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的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教育教学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崭新的局面和全新的挑战。能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乎未来教育的发展。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创新能力 培养原则 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普遍性原则,既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又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外,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它不是尖子生或少数学生的专利,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是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差异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习惯、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小学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创新的灵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4.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我们提倡创新,但是不能否认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没有根基,它是以深厚的、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使学生进行创新,就必须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打好了,小学生在创新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支持孩子们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而不横加干涉或进行打压。因此,教师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激励性原则与策略,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使自己成为孩子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柱。
二、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唤醒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多动、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是促使学生创新的起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兴趣、发生质疑,这正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造。
比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厘米),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久后,有的学生已经做出答案了,有的学生用割补法将两个图形重合之后再比较,有的学生则用尺子测量……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这样,那么怎么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呢?全球陆地的面积呢?”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重新思考、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兴趣。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探求事物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自我动手动脑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而且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关注的愿望,通过自我表达、自我创造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易于创造、敢于创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小数加法和减法”时,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购买物品的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表达,尤其是学生在超市购买一些价钱非整数物品时的表现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或表演,为学生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小组合作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任何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通过别人的指点、引导、教育完成的,更何况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和实践都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使学生会创造关键是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物体的形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长此以往,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索问题的时候,逐渐形成一整套学习数学的模式。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的、科学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霍丛德.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6).
[2]苗建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01).
[3]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4]魏丽霞.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8(02).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创新能力 培养原则 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普遍性原则,既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又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外,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它不是尖子生或少数学生的专利,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是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差异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习惯、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小学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创新的灵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4.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我们提倡创新,但是不能否认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没有根基,它是以深厚的、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使学生进行创新,就必须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打好了,小学生在创新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支持孩子们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而不横加干涉或进行打压。因此,教师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激励性原则与策略,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使自己成为孩子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柱。
二、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唤醒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多动、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是促使学生创新的起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兴趣、发生质疑,这正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造。
比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厘米),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久后,有的学生已经做出答案了,有的学生用割补法将两个图形重合之后再比较,有的学生则用尺子测量……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这样,那么怎么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呢?全球陆地的面积呢?”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重新思考、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兴趣。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探求事物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自我动手动脑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而且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关注的愿望,通过自我表达、自我创造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易于创造、敢于创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小数加法和减法”时,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购买物品的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表达,尤其是学生在超市购买一些价钱非整数物品时的表现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或表演,为学生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小组合作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任何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通过别人的指点、引导、教育完成的,更何况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和实践都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使学生会创造关键是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物体的形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长此以往,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索问题的时候,逐渐形成一整套学习数学的模式。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的、科学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霍丛德.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6).
[2]苗建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01).
[3]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4]魏丽霞.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