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于老师的课行云流水,清新自然,课堂上始终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学生时而书声琅琅,时而娓娓而谈,时而开怀大笑,这是因为于老师的课有趣、新颖,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令听课的老师佩服不已。
为了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境唤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在教学中引起教者、教材、学生之间的感情共鸣,使整个教学变为丰富有趣的活动,让饱满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始终。
一、情动心弦意自浓,趣味盎然学中乐
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应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的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1.情动心弦意自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体看学生,经常换位思考,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抓住各种契机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不懂到懂,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伴随情感的起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我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走进文本,一起为叶欣的命运担忧,一起为她的生命的逝去落泪,学生怎能不“情动而辞发”呢?
又如《在大海中永生》的教学,更是将这份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全文用低沉悲哀的基调叙述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被撒大海的时刻,带着对伟人离去的痛心,我走进文本,每一段文字都敲击着我的心灵,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潸然泪下,学生在我的情感的渲染下,用声音、表情告诉我他们也真情涌动了,课堂上小声地啜泣、哽咽,太多的感受都融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中。教师用真情唤醒学生的真情,使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敲击了,正所谓“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2.趣味盎然学中乐。孩子们一上到音乐、美术课时就精神振奋,而上语文课时却没有那么兴趣盎然。我总在反思,难道我的课就没有一点吸引力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厌倦语文课?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会期待着我的每一堂课,期待着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多么希望学生看着我的眼神都是求知若渴的。有一次上口语交际《春天来了》时,我三笔两笔就在黑板上画上了粉红的桃花、低垂的柳条、归来的燕子、睡醒的青蛙、碧绿的草地……我惊奇地发现全班同学都专注地盯着黑板,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边看黑板上的画,一边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表达欲望空前强烈。原来画几笔简笔画,就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做了精心准备,有精美的课件,还有亲手画的蝴蝶,色彩缤纷,栩栩如生。课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蝴蝶图先发给学生。随着课文讲解的深入,不同的蝴蝶得以在黑板上展示,这样一来,蝴蝶谷的美就一点一点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直到课堂尾声,满满一黑板的蝴蝶,色彩鲜艳,呼之欲出,美不胜收,可以说这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这种情绪甚至一直延续到下课,学生都围在黑板前,久久不愿离开,还请求老师把蝴蝶永远留在黑板上,其实蝴蝶是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二、情趣模式初长成,浅浅课堂趣中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从教学上下工夫。教师力求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把活动带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解放学生的手、口、脑,使之多练、多说、多思,手口脑并用,知、情、意并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趣情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收获了语文知识。
1.激发兴趣,乐学新知。上课伊始,教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形象吸引、语言描述、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师生在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中共同步入语文学习的艺术殿堂。
经过课堂实践,我确定了精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教师→激发兴趣→培养情趣→趣味练习→拓展延伸;学生→乐学新知→主动参与→牢固掌握→情趣升华。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调动。他们才能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才更显著。
2.培养情趣,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通过“演一演”等手段,使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在情知和谐的教学流程中,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喜欢扮演动物,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说:“小朋友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请来一些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他们是谁呢?”然后请大家掌声欢迎小动物上台,三个孩子头戴动物头饰,手举动物图片跑到黑板前,并且进行对话,孩子们表现得活灵活现。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后,我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小猪、小牛、小猴,同学把三个小动物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出来,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角色扮演不应局限于动物,对人物也同样适用。因此,凡是文章中有人物对话的地方,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不同人物对话时的不同神态和不同语气,让学生进入角色,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有血有肉。
三、研读方知文者意,情致深深意浓浓
苏教版教材选文绝大部分是一些时文、美文,文化蕴涵丰富,具有意境美和韵律美。学生应在课堂上朗读着优美的文字,吟诵着经典的诗句,感受着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感动于文中至纯至真的人间真爱,触摸着人物心灵的震撼。我用自己的激情带领学生畅游浙江金华,观赏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感受烟台海的四季风情,领略莫泊桑的名人风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两千年前的泗水河畔,聆听孔子关于水的一番宏论,深情款款,说一声“明天,我们毕业”。
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紧抓中心段“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初读品味出这是人们对船长一生品质的赞扬。讲解哈尔威船长指挥人们自救的场景时,紧扣“大声吼道”、“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等语句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从哈尔威船长的言行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课文最后“人们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此时人们的心情又是多么沉痛。教师可以用嘘声进行示范朗读,创设悲凉的情境,反衬出船长的伟大。通过朗读,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学生的情感逐步投入,感情逐步升华。
又如《草原》、《烟台的海》、《夹竹桃》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把课文、作品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打造充满情趣的语文精读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在流淌的情趣中品味收获的喜悦,我也将继续不懈努力,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课内精读的好习惯延续下去……
为了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境唤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在教学中引起教者、教材、学生之间的感情共鸣,使整个教学变为丰富有趣的活动,让饱满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始终。
一、情动心弦意自浓,趣味盎然学中乐
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应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的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1.情动心弦意自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体看学生,经常换位思考,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抓住各种契机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不懂到懂,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伴随情感的起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我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走进文本,一起为叶欣的命运担忧,一起为她的生命的逝去落泪,学生怎能不“情动而辞发”呢?
