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骑车去登山系列活动首站七一冰川站成就圆满后,我“顺理成章”地入选了第二站哈巴雪山站的阵容,只不过用10个加班日和每天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换来屁股下方寸机舱座位的我似乎被疲劳折磨得有些不在状态。帝都糟糕的空气让整个冬季越发慵懒,尽管出行清单上几组数据明亮而又刺眼:开始90公里起伏路,次日50公里中三分之二的爬坡,2600米的哈巴村徒步上升至4100米的大本营,大本营到5396米顶峰接着一直下撤回到2600米的哈巴村。这可是趟大活儿,它提醒我应当多出现在京郊的骑行爬坡路线上以及增加与力量器械的接触频率,只可惜我什么也没干,但时光却永远无视呆坐或者百无聊赖,现在回想起来,丽江所谓的古镇里那些写着发呆的小院或者各种吧真是弱爆了,只要你有呆,在哪发都可以。
我们用了半天时间骑车逃离那条充斥着重卡、搅拌车、拖拉机和私家车的214国道,期间我甚至差点被一辆玩命贴边儿转弯的搅拌车挤下路基。而连续下坡时,这条令人憎恶的国道会毫无征兆地出现连续两道棱角分明的减速带,那种紧迫感就好像,凌晨你睡眼惺忪的在帐篷里对着脉动瓶子嘘嘘,放到一半时突然发现,我擦,满了,超级不爽。
我们的队伍人数比上一站时扩充了一倍,VAUDE的装备赞助也比上次更加阔绰——非常适合冬季骑行的软壳夹克和能够应对突变天气的、采用环保面料制作的轻型硬壳外套。以至于活动的总指挥包子笑称:“以后大家要多来参加冬季活动啊,冬季领到的装备都是尖儿货。”
整个骑行阶段的精华部分始于当天下午的虎跳峡,纳西语称为“抚鲁阿仓过”,抚鲁为银石山,阿仓过为阿仓峡,全称为银石阿仓峡。这个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峡长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二百多米,有18个险滩。各段江面奇窄,飞瀑直泻,巨石横生。著名探险家洛克把虎跳峡看得极重,作为地理学家和西方纳西学之父,他于1924年春天进入虎跳峡,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去领会大峡谷的壮美。他在书中写道:“峡谷本身的景致真是无与伦比,顶上覆盖着白雪的悬岩,像钻石的皇冠闪闪发光。5000米的山峰高高地耸入藏区蓝色的天空,而在山脚,约3000米以下,亚洲最大的河流在奔流。峡谷越深越窄,平静的江水渐渐变为汹涌澎湃咆哮怒吼的洪流,飞溅的浪花冲击着狭窄的峡谷。目睹这条江水的凶猛气势,不禁使人毛骨悚然。这条江水冲破很多坚硬的黑石灰岩,冲击着雄伟的玉龙山山脚。这条雄伟的大江越往前,开辟越深,冲决着一个个的山岩障碍,甚至冲决了这座高近6000米的大山阻拦。”这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酷的公路骑行线路之一,因为奔向哈巴雪山的我们就骑行在悬崖一侧,鲜有护栏,从上虎跳到当晚住宿的中虎跳路段几乎全程爬坡,峡谷中混乱无序的气流偶尔会把人推向崖边,尽管处于枯水期,又被上游水坝阉割了的金沙江看上去变得恬静又安详,但它却令峡谷更显幽深并带有一股足以使恐高者吓尿的邪恶气质。在左侧,巨大的岩壁又几乎近在咫尺,那种蛮荒的、压倒性的气息无处不在,道路上时常出现的破碎岩石传达着它“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信息。我骑得战战兢兢,却又举重若轻,因为这一整天的骑行治好了因不适应南方冬季阴冷夜晚而引发的感冒,这对两天后的高海拔攀登来说无疑是个好征兆。
