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培养人道德的活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环境复杂,要探索道德的教育方式,必须要首先掌握高中生的道德发展特点,以学生作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方法,将课堂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
关键词:道德;教学;认知;方法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为了达到较高的升学率,让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大部分的高中往往会将工作重心放在考试科目课程上,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较少。
一、高中生道德的特点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老师应当改变过去的说教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这样不仅会引起高中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情绪。正确认识道德与教学的关系,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够利用良好地道德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中。
1.高中生道德认知能力有待增强。道德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形成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和发展道德评价能力三个环节。高中生在经过小学以及出众较为表面化的教育获得了教育的知识概念,能够将道德内化为对自我的道德要求,用道德规范指导自我的行为。
将道德认知转变为最终的行动,保持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统一性。没有学生对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对道德的需求,因而就难以促进行动[2]。
2.高中生道德评价的两面性。道德是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非善恶的判断过程。高中生的道德评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周围同学的评价、老师的指导以及家长的教育。这种评价主要是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但在此阶段,对于他人的行为具有自身的道德标准,高中生善于运用道德准则分析他人行为,但是却不能够严格运用此标准衡量和规范自我行为。
3.高中生道德情感的易感性。道德情感是在利用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后内心产生的一种体验,道德认识只有在和道德情感结合和才能够转化成为内在的动力,推动道德行为。
二、教学中完善道德的策略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界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这使得高中从教者面临这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保证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对授课以及和学生的相处等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
1.完善自身素养,激发求知欲。在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思考。可在课堂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道德的认识水平。
2.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时刻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应当利用外界帮助,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3.联系现实生活,扩展道教。教师应当注重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在现今的社会中,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而不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
高中生道德认知并不成熟,当出现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有过于倾向性时,教师应当进行了解,并及时给予指导。
4.社会实践体验,增加经历。在高考的压力下,没有闲暇时间顾忌过多的事情,这往往也是造成学生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太过于自我,缺乏和他人的沟通交流。
三、生物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结合
在高中课程日益紧张的趋势下,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下,生物课应当承担一份道德教育的责任。彻底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进行引导。
1.实验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具有趣味性强,知识层面广泛等特点。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式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二人的沟通,促进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
2.教学内容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生物内容涉及范围广,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动物的种间竞争等等规律。教师可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无意识的道德教育,看似知识的拓展,却也是极为吸引,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观点的认同感既随着上升。
3.教学方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结合,课外知识可以是中国最近的实事类型的,增加高中生对时政的了解,弥补由于忙碌课程造成的误缺。
4.实践体验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中,体验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感受。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情、意和行的统一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标准。
四、小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课堂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方式,通过多种实际手段进行道德的教育。将道德教育结合在课堂教育中,既节约了单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又使学生易于接受。找出学生道德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教师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纠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道德;教学;认知;方法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为了达到较高的升学率,让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大部分的高中往往会将工作重心放在考试科目课程上,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较少。
一、高中生道德的特点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老师应当改变过去的说教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这样不仅会引起高中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情绪。正确认识道德与教学的关系,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够利用良好地道德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中。
1.高中生道德认知能力有待增强。道德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形成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和发展道德评价能力三个环节。高中生在经过小学以及出众较为表面化的教育获得了教育的知识概念,能够将道德内化为对自我的道德要求,用道德规范指导自我的行为。
将道德认知转变为最终的行动,保持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统一性。没有学生对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对道德的需求,因而就难以促进行动[2]。
2.高中生道德评价的两面性。道德是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非善恶的判断过程。高中生的道德评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周围同学的评价、老师的指导以及家长的教育。这种评价主要是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但在此阶段,对于他人的行为具有自身的道德标准,高中生善于运用道德准则分析他人行为,但是却不能够严格运用此标准衡量和规范自我行为。
3.高中生道德情感的易感性。道德情感是在利用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后内心产生的一种体验,道德认识只有在和道德情感结合和才能够转化成为内在的动力,推动道德行为。
二、教学中完善道德的策略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界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这使得高中从教者面临这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保证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对授课以及和学生的相处等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
1.完善自身素养,激发求知欲。在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思考。可在课堂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道德的认识水平。
2.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时刻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应当利用外界帮助,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3.联系现实生活,扩展道教。教师应当注重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在现今的社会中,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而不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
高中生道德认知并不成熟,当出现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有过于倾向性时,教师应当进行了解,并及时给予指导。
4.社会实践体验,增加经历。在高考的压力下,没有闲暇时间顾忌过多的事情,这往往也是造成学生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太过于自我,缺乏和他人的沟通交流。
三、生物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结合
在高中课程日益紧张的趋势下,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下,生物课应当承担一份道德教育的责任。彻底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进行引导。
1.实验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具有趣味性强,知识层面广泛等特点。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式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二人的沟通,促进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
2.教学内容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生物内容涉及范围广,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动物的种间竞争等等规律。教师可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无意识的道德教育,看似知识的拓展,却也是极为吸引,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观点的认同感既随着上升。
3.教学方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结合,课外知识可以是中国最近的实事类型的,增加高中生对时政的了解,弥补由于忙碌课程造成的误缺。
4.实践体验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中,体验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感受。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情、意和行的统一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标准。
四、小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课堂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方式,通过多种实际手段进行道德的教育。将道德教育结合在课堂教育中,既节约了单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又使学生易于接受。找出学生道德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教师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纠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