又如《在大海中永生》的教学,更是将这份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全文用低沉悲哀的基调叙述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被撒大海的时刻,带着对伟人离去的痛心,我走进文本,每一段文字都敲击着我的心灵,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潸然泪下,学生在我的情感的渲染下,用声音、表情告诉我他们也真情涌动了,课堂上小声地啜泣、哽咽,太多的感受都融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中。教师用真情唤醒学生的真情,使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敲击了,正所谓“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2.趣味盎然学中乐。孩子们一上到音乐、美术课时就精神振奋,而上语文课时却没有那么兴趣盎然。我总在反思,难道我的课就没有一点吸引力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厌倦语文课?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会期待着我的每一堂课,期待着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多么希望学生看着我的眼神都是求知若渴的。有一次上口语交际《春天来了》时,我三笔两笔就在黑板上画上了粉红的桃花、低垂的柳条、归来的燕子、睡醒的青蛙、碧绿的草地……我惊奇地发现全班同学都专注地盯着黑板,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边看黑板上的画,一边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表达欲望空前强烈。原来画几笔简笔画,就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做了精心准备,有精美的课件,还有亲手画的蝴蝶,色彩缤纷,栩栩如生。课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蝴蝶图先发给学生。随着课文讲解的深入,不同的蝴蝶得以在黑板上展示,这样一来,蝴蝶谷的美就一点一点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直到课堂尾声,满满一黑板的蝴蝶,色彩鲜艳,呼之欲出,美不胜收,可以说这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这种情绪甚至一直延续到下课,学生都围在黑板前,久久不愿离开,还请求老师把蝴蝶永远留在黑板上,其实蝴蝶是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二、情趣模式初长成,浅浅课堂趣中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从教学上下工夫。教师力求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把活动带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解放学生的手、口、脑,使之多练、多说、多思,手口脑并用,知、情、意并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趣情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收获了语文知识。
1.激发兴趣,乐学新知。上课伊始,教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形象吸引、语言描述、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师生在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中共同步入语文学习的艺术殿堂。
经过课堂实践,我确定了精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教师→激发兴趣→培养情趣→趣味练习→拓展延伸;学生→乐学新知→主动参与→牢固掌握→情趣升华。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调动。他们才能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才更显著。
2.培养情趣,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通过“演一演”等手段,使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在情知和谐的教学流程中,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喜欢扮演动物,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说:“小朋友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请来一些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他们是谁呢?”然后请大家掌声欢迎小动物上台,三个孩子头戴动物头饰,手举动物图片跑到黑板前,并且进行对话,孩子们表现得活灵活现。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后,我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小猪、小牛、小猴,同学把三个小动物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出来,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角色扮演不应局限于动物,对人物也同样适用。因此,凡是文章中有人物对话的地方,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不同人物对话时的不同神态和不同语气,让学生进入角色,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有血有肉。
三、研读方知文者意,情致深深意浓浓
苏教版教材选文绝大部分是一些时文、美文,文化蕴涵丰富,具有意境美和韵律美。学生应在课堂上朗读着优美的文字,吟诵着经典的诗句,感受着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感动于文中至纯至真的人间真爱,触摸着人物心灵的震撼。我用自己的激情带领学生畅游浙江金华,观赏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感受烟台海的四季风情,领略莫泊桑的名人风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两千年前的泗水河畔,聆听孔子关于水的一番宏论,深情款款,说一声“明天,我们毕业”。
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紧抓中心段“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初读品味出这是人们对船长一生品质的赞扬。讲解哈尔威船长指挥人们自救的场景时,紧扣“大声吼道”、“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等语句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从哈尔威船长的言行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课文最后“人们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此时人们的心情又是多么沉痛。教师可以用嘘声进行示范朗读,创设悲凉的情境,反衬出船长的伟大。通过朗读,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学生的情感逐步投入,感情逐步升华。
又如《草原》、《烟台的海》、《夹竹桃》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把课文、作品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打造充满情趣的语文精读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在流淌的情趣中品味收获的喜悦,我也将继续不懈努力,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课内精读的好习惯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