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什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也是众多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者研究的课题。本文笔者从这两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研究;教学任务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 ponder
Zhang Zongnian
【Abstract】Isn’t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iciency why high, how to raise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iciency, this is the question which many teachers rack brains for a long time, is also engaged in the topic which numerously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r studies. This article author discusses a spot individual ponder from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research; Teahing duty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者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尽管一线教师在努力的尝试有效课堂,尽管很多的公开课在想方设法的打造有效课堂,但日常课堂教学的沉闷和低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教师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成果与才华的秀场
有些英语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很好,语音面貌良好,语言的基本功很扎实,对英语的词法与句法颇有研究,语法研究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不可谓不深,课堂上夸夸其谈,能讲得眉飞色舞,但他们的学生除了钦佩他们的才华外,没有什么收获,课堂学生的气氛沉闷,课堂效率很低,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教师把课堂当作了自己研究成果与才华的秀场。
2 教师把课堂看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
在教学管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不变的目的,但由此而产生的制度和方案,却往往事与愿违。目前的管理理念只是简单的认为课堂效率是教师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接受的“和”,认为教师能保证完成教学进度,学生能够把教师教授的东西接受,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在管理者看来,确保教学进度是判断教师合格的最低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以至于造成很多教师认为: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是教师欠缺计划教学进程的能力,是学生归咎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是教学事故,教师要承担教学责任;而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的东西,那只不过是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师不会承担主要责任,顶多只是说自己教学能力有限。这样一来教师重点关注的是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匆匆忙忙尽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而对于怎样科学的构建知识体系和形成良好的技能却无暇顾及,论起这样的课堂效率,就好比给了学生一堆砖块,学生却不得不忍受无屋可居的痛苦。
3 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
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的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课堂有序的事件,这简称为维持课堂次序;另一个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这简称为促进课堂合作。前者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后者力求动用集体的力量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师的课堂次序混乱,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很差,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成了“茶馆”,更不用谈怎样抓住45分钟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了。而很多教师习惯于把课堂管理简单的视为维持课堂次序这一消极的课堂管理,而对促进课堂合作学习这个积极的课堂管理却被大家疏忽了,乃至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做自己感兴趣而与学科教学无关的事,甚至课堂趴到一片,45分钟大部分成了学生休闲养生的时间,学习效率低下。
4 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方法、环境、习惯、情绪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习成果。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中的“材”是人,是具体的学生,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常携三五个弟子,边品茶边探讨,边散步边沟通,不受任何管理和考试的束缚,所以“因材施教”也就不难进行。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不是由几个,而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教学,当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老师不但不会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不可能像孔子那样了解自己的学生,加之现在的高考和教育管理的束缚,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性受到限制,这就加大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降低了教师因材施教的可行性,甚至在今天教师眼中的因材施教的“材”,是具体的教材,与之相应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教育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一旦每学期所教的学科的课时数定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课时数分配到教学单元之中,形成一个教学计划表。教学计划表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进度的标准。如果教师教学进度游离于教学进度之外,那就是教学事故。毫无疑问,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并不是关键要素,它们最多是教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微调的理由,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教师私下对学生进行关心与补差的依据而以,并不成为影响班级课堂教学的因素。当教师因“教材”而施教时,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钩也就在所难免,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材完成教学进度,这样的课堂见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
5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离不开“教什么”,教什么属于科学范畴,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难点的判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他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和学生,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怎么教”,怎么教属于艺术范畴,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工作。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科学而有效地教授教学内容,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就要研究“怎么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法。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很重要,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两者的兼顾是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些一线教师对“教什么”不太重视,他们认为“教什么”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学管理者要研究的问题,他们只不过就是去完成教学任务,即他们心中的“教什么”就是教教材,通过课堂教学把教材教完,而不去研究新课程、考纲和教材,没有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添加,甚至有的教师连教学的重难点都不清楚,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设想教师不考虑教什么,只考虑怎么教,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肯定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教师也不知道教什么,哪有离开目的谈手段的?而更多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也知道科学的定位教学目标,知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即知道“教什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做到根据不同教学课型、不同教学对象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不知道怎么教,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课不同的教法而效果不一样的原因。“怎么教”当前是让所有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要素。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课堂效率的实质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45分钟内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自始至终的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一切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又怎样能45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积极地、自始至终地参与课堂的每一活动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的步调一致。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生的接受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只有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不至于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无论何种课型,无论何种教法,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下,在教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要根据学情,让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度这两个因素达到最大,乘积就是最大,这样课堂效率就能最大化。如果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度,就会出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放弃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只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那班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超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课堂氛围就会受到影响;况且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就不能如期达成。因此课堂教学进度的定位十分重要。决定教学进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计划等,但这些只是影响因素,真正决定教学进度的是学情,即学生的接受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安排教学进度,要根据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地删减或增补,分出主次轻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既能兼顾教学计划,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采取灵活的教法,努力营造“有趣课堂”。
