几百元逐年攀升至几千元。尽管国家一再出台政策限制学费的快速增长,但是在惯性的作用下,我国高校学费平均水平依然涨到了5000元的关口。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快速增长的学费标准给中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在许多家庭,教育支出成了头号开支。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实行了助学贷款制度等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资助力度和范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这种"高收费+低资助"的现状增加了直接的教育成本投入,导致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型因教致贫"。
(二)现行的学校制度降低了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收益率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育收益率也是有高有低的。通常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会更高。但是,低收入人群一方面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为了增加高考录取几率,通常更多地集中于一般高校和比较冷门的专业。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之间的学费水平差距也并不大,不同专业之间的学费水平差距同样不明显。然而,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无论在就业、平均薪资水平,还是日后的发展前途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距。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将显著高于一般高校、冷门专业的教育收益率。然而,低收入人群大多又集中于一般高校、冷门专业,故此他们的教育投资风险更高。从而导致近年来的"因教致贫"现象屡屡出现。
(三)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导致教育投资风险的增大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是很难实现的。与出身中上收人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在人力资本方面面临学校知名度低、专业偏冷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来自社会资本的先天弱势的影响,往往更难挤进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且,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很难再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然而,来自低收人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暂时失业只能进一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导致"因教致贫"或增加贫困程度。
(四)教育投资收益的特殊性导致教育投资未能获得及时的补偿及回报
教育投资是以人为对象的投资,与一般物质生产投资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方面。首先,教育投资收益具有迟效性,其收益要经过很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就大学本科毕业生而言,一般需要经过16年的正规学校教育,然后通过工作找寻才能开始获取教育的经济收益。其次,教育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
四、对策建议
从理论上来讲,解决"因教致贫"问题应当从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实行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收缴制度这三个方面着手。现实中,由于"因教致贫"现象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短时间内难以较彻底地解决,需要采取系统的措施才能将其危害性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相对而言,降低教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当前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学费标准;二是提高个人教育决策的理性程度,以降低教育风险。这也迎合了社会普遍要求降低当前高等教育学费水平的呼声。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9.
[2]张国强.因教致贫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3]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4]赵聚辉,宋述龙.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标准与居民收入水平、GDP的增长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
[6]彭兴庭."因教致贫":农家子弟上大学的-道坎[J].教育与职业,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