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在品德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典型图片的作用,如何运用典型视频音乐,如何抓住典型事例生成新的认识,真正做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典型图片;典型视频;典型事件;典型要点
有人这样说过,商人投入金钱,他想要的是利益最大化,目标明确,直入主题。但就我们教育而言,老师投入的是感情,他将要收获的是什么呢?知识、情感、技能,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成长是我们追求的。品德课的积累就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转变和感悟,怎样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亲历生长、为情所动、为情所变,这就需要老师好好地下工夫想办法。一图、一点、一音乐可能就是课堂的生成点,抓好了,就是让品德课事半功倍的良方。
一、心由境生,典型图片拨心弦
典型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其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获得心灵震撼。在品德教学中,图片是老师经常运用的素材,直观明了,但如何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图片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图中的事件或场景,用童心感受图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入境入情的学习中,他们内心的情感也会迸发。
片段一: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摸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街道。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教师问:“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算一算。”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社区,数学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时,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在出示老师批阅作文画面时,作文本批阅的数量、字数和时间,学生都细细地算了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情感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滋生。
二、渲染情感,典型视频掀高潮
典型视频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圖、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如同催化剂般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激发其真实的情感。
片段二:
我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平凡的环卫工从早上4:30上班,天寒地冻地扫着积雪,在扫负责的路面时就像扫自家的客厅一样,一段段自述式的表白,让学生感受真切……深情的乐声、直白的表述、感人的动作,学生从未真正全面地见过这样的场面。再回过头来,对比自己的生活,早上4:30你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马路上,你又在干什么?这样一次次强烈的画面对比,激发出学生心底的那一声:“你们辛苦了!”了解了才能去理解,更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缓解,更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影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真切体验,典型事件更动人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我们往往会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展开教学。对于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
片段三:
教学中,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食堂饭菜的由来为教学点。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惊讶声在教室里升腾,就是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却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我用课件展示了一次中餐的自述,再让学生来谈“我们倒掉的仅仅是饭菜吗?”,学生顿时明白这些劳动成果所包含的东西。这种典型的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获得更深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四、追踪生成,典型要点推波澜
品德课堂是灵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意外”,教师要抓住鲜活的教学生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片段四:
出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浪费,学生看到这儿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这么多都掉倒了呀!”“真是浪费呀!”一年所浪费的粮食的一组组数字更是让学生触目惊心,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教师马上追问:“你在哇什么呀?”“你在惊讶什么呀?”教师顺势而下,将问题引向深入,再掀波澜。“每6秒就有一个儿童因为缺少粮食而死去……”再播放世界上饥饿儿童的画面,音乐画面的渲染让学生眼睛湿润。我们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一串串生发、一环环相扣,讨论的问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力度。
课堂上典型的发掘是一闪而过的,礼仪修养、学习习惯、与人交往、应变能力等都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提到的:“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关键词:典型图片;典型视频;典型事件;典型要点
有人这样说过,商人投入金钱,他想要的是利益最大化,目标明确,直入主题。但就我们教育而言,老师投入的是感情,他将要收获的是什么呢?知识、情感、技能,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成长是我们追求的。品德课的积累就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转变和感悟,怎样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亲历生长、为情所动、为情所变,这就需要老师好好地下工夫想办法。一图、一点、一音乐可能就是课堂的生成点,抓好了,就是让品德课事半功倍的良方。
一、心由境生,典型图片拨心弦
典型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其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获得心灵震撼。在品德教学中,图片是老师经常运用的素材,直观明了,但如何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图片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图中的事件或场景,用童心感受图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入境入情的学习中,他们内心的情感也会迸发。
片段一: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摸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街道。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工作者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教师问:“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算一算。”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社区,数学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时,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在出示老师批阅作文画面时,作文本批阅的数量、字数和时间,学生都细细地算了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情感已在学生心中悄然滋生。
二、渲染情感,典型视频掀高潮
典型视频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圖、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如同催化剂般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激发其真实的情感。
片段二:
我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平凡的环卫工从早上4:30上班,天寒地冻地扫着积雪,在扫负责的路面时就像扫自家的客厅一样,一段段自述式的表白,让学生感受真切……深情的乐声、直白的表述、感人的动作,学生从未真正全面地见过这样的场面。再回过头来,对比自己的生活,早上4:30你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马路上,你又在干什么?这样一次次强烈的画面对比,激发出学生心底的那一声:“你们辛苦了!”了解了才能去理解,更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缓解,更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影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真切体验,典型事件更动人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我们往往会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展开教学。对于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
片段三:
教学中,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食堂饭菜的由来为教学点。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惊讶声在教室里升腾,就是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却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我用课件展示了一次中餐的自述,再让学生来谈“我们倒掉的仅仅是饭菜吗?”,学生顿时明白这些劳动成果所包含的东西。这种典型的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心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获得更深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四、追踪生成,典型要点推波澜
品德课堂是灵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因而课堂上就会产生“意外”,教师要抓住鲜活的教学生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片段四:
出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浪费,学生看到这儿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这么多都掉倒了呀!”“真是浪费呀!”一年所浪费的粮食的一组组数字更是让学生触目惊心,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教师马上追问:“你在哇什么呀?”“你在惊讶什么呀?”教师顺势而下,将问题引向深入,再掀波澜。“每6秒就有一个儿童因为缺少粮食而死去……”再播放世界上饥饿儿童的画面,音乐画面的渲染让学生眼睛湿润。我们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一串串生发、一环环相扣,讨论的问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力度。
课堂上典型的发掘是一闪而过的,礼仪修养、学习习惯、与人交往、应变能力等都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提到的:“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