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传统教育,怎能应付日新月异的世界挑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启动,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一言堂”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育改革要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方法: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高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寓教于乐,巧设问题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差距”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興趣盎然。
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教师要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如在讲“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而是谈自己的身边事,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质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尤为重要: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让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定期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只有教师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可能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既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留意城市的基础教育,也要留意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既要着眼于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农村教师人才馈乏,有很多补救措施,既可以压缩城市教师充实乡村教师队伍,也可以返聘离退休教师重返讲坛,发挥其余热,还可以从各行各业中挑选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预算师、工程师等到职校任兼职教师。从而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来提高全民的素质,通过提高人们的素质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通过经济发展来建设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传统教育,怎能应付日新月异的世界挑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启动,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一言堂”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育改革要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方法: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高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寓教于乐,巧设问题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差距”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興趣盎然。
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教师要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如在讲“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而是谈自己的身边事,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质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尤为重要: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让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定期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只有教师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可能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既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留意城市的基础教育,也要留意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既要着眼于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农村教师人才馈乏,有很多补救措施,既可以压缩城市教师充实乡村教师队伍,也可以返聘离退休教师重返讲坛,发挥其余热,还可以从各行各业中挑选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预算师、工程师等到职校任兼职教师。从而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来提高全民的素质,通过提高人们的素质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通过经济发展来建设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