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着青春好写诗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引]
  
  诗歌写作,一直以来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平时作文训练也很少涉及到这种文体。对学生来说,他们写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动人的诗歌,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的青春放声歌唱!自从2001年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后,高考满分作文每年都有诗歌佳作推出。今年高考阅卷刚刚开始,媒体上就推出了陕西一考生的一首仅209字的满分作文《无题》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佳作展示吧。
  
  [佳作选一]
  
  无题
  陕西一考生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点评]
  
  这首诗紧扣“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为题记,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朦胧特征来说明感情这一抽象事物所具有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通过层层比喻阐述了感情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从而驶向真理的彼岸,非常确切和深刻。
  诗的语言生动鲜活而富有很强的哲理性。诗中“时常擦试你的双眼”“拉开窗帘/你是否看得清暗礁”等丰富“意象”的诗句含蓄地表现出“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显得形象、蕴藉。“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别总给理智放假”等语句凝练而有哲理,富于形象性且很有诗歌的韵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和灵活运用艺术方法的能力,这在考场作文中尤为难得。
  这首诗尽管只有209个字,但全诗构思奇特,内容深刻,语言生动鲜活,打破了中学生的比较一般的语言模式,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被阅卷老师一致看好,评为满分,是理所应当的!
  
  [佳作选二]
  
  蓝色蛹·金色蝴蝶
  甘肃一考生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点评]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一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与许多考生单方面谈论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不同,本文中虽然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但却通过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为符合生活的逻辑。
  (西北师大副教授、甘肃省文科“语文”评卷组副组长石义堂点评)
  
  [底蕴揭示]
  
  诗歌进入高考作文,是从2001年开始的。以前,在作文要求一栏中,对文体再开放,也会有这么一条:诗歌除外。2001年开始,你也可以写诗歌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而且,诗歌写得好,也可以像其他文体写得好一样得到高分甚至满分。我们可以预见,明年乃至以后的高考作文,如果 继续不加限制的话,肯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会加入到诗歌写作中来。所以,我们在这里点评这两首诗歌,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就诗论诗的这一范畴。
  对年轻的学生来说,他们写诗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动人的诗歌,他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青春放声歌唱!不过同时,我们也得承认,由于以前考试中不准写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写作诗歌的欲望,很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误解,以为诗歌是文体中不受欢迎的另类,即使一时兴起,写了诗歌,老师也不会给高分。现在好了,诗言志,你有什么心声要倾吐,有什么看法要表达,你又多了一种倾吐的形式——诗歌。你可堂堂正正、名正言顺地写了。
  只要我们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是能够充分发挥起潜能的。上面的两首佳作,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吗?两首诗都能紧扣话题,富有哲理,文字精练,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的文学才华和超拔的文字驾双能力、丰富的想像力、深邃的洞察力。
  高考作文可以写诗歌,这给有些学生提供了机会,对阅卷教师却是一个挑战一你得有现代诗歌阅读的储备和敏感,你要能相当于准确地判断出哪些诗歌写得优秀,该给高分,哪些则差强人意,不能给高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江苏省每年都有30万左右的考生,近几年却没有推出一篇诗歌类的高考佳作来,是没有考生写,还是确实没有佳作呢?是不是我们中学教师对诗歌写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深入的思考!据我所知,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对现代、当代诗歌阅读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读现代、当代诗歌的人实在不多,能够写几笔的就更是寥寥无几。当我们布置学生写作文或在考场里,面对学生所写的诗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同时这两篇满分作文无疑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考场作文应如何求新?
  “求新”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核心,也是焦点。形式的“求新”无疑是解决焦点的有效途径之一。我觉得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个比喻很有说服力,他说,考场作文怎样写才有新意?这正如秃子头上捉虱子,那肯定没有新意。如果你转到秃子的背后,发现秃子头上还有几根头发,那你就抓住了作文的新意了。这头发,既是立意的新颖,也指形式的清新。作为一名考生,如果你在考场作文所写的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东西,想得高分,肯定不容易。只有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才能踏进“求新”的门槛。但还应该注意的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千万不能因为“求新”而“求新”,免得弄巧成拙。为此,不仅要注重生活积累、切实提高写作技能,还要在平时必须多读多写,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有可能在考场中写出佳作来。
其他文献
《云冈一片云》是当代作家及巨涛先生创作的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和以往的游记文章不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没有向我们描述云冈石窟是如何的宏伟壮观,而是集中笔墨抒发自己的游览感受——“初来时,云冈也就是一道冈。临别时,方知云冈是一片云……”。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去细细品味、感悟一下吧!  云冈石窟佛寺,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公里处的武周山麓,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
期刊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冯友兰哲学中的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后人评价他的境界说:“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上述的评价是否中肯呢?读一读《人生的境界》便知。笔者认为,把握以下“四个一”是解读本文的一种好方法。  一、一个名词——意义。冯友兰曾说过;何谓“意义”?意义发生
期刊
郝文爬上山垭时,一丝风顺着坡边吹过来,他就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山妞的发梢儿不经意地掠过自己的脸,回头看看身后,山妞正向自己走来,迎面的风里也多了一丝山妞的馨香。郝文的心里犹如蚂蚁蜇过,轻飘飘地痛。  郝文是城里人,师范毕业后被分到村小学当教师,一教就是几年,起初的不平和忿恨就像用过的粉笔,都化成了粉尘消失了,记忆中是孩子们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和一声声稚气的呼唤。那些笑脸和稚气的声音又织成一张网,网
期刊
王敦①既下,住船石头②,欲有废明帝③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④所说。温尝为东宫率⑤,后为吾司马⑥,甚悉之。”须臾,温宋,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⑦?”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⑧,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   
期刊
一直以为,尼采是一个魔鬼,一个疯子,特别是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更是对他妄加评论。直到读了《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是一个对哲学一无所知,而又对一位伟大哲人投以乱石的小人。  尘世之间,永远无法摆脱迷茫、困惑,丧失自我的情感纠缠。因此,查拉斯图拉在失去了他能够得到另一部分缺憾的机会后,毅然来到了密林深处,与自己的心交流,与大自然的神韵相沟通,与云层、闪电、闷雷相互对话。不
期刊
在对事物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期刊
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正,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人是重感情的,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亲近熟悉的人的本能?国人更是讲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日子久了,朋友的话会变成自己的话,朋友的观念会影响自己的观念。于是大事临头,自然更相信熟人亲朋的判断,让感情迷住了明辨是非的眼睛。  所以李嘉诚当初坚
期刊
有时常常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脚踮在摞起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根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刚住进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粗笨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有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觉
期刊
高考作文以话题形式命题已经是第五年了。从今年河北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来看,多数考生对话题作文极大开放性和极广自由度的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在作文答卷上表现为体裁丰富多采,文体感增强。今年的考生作文有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还有属于文学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更有日记、书信,甚至有调查报告、广告、辩论词、病历诊断书等。考生思维非常活跃,取材空间跨度很大,时间上从古代史实到当代生活,地域上从外国传
期刊
由于去年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在形式上刚刚作了较大调整,所以今年的文言文试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试卷的结构上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去年一样,都是5道客观题,一道主观翻译题。内容紧扣了考试说明,突出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对虚词的考查依然沿袭高考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体现了对课本的重视。主观翻译题恪守了高考说明的要求,避开了考试说明已明确规定不列入考查范围的特殊文言句式和用法,重点放在了实词和虚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