经过下虎跳的酣畅放坡后,就进入两天骑行中的魔鬼路段,它有些像京郊著名的高崖口爬坡线路,但海拔高出一倍,距离也足足长了两倍。对于骑行这种高耗氧量运动来说,已然可以称之为空气稀薄地带,加上腿部从昨天开始堆积起的乳酸,使得颤抖和喘,成为了今天的主旋律。我能想像到道路如绳梯般盘旋而上,尽管这里夜间的温度已低至零度,但仍旧有大片绿色田野从散落在宽阔沟壑中的村落四周绵延开去,而在道路的更高海拔处,却秋意甚浓,大有刘禹锡笔下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之美,令人有种“这不科学”的恍惚感。空气清爽得要命,像我等帝都村炮如果不经适应直接空降此地,估计得来上几口尾气才能悠悠缓过劲儿来。没有岔路,整个骑行队伍拉得很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状态尽情发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风,没有汽车,没有声音,没有一切文明的矫饰,时光似已在这里凝滞,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若非链轮传动时低鸣的咔咔声在耳边回响,以及大腿偶尔会酸胀着提醒,我真会有种灵魂出壳的空灵感。惟一给我带来麻烦的就是最后放坡至哈巴村的五公里路上有数段长达百米的冰雪,推车步行时我备受启发: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名经常参与竞技的骑行者,那么在长途骑行时请放下那份惯性的尽快到达目的地的竞技心态,这很容易使你远离旅行生活的美妙而沦为无聊骑行的牺牲品。这或许也是活动小插曲之一的爬坡赛最后被安排在哈巴村里举行的原因。
4100米,有比帐篷坚固一百倍的木屋,有供四肢舒展的木床,有不必窝着肚子夹菜的木桌,有源源不断的热水,哈巴雪山大本营拥有国内最顶级最奢华的硬件设施。技术培训、冲顶说明会、身体检查,平安夜里尽情享受零食,我们的登山队软件方面也样样不落。很明显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登山前特有的焦躁、疑虑、兴奋、忐忑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两天骑行加一天的徒步所产生的适应效果比强筋壮骨大力丸之类的补药还有效,尽管每个人的疲惫等级不一,但全队,包括初次涉及高海拔活动的队员没有一名因为心率和血氧含量指标不合格而剔出登顶队列之外。
无论是上山途中还是下山途中,我的意识同样迟钝。越是向上攀登,目标对我而言似乎就越无足轻重,而我对自己也变得越漠然。我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精神的疲惫远远胜于身体的疲劳。坐下来休息是何等的惬意,然而也很危险。筋疲力尽而死跟冻僵而死同样“令人愉悦”。—梅斯纳尔
凌晨3:45,由头灯组成的一字长龙阵向哈巴顶峰开拔,哈巴雪山之所以被称为初级或入门级雪山,是因为其整条攀登线路实际上是由三个大岩包和一个大雪包组成,并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技术器材,但我从没有忘记哈巴是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它并不算久远的攀登历史中,在它貌似简单又清晰的攀登路线上已经有七人罹难。每座山峰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在整个过程中,从头到尾它就出了一招,风。凛冽而又凌厉,我们暴露在毫无遮蔽的陡峭的大岩坡上,无力招架也无处遁形,我就像一台破旧的拖拉机,慢慢推进随时熄火,因为它随时让我这个一百六十多斤的胖子踉踉跄跄,不得不用登山杖撑住身体,它几乎击穿了我头上那顶顶级软壳小帽,头皮阵阵发麻。巨大的轰鸣声将我紧紧包裹,仿佛置身于计划经济时代老国营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准备会上包子说大风会让体感温度达到零下20℃,只有身临其境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Fei,身材娇小却又体能超棒的女孩儿,在骑行阶段始终保持在队伍前列,但如此残暴的冬季攀登环境却让她吃了大亏,当她出现在我头灯的光柱中时,正伏在岩坡上一动不动,我们大声说着什么,却被大风扯得支离破碎。她的体重几乎只有我的二分之一,极有可能直接被卷下山去。这就是在登山伊始,哈巴给予我们的冷酷无情的当头棒喝。 疲态初现,我们在黑暗中终于得以半掩在岩石后面避风,向导的头头老罗,那个有着绛红色面庞,靠谱又忠厚的纳西族汉子在紧张地评估着继续攀登的可能性,我和菜头教练则花了五分钟时间点着两根烟,氤氲中我思索着如果我们就此下山将会意味着什么,或许在回去后的某段时间内,会被太多的“如果”包围,甚至经过流年沉淀后,这些个“如果”依然成为那段记忆中的符号。我提醒自己,别在山上去寻找什么真理和答案,还是抽支烟来得轻松愉快。接着,向东横切至雪槽内继续向上的指令传来,相对安全却并没给攀登带来什么质的变化。