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在这三个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的智商,所以,教师就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改变或者抱怨学生的智商来提高课堂效率,对智商抱怨的越多,结果不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是对学习越来越丧失信心。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是最易改变的,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却是学科教师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好这件事。
(1)优化课堂结构,达到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对学科内容理解深度的统一。 有趣而有效的课堂,教师要注意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对学科内容理解深度的均衡。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知识的深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学科知识的深度包括学科知识内容的深度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在内容上越是很深的教师,学生理解起来就越难,能够掌握的学生人数就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能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科深度有深刻的理解。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时要分片、分段慢慢积累,切忌一步到位,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切忌在一堂课上把同一个题目的各种不同解题方法全都灌给他们,导致贪多嚼不烂。而对高三学生,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切忌“炒闲饭(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的方法,达到学科知识的趣味化。我们注意到,课堂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学科知识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不但效果很差,而且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与信心。学科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就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扩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要素。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要素,包括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知识组织形式。学科教学就是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辅助”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有趣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教学就是学科知识趣味化的过程。学科知识趣味化,就意味着要让书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化,让生活中的学生能够理解被书本化的学科知识;就意味着要让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具体化,让具体生活中的学生能够接受并能应用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并逐步培养将具体知识抽象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师努力的借组各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可能对学科知识解压,把书面化的语言口语化,以恢复学科知识的生活形象。这种让学科知识趣味化的艺术,就是学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艺术。
总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让课堂45分钟的课堂更科学、更有效,让课堂教学这朵奇葩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开地更艳丽。
参考文献
[1] 周彬著.《课堂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研究;教学任务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 ponder
Zhang Zongnian
【Abstract】Isn’t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iciency why high, how to raise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iciency, this is the question which many teachers rack brains for a long time, is also engaged in the topic which numerously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r studies. This article author discusses a spot individual ponder from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research; Teahing duty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者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尽管一线教师在努力的尝试有效课堂,尽管很多的公开课在想方设法的打造有效课堂,但日常课堂教学的沉闷和低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教师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成果与才华的秀场
有些英语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很好,语音面貌良好,语言的基本功很扎实,对英语的词法与句法颇有研究,语法研究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不可谓不深,课堂上夸夸其谈,能讲得眉飞色舞,但他们的学生除了钦佩他们的才华外,没有什么收获,课堂学生的气氛沉闷,课堂效率很低,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教师把课堂当作了自己研究成果与才华的秀场。
2 教师把课堂看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
在教学管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不变的目的,但由此而产生的制度和方案,却往往事与愿违。目前的管理理念只是简单的认为课堂效率是教师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接受的“和”,认为教师能保证完成教学进度,学生能够把教师教授的东西接受,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在管理者看来,确保教学进度是判断教师合格的最低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以至于造成很多教师认为: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是教师欠缺计划教学进程的能力,是学生归咎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是教学事故,教师要承担教学责任;而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的东西,那只不过是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师不会承担主要责任,顶多只是说自己教学能力有限。这样一来教师重点关注的是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匆匆忙忙尽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而对于怎样科学的构建知识体系和形成良好的技能却无暇顾及,论起这样的课堂效率,就好比给了学生一堆砖块,学生却不得不忍受无屋可居的痛苦。
3 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
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的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课堂有序的事件,这简称为维持课堂次序;另一个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这简称为促进课堂合作。前者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后者力求动用集体的力量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师的课堂次序混乱,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很差,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成了“茶馆”,更不用谈怎样抓住45分钟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了。而很多教师习惯于把课堂管理简单的视为维持课堂次序这一消极的课堂管理,而对促进课堂合作学习这个积极的课堂管理却被大家疏忽了,乃至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做自己感兴趣而与学科教学无关的事,甚至课堂趴到一片,45分钟大部分成了学生休闲养生的时间,学习效率低下。
4 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因材施教”
