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受农村中学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和“不想吃”的现象,“分层教学”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材施教,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改变上述现象的关键。
关键词:差异性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180-01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因每位学生的个性、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开发其潜力,充分发挥其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分层教学理论落实到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练习、课堂评价的具体操作上,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性的问题。
1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个性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 第一类:接受能力强、接触计算机多的、基础好的学生,他们不但能轻松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而且剩余很多时间。他们会觉得教学内容简单浅显,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最后失去了上课的激情,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少数,存在“吃不饱”的问题。 第二类: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处在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状态中,每节课都有他们不能接受的课堂知识,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对信息技术课渐渐失去了信心,丧失了激情,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大部分,存在“吃不了”的问题。 第三类:基础不好、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动手比较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少数,还有极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却是强在打游戏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知识的学习却毫无兴趣,并且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有意义。其实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但他们被计算机吸引的方面与新课标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因此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可将他们的位置安排在机房的前排,多观察他们的动态,以便及时纠正。第三类学生在班级中占极少数,存在“不想吃”的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其个性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可将他们进行配对。第一类学生和第三类学生配对,第一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第三类学生,学生之间的知识讲解有时候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第一类学生在教授同学的过程中,成功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会对上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而第三类学生在第一类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剩下的就是第二类学生之间互相配对、互相帮助,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进步。
2 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针对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完成现有水平并且向高水平迈进。这种迈进是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针对性的学习,开发每位学生的潜力,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
3 根据教材的难易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易水平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跳的起来,都能吃到果子,并且都能吃下果子,分层达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继续向高层次内容迈进的愿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最高目标,不同层次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就算基本达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例如:在讲授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中数据的计算相关内容的时候,要求第三类学生会使用公式或函数功能来处理数据,要求第二类学生会使用公式和函数功能来处理数据,要求第一类学生会使用公式、函数、自动计算功能来处理数据。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要多注意多观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提出一些相应的适当的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对第一类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布置一部分练习,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想出解决方法,教师对于他们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提点,然后由他们自己完善练习中不足之处,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第二类学生可以采用“讲一练一再讲一再练”的模式,让他们在反复的摸索过程中完成一堂课的学习。对第三类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给出难度小的练习,让他们在完成练习的同时有成就感,由此渐渐地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使这部分学生渐渐地跟上授课进度。
5 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Excel表格数据处理》中对某部分数据创建图表,就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第三类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对工作表中连续数据创建图表);第二类学生完成第二小题(对工作表中连续数据创建图表,并且分析该图表信息,得出结论);第一类学生完成第三小题(对工作表中不连续数据创建图表,并且分析该图表信息,得出结论)。
6 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对课堂评价进行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可将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同时也保存他们每节课做的练习,以用来对比学生两节课之间的表现,多赞扬,少批评。 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新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力,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开心的学习每节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并且都有收获。学生学习的差异是永远客观存在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逐渐缩小层次之间的差距,让高层次的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扭转学生“吃不饱”、“吃不了”和“不想吃”的现象,解决学生知识水平差异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差异性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180-01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因每位学生的个性、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开发其潜力,充分发挥其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分层教学理论落实到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练习、课堂评价的具体操作上,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性的问题。
1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个性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 第一类:接受能力强、接触计算机多的、基础好的学生,他们不但能轻松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而且剩余很多时间。他们会觉得教学内容简单浅显,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最后失去了上课的激情,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少数,存在“吃不饱”的问题。 第二类: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处在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状态中,每节课都有他们不能接受的课堂知识,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对信息技术课渐渐失去了信心,丧失了激情,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大部分,存在“吃不了”的问题。 第三类:基础不好、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动手比较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少数,还有极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却是强在打游戏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知识的学习却毫无兴趣,并且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有意义。其实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但他们被计算机吸引的方面与新课标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因此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可将他们的位置安排在机房的前排,多观察他们的动态,以便及时纠正。第三类学生在班级中占极少数,存在“不想吃”的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其个性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可将他们进行配对。第一类学生和第三类学生配对,第一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第三类学生,学生之间的知识讲解有时候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第一类学生在教授同学的过程中,成功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会对上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而第三类学生在第一类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剩下的就是第二类学生之间互相配对、互相帮助,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进步。
2 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针对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完成现有水平并且向高水平迈进。这种迈进是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针对性的学习,开发每位学生的潜力,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
3 根据教材的难易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难易水平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跳的起来,都能吃到果子,并且都能吃下果子,分层达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继续向高层次内容迈进的愿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最高目标,不同层次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就算基本达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例如:在讲授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中数据的计算相关内容的时候,要求第三类学生会使用公式或函数功能来处理数据,要求第二类学生会使用公式和函数功能来处理数据,要求第一类学生会使用公式、函数、自动计算功能来处理数据。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要多注意多观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提出一些相应的适当的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对第一类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布置一部分练习,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想出解决方法,教师对于他们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提点,然后由他们自己完善练习中不足之处,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第二类学生可以采用“讲一练一再讲一再练”的模式,让他们在反复的摸索过程中完成一堂课的学习。对第三类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给出难度小的练习,让他们在完成练习的同时有成就感,由此渐渐地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使这部分学生渐渐地跟上授课进度。
5 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Excel表格数据处理》中对某部分数据创建图表,就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第三类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对工作表中连续数据创建图表);第二类学生完成第二小题(对工作表中连续数据创建图表,并且分析该图表信息,得出结论);第一类学生完成第三小题(对工作表中不连续数据创建图表,并且分析该图表信息,得出结论)。
6 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对课堂评价进行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可将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同时也保存他们每节课做的练习,以用来对比学生两节课之间的表现,多赞扬,少批评。 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新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力,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开心的学习每节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并且都有收获。学生学习的差异是永远客观存在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逐渐缩小层次之间的差距,让高层次的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扭转学生“吃不饱”、“吃不了”和“不想吃”的现象,解决学生知识水平差异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