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3633332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分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这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发展能力,情感与态度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从课堂的三维目标方面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三个维度”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围绕“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总结出评价课堂教学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掌握知识”层面的评价
  新课标中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也没有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相反,它对掌握知识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相对完整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
  (一)对“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对学生在“感知?理解新知”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操作: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分。传统的课堂教学新知的导入目标直接指向于习题、例题的解决,在这一部分较为弱化,而按新课标理念,在导入新知时,应从新知的产生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等不同的角度,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感知材料和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②选取的感知材料是否包涵了新知的本质属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新知的本质特征,并选取适当感知材料作为载体,恰当地承载新知的本质特征,从而为高效率的课堂打下基础;③在过渡过程中的诱导是否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是否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积极的求知探索,从而顺利实现学生认知的正迁移,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④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起到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对“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对“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往往难以具体量化,受评价者主观指标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外显程度影响较大,评价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新知的发展过程与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否有较高的相关性,教者是否重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②学生在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一个能反映知识本质的典型情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数学化”,即经历一个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往返过程;③学生对新知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表述是否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④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发挥得如何,学生的全员参与程度如何。
  二、对“发展能力”层面的评价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的,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因课堂上“发展能力”的目标不够明显,目标达成难以量化,往往在课堂评价中流于表面,落实不到位。“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能力的发展必须结合知识体系,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
  (一)对课堂“巩固性练习”阶段的评价内容。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从而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以及在叙述算理、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反馈问题的要害,是否能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处理得灵活机智、科学合理,“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二)对课堂“发展性练习”阶段的评价内容。本阶段习题设计一般应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在本阶段中,评价要注意:三种题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体现本课本质特征的内容序列;教师安排的题量是否适中,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学生的情况反馈是否较好地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达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师生总结”阶段的评价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情感和态度”层面的评价
  情感与态度,并不是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副产品”,即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过程中的“顺便”进行,而是课堂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堂好课,应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在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获得发展。是否创设了一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有经历克服困难的机会,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课堂中,学生创新精神、实事求是态度的培养,以及质疑问难和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得是否巧妙,安排得是否合理。
  由此可见,要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要看课堂中“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其次,要看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把这些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了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促进情感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的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田云海,赵琼红;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参考[J],2012(1);
  [2]辛建東,孟学敏;小学数学教学[M].学周刊杂志,2012年第9期。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教育体制改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分析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并就应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化;新的挑战;应对    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战略性的工
新课程改革已在广大中小学推广实施,其中对语文教学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视。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深化
【摘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致使德育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对德育实效低下原因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希望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力。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
语文课不但要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也要寻求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语文课生命化教学会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而我们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学生觉得无
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大步走向各类课堂,此种手段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又有何种好处,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此问题作出简单探讨。 The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re
国电蚌埠发电有限公司一期2×600MW机组除尘器设备的工况条件、选型技术参数、及运行效果分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初中语文课本一直选录《论语》中的八则,本文主要就这八则内容简要概述了个人的一些感悟和理解。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Anal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