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 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若教师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然用了三条线段,但是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圆锥体容积,让学生试验。要求在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很有兴趣的试验。试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这样就给学生以“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识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若教师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然用了三条线段,但是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圆锥体容积,让学生试验。要求在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很有兴趣的试验。试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这样就给学生以“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识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