光影随朝阳变幻,升腾翻滚的云海上,远处仙宫般的稻城三神山和梅里神山清晰可见。我像一个年迈又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老人哆哆嗦嗦掏出相机,想扫描一张全景,却在一秒钟内被一组旋风组合拳掀翻在地。
向导们在雪线以上的绝望坡铺设了长达600米的豪华路绳,我已经爬升了七个小时,累得连过节点时拧锁门的力气也没有,雪面已经形成了薄脆饼那样的冰壳,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呼吸中满是唾液糊在保暖面罩内层上难闻的味道。我无比羡慕上方20米处的西塘,这个壮得像头牦牛的攀岩者每走上二十几步就坐下来休息会儿,他居然能坐下来?我也想坐下来休息,缓解跟腱和小腿的酸痛—它们紧绷僵硬得就像块顽石,可一旦我的屁股接触了地表,身下的大冰壳就厌恶地将我向下推去,尽管尝试用冰爪稳固住底盘,手掌抵住冰镐防止滑坠,但其他肌肉群却不满意我这么做,它们痉挛着尖叫抗议,以至于我连10秒钟都坚持不住。
路绳尽头,前方月亮湾,U形雪盆,顶峰前的天然避风港,哈巴雪山对登山者们仅有的恩赐。我有些眩晕,强弩之末的真正奥义在脑海中弥散开来,对时间和海拔已完全不再敏感,令人沮丧的持续大风让我忽略了补给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只在4900米换冰爪的地方嗑了一袋能量胶并囫囵吞下了一个小面包,而此刻却又显得微不足道。走在我前方的教练菜头忽然转身扶着娜娜开始下撤,在经过我时,菜头抛下一句话:“已经十一点半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体能还算充沛,就尽量去追上第一组的队员,否则就下撤。”十一点半了?什么意思,包子在出发会议上反复强调的登顶关门时间是11点还是12点任凭怎么努力也无法回想起来。我懵在原地,作为第二组突在最前面的他们先行下撤让我备受打击,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追上第一组,愤怒和绝望降临了。Mark F.Twight在《极限登山》中总结道:“不良的态度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充分发挥能力,最终导致失败。而在登山运动中,不良态度的词义并不能用一般定义去理解,愤怒和绝望的情绪曾支撑许多攀登者完成困难的路线—有些人甚至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许多伟大的攀登都是在痛苦的折磨之下完成的。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把痛苦和折磨当做不良的精神状态,但是焦虑、混乱和怀疑经常能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包括在艺术和生活中都是如此。”但我并没有因此再往前前进一步,因为我完全符合Mark对不良态度的定义—任何能阻碍你实现目标的精神状态。那时,意志、忍耐和自信已悄然离去。
在高山环境中,任何人都不能掌控全局,但也别放松对自我的控制。我在下撤时走错了两次路,还在岩坡上滑坠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冲锋裤脚拉扯到了雪套外面,手指也被滚石砸伤,鲜血浸透了手套。内心充满了丢盔卸甲的溃败感和恐惧感。“回到大本营,拿回扔在木床上剩下的半瓶可乐,然后一口气把它干掉”,最后支撑我继续下撤就是这么看似简单可笑的理由。头灯下,松萝间,我跟在包子身后终于最后一个滚回了哈巴村。那里,万里霜天静寂寥。