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方法、环境、习惯、情绪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习成果。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中的“材”是人,是具体的学生,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常携三五个弟子,边品茶边探讨,边散步边沟通,不受任何管理和考试的束缚,所以“因材施教”也就不难进行。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不是由几个,而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教学,当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老师不但不会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不可能像孔子那样了解自己的学生,加之现在的高考和教育管理的束缚,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性受到限制,这就加大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降低了教师因材施教的可行性,甚至在今天教师眼中的因材施教的“材”,是具体的教材,与之相应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教育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一旦每学期所教的学科的课时数定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课时数分配到教学单元之中,形成一个教学计划表。教学计划表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进度的标准。如果教师教学进度游离于教学进度之外,那就是教学事故。毫无疑问,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并不是关键要素,它们最多是教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微调的理由,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教师私下对学生进行关心与补差的依据而以,并不成为影响班级课堂教学的因素。当教师因“教材”而施教时,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钩也就在所难免,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材完成教学进度,这样的课堂见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
5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离不开“教什么”,教什么属于科学范畴,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难点的判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他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和学生,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怎么教”,怎么教属于艺术范畴,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工作。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科学而有效地教授教学内容,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就要研究“怎么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法。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很重要,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两者的兼顾是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些一线教师对“教什么”不太重视,他们认为“教什么”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学管理者要研究的问题,他们只不过就是去完成教学任务,即他们心中的“教什么”就是教教材,通过课堂教学把教材教完,而不去研究新课程、考纲和教材,没有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添加,甚至有的教师连教学的重难点都不清楚,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设想教师不考虑教什么,只考虑怎么教,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肯定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教师也不知道教什么,哪有离开目的谈手段的?而更多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也知道科学的定位教学目标,知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即知道“教什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做到根据不同教学课型、不同教学对象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不知道怎么教,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课不同的教法而效果不一样的原因。“怎么教”当前是让所有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要素。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课堂效率的实质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45分钟内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自始至终的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一切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又怎样能45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积极地、自始至终地参与课堂的每一活动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的步调一致。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生的接受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只有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不至于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无论何种课型,无论何种教法,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下,在教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要根据学情,让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度这两个因素达到最大,乘积就是最大,这样课堂效率就能最大化。如果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度,就会出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放弃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只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那班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超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课堂氛围就会受到影响;况且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就不能如期达成。因此课堂教学进度的定位十分重要。决定教学进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计划等,但这些只是影响因素,真正决定教学进度的是学情,即学生的接受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安排教学进度,要根据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地删减或增补,分出主次轻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既能兼顾教学计划,又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采取灵活的教法,努力营造“有趣课堂”。
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在这三个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的智商,所以,教师就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改变或者抱怨学生的智商来提高课堂效率,对智商抱怨的越多,结果不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是对学习越来越丧失信心。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是最易改变的,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却是学科教师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好这件事。
(1)优化课堂结构,达到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对学科内容理解深度的统一。 有趣而有效的课堂,教师要注意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对学科内容理解深度的均衡。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知识的深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学科知识的深度包括学科知识内容的深度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在内容上越是很深的教师,学生理解起来就越难,能够掌握的学生人数就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能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科深度有深刻的理解。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时要分片、分段慢慢积累,切忌一步到位,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切忌在一堂课上把同一个题目的各种不同解题方法全都灌给他们,导致贪多嚼不烂。而对高三学生,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切忌“炒闲饭(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的方法,达到学科知识的趣味化。我们注意到,课堂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学科知识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不但效果很差,而且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与信心。学科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就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扩大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要素。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要素,包括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知识组织形式。学科教学就是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辅助”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有趣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教学就是学科知识趣味化的过程。学科知识趣味化,就意味着要让书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化,让生活中的学生能够理解被书本化的学科知识;就意味着要让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具体化,让具体生活中的学生能够接受并能应用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并逐步培养将具体知识抽象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师努力的借组各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可能对学科知识解压,把书面化的语言口语化,以恢复学科知识的生活形象。这种让学科知识趣味化的艺术,就是学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艺术。
总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让课堂45分钟的课堂更科学、更有效,让课堂教学这朵奇葩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开地更艳丽。
参考文献
[1] 周彬著.《课堂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