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分诗,七分读”,学习诗词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朗读,把颇具神韵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然而,仅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诗词更需要体验,需要感悟,需要鉴赏,需要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理性而明确地表达。这就需要用笔墨传达出诗情词境,也就是边读边用书面文字记录:记录的不仅是阅读诗词的成果,更是阅读的心里轨迹,尤其是闪现思想火花的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此话很有道理:写,“逼”着学生思考;写,“带”着学生思考;写,“跟”着学生思考。用笔“读”诗词,是学生和诗词、和作者进行的深层对话,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圈点勾画,把握朗读要领
学生朗读诗词时往往有这样的表现:平淡、呆板,像和尚念经。要想使朗读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师必须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方法上予以点拨。因此,适当的圈点勾画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朗读要领。
首先,要分辨节奏的快慢。可以用“/”划分诗词的节奏,同时用“/”的长与短分别表示节奏的慢与快。朗读时则可以体会舒缓节奏传达的缠绵深沉之情、急促节奏传达的豪迈激昂之情。最后,还要知晓读音的轻重。可以用“·”标出重音,用“-”标出需要轻读的音节。重读的音短促干脆,切合诗人奋发激昂之情;轻读的音轻婉柔和,切合诗人深沉悱恻之感。
例如,对于谦《石灰吟》的朗读可进行如下的圈点勾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样的勾画看起来繁琐(通常不一定要对全诗每句都进行勾画),但在朗读的初始阶段却是必要的;即使是在熟练朗读时,对个别词句进行这样的圈点也能起到有意识的导读作用。
二、解词译句,细读理解内容
要读懂诗词,就必须准确解释诗词中的词语,并能流畅翻译诗句。诗词用语精练含蓄,语言跳跃性很强,唯有尝试着“泡一泡”、“填补空白”才能深入理解诗词内容。读诗时除了需要随手动笔注释词语外,最好的做法是用笔将原诗词翻译成类似现代散文诗形式的语句。当然,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如把《村居》改写为现代散文,把《示儿》改写为一篇历史故事等。
例如,可以对《望洞庭》进行如下的翻译:
明澈的湖水,皎洁的月光,青翠的君山,透明的湖水,
相映成趣。 浑然一体。
平静的湖面朦胧一片,宛如一只硕大的银盘,
似一面没有擦拭的铜镜。摆放着一颗玲珑的青 螺。
如果能坚持把每一首诗词都改写成一首首现代诗文,那么诗词的妙处自能在改写中意会,任何讲解也都显多余。因为,译诗或改写是对原诗词深度学习和内化的过程。
三、个性解读,抒写心灵感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诗词是个性化的智慧成果,当然更需要个性化的解读,需要用笔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个性化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可以针对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针对诗词的技巧、语言等;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用心感悟、视角新颖,写出一己之见。
例如,在阅读朱熹诗时,学生动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丽读《观书有感》)
清澈的河水需要奔腾不息的水源,知识的获得需要书本的滋润。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这样,我们笔下的事物才能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察微知著(黄家荣读《观书有感》)
古代大学者朱熹能从平常的方塘中悟出深奥的读书道理,这与他善于观察、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随时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样各具特色的解读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朱熹的内心世界,朱熹想说的和没有说出的都已经“丝毫毕现”在这一份份倾注了饱满热情的心灵感悟中。这是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是读者和作者、和诗文的深层对话。
四、默写摘抄,积累名句知识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首),了解古代诗词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初步掌握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等。这就需要“朝花夕拾”——早早晚晚经常默写摘抄,在回读中强化积累。可以对名句进行填空默写练习,可以摘抄名家鉴赏诗词的短文;还可以分类汇编“形象美”、“技巧美”、“语言美”的诗句等。积累的最佳效果是,如果能在某种情境下自然吟出相关的诗句,像看到河边柳絮飘飞即能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走过校园荷塘即能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也就是“诗从肺腑出”了。
(责编钟岚)
一、圈点勾画,把握朗读要领
学生朗读诗词时往往有这样的表现:平淡、呆板,像和尚念经。要想使朗读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师必须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方法上予以点拨。因此,适当的圈点勾画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朗读要领。
首先,要分辨节奏的快慢。可以用“/”划分诗词的节奏,同时用“/”的长与短分别表示节奏的慢与快。朗读时则可以体会舒缓节奏传达的缠绵深沉之情、急促节奏传达的豪迈激昂之情。最后,还要知晓读音的轻重。可以用“·”标出重音,用“-”标出需要轻读的音节。重读的音短促干脆,切合诗人奋发激昂之情;轻读的音轻婉柔和,切合诗人深沉悱恻之感。
例如,对于谦《石灰吟》的朗读可进行如下的圈点勾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样的勾画看起来繁琐(通常不一定要对全诗每句都进行勾画),但在朗读的初始阶段却是必要的;即使是在熟练朗读时,对个别词句进行这样的圈点也能起到有意识的导读作用。
二、解词译句,细读理解内容
要读懂诗词,就必须准确解释诗词中的词语,并能流畅翻译诗句。诗词用语精练含蓄,语言跳跃性很强,唯有尝试着“泡一泡”、“填补空白”才能深入理解诗词内容。读诗时除了需要随手动笔注释词语外,最好的做法是用笔将原诗词翻译成类似现代散文诗形式的语句。当然,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如把《村居》改写为现代散文,把《示儿》改写为一篇历史故事等。
例如,可以对《望洞庭》进行如下的翻译:
明澈的湖水,皎洁的月光,青翠的君山,透明的湖水,
相映成趣。 浑然一体。
平静的湖面朦胧一片,宛如一只硕大的银盘,
似一面没有擦拭的铜镜。摆放着一颗玲珑的青 螺。
如果能坚持把每一首诗词都改写成一首首现代诗文,那么诗词的妙处自能在改写中意会,任何讲解也都显多余。因为,译诗或改写是对原诗词深度学习和内化的过程。
三、个性解读,抒写心灵感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诗词是个性化的智慧成果,当然更需要个性化的解读,需要用笔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个性化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可以针对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针对诗词的技巧、语言等;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用心感悟、视角新颖,写出一己之见。
例如,在阅读朱熹诗时,学生动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丽读《观书有感》)
清澈的河水需要奔腾不息的水源,知识的获得需要书本的滋润。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这样,我们笔下的事物才能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察微知著(黄家荣读《观书有感》)
古代大学者朱熹能从平常的方塘中悟出深奥的读书道理,这与他善于观察、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随时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样各具特色的解读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朱熹的内心世界,朱熹想说的和没有说出的都已经“丝毫毕现”在这一份份倾注了饱满热情的心灵感悟中。这是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是读者和作者、和诗文的深层对话。
四、默写摘抄,积累名句知识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首),了解古代诗词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初步掌握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等。这就需要“朝花夕拾”——早早晚晚经常默写摘抄,在回读中强化积累。可以对名句进行填空默写练习,可以摘抄名家鉴赏诗词的短文;还可以分类汇编“形象美”、“技巧美”、“语言美”的诗句等。积累的最佳效果是,如果能在某种情境下自然吟出相关的诗句,像看到河边柳絮飘飞即能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走过校园荷塘即能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也就是“诗从肺腑出”了。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