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如花”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开放日,我选择的课型是读书会——读曹禺的《雷雨》。
   对这部作品,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评价:“《雷雨》在中国整个戏剧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没有一个作品能够和它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以,要想在一节课内,尽管是一小时的课把《雷雨》读明白、说清楚,是不可能做到的。
   备课之初在课的切入点上颇费思量,最后确立为解读繁漪形象。繁漪是令人同情的,但对这个人物很难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来给她定论。繁漪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所以她无法彻底传统,也没能完全现代。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性格特异。她扭曲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天才地刻画出来,成为全剧最最吸引人的人物。在她的具有魅力的却未免有些阴鸷可怖的性格中,折射出封建专制环境沉重的压力以及把一个女人原本美丽的心灵,扭曲得令人震惊的精神虐杀。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繁漪正是把这种爱情看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开始了沉沦与挣扎。而挣扎带来的却是扭曲。她扭曲成一把利刀,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深重的创伤;她扭曲成一个魔,任心中的恶指使着她破坏再破坏……
   这节读书会的名字就叫“沉沦与挣扎”。
   繁漪,是复杂的,是矛盾的;是遭人唾责的,又是令人同情的;是让人们叹为观止的爆发的“原始生命力”;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又绝对不会是孤立的,她是一个类的代表。尼采说过“男人的本性是意志,女人的本性是顺从,这就是两性的法则”,而这更是传统中国男性女性角色定位的不二法则,所以以前的女人,要三从四德。繁漪的悲剧成为一类人的典型,其必然性引起的是人欣赏悲剧而生发的悲悯之情……繁漪是说不完的,因其丰富,遂成经典。
   考虑到对这一形象的解读,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在课堂实施上,通过细读文本,设置层层推进的阅读任务:道德判断(世俗评价)——历史判断(性格成因〈环境〉)——社会判断(类的代表)。当学生完成了由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的三个判断后,再进一步探讨繁漪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不喜欢繁漪,但我们很难不同情繁漪,在同情她的同时我们还体验到人类与生俱来极其珍贵的一种情感——悲悯,这是我想让这节课所达到的一个点。悲剧是人生巨大的、不可抗拒的灾难与厄运的演示,结局往往是悲剧主人公的毁灭或失败,悲剧在现实中是令人悲伤的,但我们为什么还要欣赏悲剧?因为悲剧主人公不向命运屈服、坚毅的诗意人格激起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深沉的人生思索,促进人的精神净化与情感升华,这就是悲剧的实质,它能引發人们的悲悯情怀。
   我自己无法评价这节课,尽管知道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很享受这个过程——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一同沉浸在《雷雨》的电闪雷鸣中。在上课前的全班共读中,让学生自选片段剧本表演。没有想到学生的热情如此之高——自习课、课间、早读课,都申请排演剧本;三三两两地对台词,设计动作;展示时,四班的吴钰菲带来了一应俱全的道具:桌布、杯子、扇子;男生为追求表演效果,还带来了玩具手枪;好几个组的学生竟然能全脱稿演出,角色把握到位;在全班参与的剧本表演中,竟然发现了平时不声不响的学生潜藏的表演天赋:王一舟、冯泽伟、陶嘉、张咏丽、卢文滔……在收集学生的人物评析时,佳琳认识到即使繁漪离开周公馆,她也是走向悲剧,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欣若有所思地说,我的身边,还是有繁漪,只不过没这么勇敢;穗君坦言繁漪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唯有洞悉悲剧根源,才能避免;欣艺在读后感写道:也许繁漪就是一朵怒放的玫瑰,被蛮横地摘走放进一个永不换水的花瓶里,她有着对土地的渴望和眷恋,就在她纵身一跳时花瓶碎了,只能躺在冰冷的泥地上,枯萎。难道世上只有一朵被摘下的玫瑰吗?不,还有很多……
   这些,不正是阅读带来的心灵花开吗?
   巴金说“生命如花”,我认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世界。阅读是个人生活经历的拓展和延伸。学生能理性品读当然好,可感性的喜欢也不错。为什么喜欢和学生在经典的阅读中进行美的历程,那是因为我执着地相信通过文学语言的熏陶和文学美感的获得,慢慢地就会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从而丰富滋润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获得,不能以功利的目的去要求阅读,“我读了这本书,语文就能多考多少分”,或是“老师,我要读什么书,才能提高语文成绩”,而类似问题,却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很喜欢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筑就人的品格和气质。我希望带给学生的,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一种超越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得更远一点。
其他文献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近2亿中小学生迎来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宅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打游戏,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态,而如今到来的暑期,更是再一次迎来青少年的上网高峰。小小年纪就能在手机上熟练切换各种APP应用软件,包括课堂直播软件、游戏软件等,让很多家长感到担忧。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
基本信息  书名:《梦珂》  作者:丁玲  版次:1次  裝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30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丁玲的小说《梦珂》讲述了梦珂在学校里受到不公的待遇,她在表姊和杨小姐展示出的浮华之间流离,在澹明和晓淞的追求里摇摆,最后挣脱出来,又跌入社会。初读《梦珂》,只觉得梦珂像一片从树枝上落下来的小叶子,在空中转来转去,最终被人看见
一、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题10分)  1.⑴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1分)  ⑵□□□□□□□,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⑷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
【考点聚焦】   从近年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选择题为主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且主观题还有逐步加大比重的趋势。此类题型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所以在复习中应重点将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试题类型:   ①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比喻、比拟、借代
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我手捧一杯玫瑰花茶,倚在窗边,在氤氲的茶香中,听风的“呼呼”声,又勾起了我的回忆。  也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呼啸的寒风毫不留情地刮在人脸上,有种说不出的刺痛感。快六点了,妈妈还没有来,天早已暗了下来,校门口的人寥寥无几,我站在一个卖红薯的流动小摊档旁,依傍着那红薯锅溢出的丝丝热气。这时,那位卖红薯的老奶奶走过来,递了个热腾腾的红薯给我:“孩子,吃吧,这么冷的天,怪饿的。”多么
摘要:“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整体规划,有序开展;细化指导,有效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活动探究;有效落实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从八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一个,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八年级下册的“演讲”、九年级上册的“现代诗”和九年级下册的“戏剧”。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为例,谈谈如何落
“诵读”,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如何有效运用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意蕴和情感?朱焘老师获得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行路难》一课,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这节课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法,设计了“诵读五环节”,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环节一:纠正字音,熟读成诵  1.全班齐读,纠正字音。  2.自由朗读,力求背诵。
该剧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共产党不懈探索,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故事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電视剧《大浪淘沙》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
摘要:“真实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肖培東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课非常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发生真实学习;开展情境活动,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贯穿情境过程,引领学生学习持久聚焦。情境化使学生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极好借鉴。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内容与情境是密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