许多人都对遥远的山峰魂牵梦绕,而骑车去登山本身就充满着罗曼蒂克式的怀想,无论我们这些人是出于浅尝辄止、重返巅峰还是探索未知的目的。就如阿尔瓦雷斯所说:“当所有的压力释放后,血液的流动便愈加畅快淋漓。那些可能的危险不过是在磨炼人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也许这就是高危运动的魅力—刻意提高努力的难度,并全神贯注于其中,这样仿佛就能驱赶心中烦人的琐事。”这就好像人生的缩影,选择、修正、选择,你每天都在做很多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决定,但某天你的某个决定就能改变你的一生。在山上,在特定的时间里,一举一动都事关生死。
我们用了半天时间骑车逃离那条充斥着重卡、搅拌车、拖拉机和私家车的214国道,期间我甚至差点被一辆玩命贴边儿转弯的搅拌车挤下路基。而连续下坡时,这条令人憎恶的国道会毫无征兆地出现连续两道棱角分明的减速带,那种紧迫感就好像,凌晨你睡眼惺忪的在帐篷里对着脉动瓶子嘘嘘,放到一半时突然发现,我擦,满了,超级不爽。
我们的队伍人数比上一站时扩充了一倍,VAUDE的装备赞助也比上次更加阔绰——非常适合冬季骑行的软壳夹克和能够应对突变天气的、采用环保面料制作的轻型硬壳外套。以至于活动的总指挥包子笑称:“以后大家要多来参加冬季活动啊,冬季领到的装备都是尖儿货。”
整个骑行阶段的精华部分始于当天下午的虎跳峡,纳西语称为“抚鲁阿仓过”,抚鲁为银石山,阿仓过为阿仓峡,全称为银石阿仓峡。这个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峡长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二百多米,有18个险滩。各段江面奇窄,飞瀑直泻,巨石横生。著名探险家洛克把虎跳峡看得极重,作为地理学家和西方纳西学之父,他于1924年春天进入虎跳峡,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去领会大峡谷的壮美。他在书中写道:“峡谷本身的景致真是无与伦比,顶上覆盖着白雪的悬岩,像钻石的皇冠闪闪发光。5000米的山峰高高地耸入藏区蓝色的天空,而在山脚,约3000米以下,亚洲最大的河流在奔流。峡谷越深越窄,平静的江水渐渐变为汹涌澎湃咆哮怒吼的洪流,飞溅的浪花冲击着狭窄的峡谷。目睹这条江水的凶猛气势,不禁使人毛骨悚然。这条江水冲破很多坚硬的黑石灰岩,冲击着雄伟的玉龙山山脚。这条雄伟的大江越往前,开辟越深,冲决着一个个的山岩障碍,甚至冲决了这座高近6000米的大山阻拦。”这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酷的公路骑行线路之一,因为奔向哈巴雪山的我们就骑行在悬崖一侧,鲜有护栏,从上虎跳到当晚住宿的中虎跳路段几乎全程爬坡,峡谷中混乱无序的气流偶尔会把人推向崖边,尽管处于枯水期,又被上游水坝阉割了的金沙江看上去变得恬静又安详,但它却令峡谷更显幽深并带有一股足以使恐高者吓尿的邪恶气质。在左侧,巨大的岩壁又几乎近在咫尺,那种蛮荒的、压倒性的气息无处不在,道路上时常出现的破碎岩石传达着它“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信息。我骑得战战兢兢,却又举重若轻,因为这一整天的骑行治好了因不适应南方冬季阴冷夜晚而引发的感冒,这对两天后的高海拔攀登来说无疑是个好征兆。
经过下虎跳的酣畅放坡后,就进入两天骑行中的魔鬼路段,它有些像京郊著名的高崖口爬坡线路,但海拔高出一倍,距离也足足长了两倍。对于骑行这种高耗氧量运动来说,已然可以称之为空气稀薄地带,加上腿部从昨天开始堆积起的乳酸,使得颤抖和喘,成为了今天的主旋律。我能想像到道路如绳梯般盘旋而上,尽管这里夜间的温度已低至零度,但仍旧有大片绿色田野从散落在宽阔沟壑中的村落四周绵延开去,而在道路的更高海拔处,却秋意甚浓,大有刘禹锡笔下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之美,令人有种“这不科学”的恍惚感。空气清爽得要命,像我等帝都村炮如果不经适应直接空降此地,估计得来上几口尾气才能悠悠缓过劲儿来。没有岔路,整个骑行队伍拉得很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状态尽情发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风,没有汽车,没有声音,没有一切文明的矫饰,时光似已在这里凝滞,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若非链轮传动时低鸣的咔咔声在耳边回响,以及大腿偶尔会酸胀着提醒,我真会有种灵魂出壳的空灵感。惟一给我带来麻烦的就是最后放坡至哈巴村的五公里路上有数段长达百米的冰雪,推车步行时我备受启发: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名经常参与竞技的骑行者,那么在长途骑行时请放下那份惯性的尽快到达目的地的竞技心态,这很容易使你远离旅行生活的美妙而沦为无聊骑行的牺牲品。这或许也是活动小插曲之一的爬坡赛最后被安排在哈巴村里举行的原因。
