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语文我很幸福
段跃萍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洋溢着快乐与幸福。我是那么的喜欢语文,虽因种种原因我走进了理科班教室,进而步人大学数学系的殿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可内心却不停地涌动对语文的热爱。我经常买一些文学类书刊,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毫不吝啬地给了书店。在书中我汲取更多的知识,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家舒婷曾说:“阅读和思考只能让我更加热爱,更加执著,无以复加地迷恋文学。时常因为一个字一个词的雷击,而颤抖而狂喜而渴望奔走相告于同好。魅力汉语对我的征服,有的是五脏俱焚的痛,有的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这仿佛就是我的心声。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读了许多外国作品,还读了不少文学评论——让我更爱文学,更爱语文。听过我上课的老师真诚地对我说:“你更适合做语文老师,你的话语、你的表情、你的教态都很贴近孩子们,好好努力,有机会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这番话既是一种预言,又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更坚定地向着一个目标——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断努力。
细想起来,自小我就与语文有解不开的情结,幸运的是,从小学到高中,我的班主任都是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或许是他们对语文的爱感染了我,使我一刻也没有放弃对语文的爱,最终选择成长为一名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之所以让人觉得快乐,主要在于“活”——
教材“活”。语文教材与时俱进。就以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课说吧。北京奥运会前该课课题是《2008,北京!》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祖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奥运会刚结束,课文就改为《再见了,北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感受到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之隋。这么鲜活灵动的素材怎能让人不喜欢,不爱读呢?
课堂“活”。陶行知先生提倡“活读书,读书活,读活书”。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给上“活”了。我认为陶先生所说的“活”并不单纯是课堂热闹,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创造过程。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而我要说,只要在语文课堂上选准一个突破口,便能投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学《西湖》,课堂上我用多媒体把自己到杭州西湖拍的照片放给学生看,秀美的景色激起了他们想走进西湖看一看的冲动。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很自然地导人新课。结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西湖,谁画得好,就展示谁的“作品”。学生热情高涨,不仅作画,很多同学还在画旁写上一段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放飞的是思维与想象的灵性,彰显的是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教学场地“活”。风和日丽的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公园,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游玩。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春光。于是孩子们的笔下便有了蓝蓝的天空、清清的小河、绿绿的小草、弯弯的小路、鲜艳的花朵。那充满童真、稚趣的文字如喷涌的泉水跃然纸上,像桃李一样芬芳、诱人。开放的语文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当一篇篇语言流畅的习作在学生中诵读,笑容无不洋溢在老师和每个学生的脸上。
教语文非常辛苦,但我很幸福。
从“对牛弹琴”说起……
王 勇
在一节高年级语文阅读课上,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滔滔不绝,快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提了一个拓展性问题,竟然问得全班学生哑口无言。下课铃声响过,教师丢下一句:“真是对牛弹琴”后,悻悻离去……
无独有偶,记得读中学时,课上老师也是滔滔不绝,我却昏昏欲睡,老师突然提问我,我答非所问,也得到老师一句:“简直是对牛弹琴!”
时过境迁,当年被视作“牛”的我,如今也成为一名教师,再次听到“对牛弹琴”的论调,内心真不平静。反复咀嚼“对牛弹琴”的双重寓意,生出一些感叹。其实,“对牛弹琴”出自《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郭像注:“是犹对牛鼓簧耳。”《现代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牛弹琴”的注解是: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写道:“‘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对牛弹琴”是有故事的。相传李琰教练这张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告诉学生,我们要像王濛一样学会感恩,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父母。这样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段跃萍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洋溢着快乐与幸福。我是那么的喜欢语文,虽因种种原因我走进了理科班教室,进而步人大学数学系的殿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可内心却不停地涌动对语文的热爱。我经常买一些文学类书刊,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毫不吝啬地给了书店。在书中我汲取更多的知识,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家舒婷曾说:“阅读和思考只能让我更加热爱,更加执著,无以复加地迷恋文学。时常因为一个字一个词的雷击,而颤抖而狂喜而渴望奔走相告于同好。魅力汉语对我的征服,有的是五脏俱焚的痛,有的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这仿佛就是我的心声。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读了许多外国作品,还读了不少文学评论——让我更爱文学,更爱语文。听过我上课的老师真诚地对我说:“你更适合做语文老师,你的话语、你的表情、你的教态都很贴近孩子们,好好努力,有机会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这番话既是一种预言,又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更坚定地向着一个目标——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断努力。
细想起来,自小我就与语文有解不开的情结,幸运的是,从小学到高中,我的班主任都是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或许是他们对语文的爱感染了我,使我一刻也没有放弃对语文的爱,最终选择成长为一名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之所以让人觉得快乐,主要在于“活”——
教材“活”。语文教材与时俱进。就以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课说吧。北京奥运会前该课课题是《2008,北京!》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祖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奥运会刚结束,课文就改为《再见了,北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感受到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之隋。这么鲜活灵动的素材怎能让人不喜欢,不爱读呢?
课堂“活”。陶行知先生提倡“活读书,读书活,读活书”。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给上“活”了。我认为陶先生所说的“活”并不单纯是课堂热闹,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创造过程。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而我要说,只要在语文课堂上选准一个突破口,便能投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学《西湖》,课堂上我用多媒体把自己到杭州西湖拍的照片放给学生看,秀美的景色激起了他们想走进西湖看一看的冲动。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很自然地导人新课。结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西湖,谁画得好,就展示谁的“作品”。学生热情高涨,不仅作画,很多同学还在画旁写上一段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放飞的是思维与想象的灵性,彰显的是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教学场地“活”。风和日丽的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公园,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游玩。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春光。于是孩子们的笔下便有了蓝蓝的天空、清清的小河、绿绿的小草、弯弯的小路、鲜艳的花朵。那充满童真、稚趣的文字如喷涌的泉水跃然纸上,像桃李一样芬芳、诱人。开放的语文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当一篇篇语言流畅的习作在学生中诵读,笑容无不洋溢在老师和每个学生的脸上。
教语文非常辛苦,但我很幸福。
从“对牛弹琴”说起……
王 勇
在一节高年级语文阅读课上,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滔滔不绝,快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提了一个拓展性问题,竟然问得全班学生哑口无言。下课铃声响过,教师丢下一句:“真是对牛弹琴”后,悻悻离去……
无独有偶,记得读中学时,课上老师也是滔滔不绝,我却昏昏欲睡,老师突然提问我,我答非所问,也得到老师一句:“简直是对牛弹琴!”
时过境迁,当年被视作“牛”的我,如今也成为一名教师,再次听到“对牛弹琴”的论调,内心真不平静。反复咀嚼“对牛弹琴”的双重寓意,生出一些感叹。其实,“对牛弹琴”出自《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郭像注:“是犹对牛鼓簧耳。”《现代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牛弹琴”的注解是: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写道:“‘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对牛弹琴”是有故事的。相传李琰教练这张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告诉学生,我们要像王濛一样学会感恩,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父母。这样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