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改革多渠道,情感教育不可少,艰苦奋斗开拓路,与时俱进效率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构建师生心灵桥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三大原则和三个措施。
【关键词】 互转;迁移;适度;师生;兴趣;感人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长河中,教师一般唯“分”是从,十分关注学生的考核成绩,缺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正确、合理的情感教育。殊不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开放性和封闭性、自主性和冲动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对这些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势在必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构建师生心灵桥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了大胆尝试。
一、坚持三大原则,合理渗透情感教育
1.意志与情感互转性原则。人的意志是以自身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情感激励意志和意志调控情感两个方面。众所周知:曹雪芹在贫病交加和饥寒交迫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师在类似史实的讲授中,要以情感激励意志,在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的同时,也激励其意志得到鼓舞。只有逐步实现意志与情感相互转换,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优化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情感体验迁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当情感因素满足主体的需求时,才会发生迁移。大千世界,蹉跎岁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爱和恨都发自师生之间的肺腑之源。知识凭灌输,情感靠渗透。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启发学生在情不自禁中点化其悟性,才能萌发其情感的胚芽,最终达成情感迁移。
3.情感表达适度性原则。耕耘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深挖历史知识素材,合理调控自我情感,应刚则刚,当柔则柔,科学把握情感的分寸,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友谊彩虹。
二、践行三个措施,提高情感教育效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那学生一定会爱屋及乌,比较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才能有效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都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其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和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具备开朗、豁达、幽默的情怀;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奋斗意志影响学生,尽量采用亲切的教学态度、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利放松学生的心态,为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埋下伏笔。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原动力。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适度采用具有丰富情感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诸如驾驭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声情并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推动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港、澳成功回归的时候,针对学生质疑:香港、澳门能如此顺利回归,那台湾为何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当年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真实对话片段,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主要是中国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英国撒切尔夫人回忆录中说:“对英国而言,这不算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深受启迪,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3.以情感人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润滑剂。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教师能否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至关重要,而“言之以史,动之以情”是个人魅力的最佳体现。教师在讲述任何一段历史时,只有加强自身的情感投入,把喜怒哀惧、爱与憎伴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才能促使师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实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美妙境界,可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譬如,我在执教“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的内容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主题迥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日本兵在国内樱花盛开的季节,与父母、妻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另一幅是白雪茫茫的寒冬,鬼子在中国杀人之后手拎人头的面目狰狞。接着,引用了西方媒体评论日本的文字:“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军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文字虽然来源于甲午中日海战之际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时的评论,同样也适用于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然后,我又大量引用历史文献中的对日寇的评价,突显我对日本侵华的无比憎恨之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假如只靠死记硬背历史知识,那绝对达不到提升学生爱国情感之境界。
教学改革多渠道,情感教育不可少,艰苦奋斗开拓路,与时俱进阳光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情感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举措,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在教材内容和情感材料的选择之间,做到难易适中,合理衔接,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情愫和情操得到升华。
【关键词】 互转;迁移;适度;师生;兴趣;感人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长河中,教师一般唯“分”是从,十分关注学生的考核成绩,缺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特点,缺乏正确、合理的情感教育。殊不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开放性和封闭性、自主性和冲动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对这些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势在必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构建师生心灵桥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了大胆尝试。
一、坚持三大原则,合理渗透情感教育
1.意志与情感互转性原则。人的意志是以自身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情感激励意志和意志调控情感两个方面。众所周知:曹雪芹在贫病交加和饥寒交迫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师在类似史实的讲授中,要以情感激励意志,在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的同时,也激励其意志得到鼓舞。只有逐步实现意志与情感相互转换,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优化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情感体验迁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当情感因素满足主体的需求时,才会发生迁移。大千世界,蹉跎岁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爱和恨都发自师生之间的肺腑之源。知识凭灌输,情感靠渗透。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启发学生在情不自禁中点化其悟性,才能萌发其情感的胚芽,最终达成情感迁移。
3.情感表达适度性原则。耕耘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深挖历史知识素材,合理调控自我情感,应刚则刚,当柔则柔,科学把握情感的分寸,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友谊彩虹。
二、践行三个措施,提高情感教育效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那学生一定会爱屋及乌,比较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才能有效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都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其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和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具备开朗、豁达、幽默的情怀;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奋斗意志影响学生,尽量采用亲切的教学态度、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利放松学生的心态,为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埋下伏笔。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原动力。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适度采用具有丰富情感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诸如驾驭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声情并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推动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港、澳成功回归的时候,针对学生质疑:香港、澳门能如此顺利回归,那台湾为何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当年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真实对话片段,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主要是中国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英国撒切尔夫人回忆录中说:“对英国而言,这不算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深受启迪,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3.以情感人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润滑剂。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教师能否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至关重要,而“言之以史,动之以情”是个人魅力的最佳体现。教师在讲述任何一段历史时,只有加强自身的情感投入,把喜怒哀惧、爱与憎伴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才能促使师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实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美妙境界,可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譬如,我在执教“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的内容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主题迥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日本兵在国内樱花盛开的季节,与父母、妻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另一幅是白雪茫茫的寒冬,鬼子在中国杀人之后手拎人头的面目狰狞。接着,引用了西方媒体评论日本的文字:“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军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文字虽然来源于甲午中日海战之际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时的评论,同样也适用于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然后,我又大量引用历史文献中的对日寇的评价,突显我对日本侵华的无比憎恨之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假如只靠死记硬背历史知识,那绝对达不到提升学生爱国情感之境界。
教学改革多渠道,情感教育不可少,艰苦奋斗开拓路,与时俱进阳光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情感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举措,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在教材内容和情感材料的选择之间,做到难易适中,合理衔接,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情愫和情操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