4100米,有比帐篷坚固一百倍的木屋,有供四肢舒展的木床,有不必窝着肚子夹菜的木桌,有源源不断的热水,哈巴雪山大本营拥有国内最顶级最奢华的硬件设施。技术培训、冲顶说明会、身体检查,平安夜里尽情享受零食,我们的登山队软件方面也样样不落。很明显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登山前特有的焦躁、疑虑、兴奋、忐忑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两天骑行加一天的徒步所产生的适应效果比强筋壮骨大力丸之类的补药还有效,尽管每个人的疲惫等级不一,但全队,包括初次涉及高海拔活动的队员没有一名因为心率和血氧含量指标不合格而剔出登顶队列之外。
无论是上山途中还是下山途中,我的意识同样迟钝。越是向上攀登,目标对我而言似乎就越无足轻重,而我对自己也变得越漠然。我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精神的疲惫远远胜于身体的疲劳。坐下来休息是何等的惬意,然而也很危险。筋疲力尽而死跟冻僵而死同样“令人愉悦”。—梅斯纳尔
凌晨3:45,由头灯组成的一字长龙阵向哈巴顶峰开拔,哈巴雪山之所以被称为初级或入门级雪山,是因为其整条攀登线路实际上是由三个大岩包和一个大雪包组成,并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技术器材,但我从没有忘记哈巴是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它并不算久远的攀登历史中,在它貌似简单又清晰的攀登路线上已经有七人罹难。每座山峰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在整个过程中,从头到尾它就出了一招,风。凛冽而又凌厉,我们暴露在毫无遮蔽的陡峭的大岩坡上,无力招架也无处遁形,我就像一台破旧的拖拉机,慢慢推进随时熄火,因为它随时让我这个一百六十多斤的胖子踉踉跄跄,不得不用登山杖撑住身体,它几乎击穿了我头上那顶顶级软壳小帽,头皮阵阵发麻。巨大的轰鸣声将我紧紧包裹,仿佛置身于计划经济时代老国营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准备会上包子说大风会让体感温度达到零下20℃,只有身临其境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Fei,身材娇小却又体能超棒的女孩儿,在骑行阶段始终保持在队伍前列,但如此残暴的冬季攀登环境却让她吃了大亏,当她出现在我头灯的光柱中时,正伏在岩坡上一动不动,我们大声说着什么,却被大风扯得支离破碎。她的体重几乎只有我的二分之一,极有可能直接被卷下山去。这就是在登山伊始,哈巴给予我们的冷酷无情的当头棒喝。 疲态初现,我们在黑暗中终于得以半掩在岩石后面避风,向导的头头老罗,那个有着绛红色面庞,靠谱又忠厚的纳西族汉子在紧张地评估着继续攀登的可能性,我和菜头教练则花了五分钟时间点着两根烟,氤氲中我思索着如果我们就此下山将会意味着什么,或许在回去后的某段时间内,会被太多的“如果”包围,甚至经过流年沉淀后,这些个“如果”依然成为那段记忆中的符号。我提醒自己,别在山上去寻找什么真理和答案,还是抽支烟来得轻松愉快。接着,向东横切至雪槽内继续向上的指令传来,相对安全却并没给攀登带来什么质的变化。
光影随朝阳变幻,升腾翻滚的云海上,远处仙宫般的稻城三神山和梅里神山清晰可见。我像一个年迈又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老人哆哆嗦嗦掏出相机,想扫描一张全景,却在一秒钟内被一组旋风组合拳掀翻在地。
向导们在雪线以上的绝望坡铺设了长达600米的豪华路绳,我已经爬升了七个小时,累得连过节点时拧锁门的力气也没有,雪面已经形成了薄脆饼那样的冰壳,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呼吸中满是唾液糊在保暖面罩内层上难闻的味道。我无比羡慕上方20米处的西塘,这个壮得像头牦牛的攀岩者每走上二十几步就坐下来休息会儿,他居然能坐下来?我也想坐下来休息,缓解跟腱和小腿的酸痛—它们紧绷僵硬得就像块顽石,可一旦我的屁股接触了地表,身下的大冰壳就厌恶地将我向下推去,尽管尝试用冰爪稳固住底盘,手掌抵住冰镐防止滑坠,但其他肌肉群却不满意我这么做,它们痉挛着尖叫抗议,以至于我连10秒钟都坚持不住。
路绳尽头,前方月亮湾,U形雪盆,顶峰前的天然避风港,哈巴雪山对登山者们仅有的恩赐。我有些眩晕,强弩之末的真正奥义在脑海中弥散开来,对时间和海拔已完全不再敏感,令人沮丧的持续大风让我忽略了补给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只在4900米换冰爪的地方嗑了一袋能量胶并囫囵吞下了一个小面包,而此刻却又显得微不足道。走在我前方的教练菜头忽然转身扶着娜娜开始下撤,在经过我时,菜头抛下一句话:“已经十一点半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体能还算充沛,就尽量去追上第一组的队员,否则就下撤。”十一点半了?什么意思,包子在出发会议上反复强调的登顶关门时间是11点还是12点任凭怎么努力也无法回想起来。我懵在原地,作为第二组突在最前面的他们先行下撤让我备受打击,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追上第一组,愤怒和绝望降临了。Mark F.Twight在《极限登山》中总结道:“不良的态度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充分发挥能力,最终导致失败。而在登山运动中,不良态度的词义并不能用一般定义去理解,愤怒和绝望的情绪曾支撑许多攀登者完成困难的路线—有些人甚至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许多伟大的攀登都是在痛苦的折磨之下完成的。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把痛苦和折磨当做不良的精神状态,但是焦虑、混乱和怀疑经常能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包括在艺术和生活中都是如此。”但我并没有因此再往前前进一步,因为我完全符合Mark对不良态度的定义—任何能阻碍你实现目标的精神状态。那时,意志、忍耐和自信已悄然离去。
在高山环境中,任何人都不能掌控全局,但也别放松对自我的控制。我在下撤时走错了两次路,还在岩坡上滑坠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冲锋裤脚拉扯到了雪套外面,手指也被滚石砸伤,鲜血浸透了手套。内心充满了丢盔卸甲的溃败感和恐惧感。“回到大本营,拿回扔在木床上剩下的半瓶可乐,然后一口气把它干掉”,最后支撑我继续下撤就是这么看似简单可笑的理由。头灯下,松萝间,我跟在包子身后终于最后一个滚回了哈巴村。那里,万里霜天静寂寥。
许多人都对遥远的山峰魂牵梦绕,而骑车去登山本身就充满着罗曼蒂克式的怀想,无论我们这些人是出于浅尝辄止、重返巅峰还是探索未知的目的。就如阿尔瓦雷斯所说:“当所有的压力释放后,血液的流动便愈加畅快淋漓。那些可能的危险不过是在磨炼人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也许这就是高危运动的魅力—刻意提高努力的难度,并全神贯注于其中,这样仿佛就能驱赶心中烦人的琐事。”这就好像人生的缩影,选择、修正、选择,你每天都在做很多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决定,但某天你的某个决定就能改变你的一生。在山上,在特定的时间里,一举一动都事关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