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市场潮流汹涌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三大梯队谁主沉浮
  随着面板供过于求,平板电视价格在2005年急速下降到符合人们消费预期的空间,持币待购变成现实消费行为,市场将呈爆发性增长趋势。“老三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板块异动,彩电市场的一些新军作为第三梯队,凭借价格战快速拓展市场份额,但无技术支撑的价格战在平板时代底气颇为不足;索尼为首的日本部分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但没有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在市场表现十分被动,已经沦为第二梯队;随着面板供应逐渐淡出竞争的焦点,在核心技术已经失去效力的前提下,次核心技术优势和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已经成为当前国产品牌与一流品牌竞争的重要砝码
  
  2005年5月23日,第八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现场,三星电子展示台前,两位漂亮的展示小姐,但是比展示小姐更吸引人们眼球和闪光灯的是——摆在展台正中102英寸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等离子电视。
  这场科博会另外一个热闹的看点是,松下等离子当场叫板夏普液晶电视:宣称在画质方面等离子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有心的人们也会发现,素有“显像技术第一品牌”之称的技术巨鳄——索尼缺席了这场喧嚣的科技盛会。
  这场盛会似乎成了中国市场彩电巨头竞争的缩影,几年前老三大梯队的格局随着激烈的市场争夺,到如今已是有人风光,有人落寞,一个新梯队正随着平板狂潮席卷中国之际浮出水面。
  
  老三大梯队板块异动
  
  熟悉中国彩电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统彩电处于技术个中国彩电市场,直到1996年长虹等国产彩电品牌发动了价格战。这场因规模快速升级而发动的价格大战后果是品脾高度集中,长虹、TCL、康佳等少数品牌依靠规模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彩电市场超过2/3的市场份额,雄踞于第一梯队;松下、夏普等洋品牌市场规模则迅速收缩,被视为第二梯队;国内一些零散品牌瓜分所剩无几的市场份额、最后基本惨遭淘汰的牡丹、昆仑等,被列为第三梯队。
  城头变幻大王旗。2000年以后平板时代渐行渐近,在以技术和速度成了竞争的第一要义的摩尔时代,仅仅以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远离。一些觊觎平板市场巨额空间迅速切入市场或者通过OEM方式空降、惟恐自己缺席这场数字盛宴的国内外企业成为如摩托罗拉、新科等为新三大梯队中的第三梯队,拥有技术积累,但没有能敏感洞察市场变化及时转向的技术巨头如索尼则混迹于第二梯队,只有少数技术积累雄厚而又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企业上升为第一梯队。
  当然这个新三大梯队的形成和壮大,都是以世界平板大潮真的涌到中国为前提。
  在世界发达国家,平板已经快速普及;美国消费电子市场预计到2006年,平板电视销售额和销售量将全面超过CRT电视,日本电子信息技术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本平板电视销售收入2000年仅占全部电视机市场的4%,2003年升至64%,预计2008年将达到84%。
  在中国,以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电视价格可以说以雪崩的速度迅速切近中国市场的心理消费边缘。以42英寸等离子为例,在1998年还是高高在上的十几万元,到2000年迅速降到6万元,到2001年4万元,2003年3万元,2004年2万元,到2005年五一黄金周,已经有个别品牌下探到了1万元以下。
  “面板的价格占整机成本的60%多,所以面板的成本基本上决定了零售价格,最近两年上游显示屏生产线不断增加,产能不断扩大,竞争越发激烈,这也就从上而下导致了价格的飞速下降。”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陆刃波告诉记者。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评论说“中国2004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100美元。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随着平板电视领域新三大梯队的逐渐形成,1万元左右价格已经快速接近这些富裕老百姓的心理预期。而据统计,这些富起来的群体在中国已经高达5700万人。残酷洗牌为时不远
  平板电视拥有了广阔市场前景引得趋利者闻风而动:DELL在其网站直销平板电视,摩托罗拉、惠普等巨头宣布进入,甚至一向以垄断技术赚钱的英特尔和微软也纷纷对平板电视发言。在国内,连生产碟机的新科亦不甘寂寞,号称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液晶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看到市场的巨大利润,仅仅依靠速度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短期内可能收益很高。但是作为新进者,最大的软肋是缺少技术积累这把利器,在技术承接性要求很高的平板摩尔时代往往只是盲目跟随,对技术转向表现得不知所措。这些目前表现出严重投机性的国内外企业在平板电视领域只能处于新三大梯队的最末端。”北京数字华夏家电产业研究室首席分析师姜培峰这样认为。
  中国国内彩电品牌数量在2005年的骤然增加,是因为许多在彩电领域规模不大或者以前根本没有作过彩电的晶牌蜂拥而入所致。但历史已经预言了这繁荣的背后一场恶战,国内品牌彩电只剩下3~5家极有可能在2006年成为现实。
  
  技术大鳄痛失领地
  
  依旧是5月23日,彩电巨头索尼缺席这场喧嚣盛会难免让人感觉英雄迟暮的悲凉。
  其实,索尼的技术积淀完全有资格睥睨以技术进步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中任何品牌,1968年,索尼公司以一台Trinitron显像管电视一跃成为的电子界的传奇,Trinitron电视在技术上颇为复杂,但其无与伦比的精美图像使之成为索尼最受欢迎一一也是最赚钱的产品之一,在中国彩电市场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但近两年来,关于它丧失创新优势的质疑充斥于国际各大媒体,理由是:这家日本最具知名度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电视这个核心领域,由于过久地依赖Trinitron技术,未能及时发觉市场需求而遭到重挫。2005年4月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中,索尼宣布净利润亏损从去年同期的3.6亿美元增至5.33亿美元,这个数值创下了近两年来亏损的最高纪录,而其中亏损最严重的正是其赖以起家的核心电子业务部门。日本《日经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平板电视领域,索尼晶牌的销售更多依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事实上在索尼平板进入市场初期,甚至连一直引以为自豪的贵翔引擎技术都没有使用。这无疑让索尼在彩电行业更显颓势。
  现在,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后知后觉的索尼开始在平板市场耕耘,可是在这个技术零距离贴近市场需求的快速变迁期,其市场表现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松下、夏普、三星甚至中国一些国产品牌等,从原来的第一梯队悄然滑落到第二梯队。
  与索尼在中国市场同时陨落的还 有东芝等日本一系列拥有顶级技术的巨头企业,当年响彻大江南北的东芝火箭炮早已在摩尔时代成为美好回忆。国内方面,在彩电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TCL一向对市场反应敏感,但直到2004年“十一”左右平板已经发威,TCL却还在主推DLP(数字光处理)背投。在背投领域大有收获的长虹也是直到去年年底才从大梦中清醒过来。因为技术对市场未来的响应迟滞,昔日的彩电老大长虹和TCL在北京等几个主要市场都已经被挤到销售前十名之外。这些国内外彩电晶牌因为技术转向和技术转向质量被排在了新三大梯队的第二梯队。
  


  
  “意外的”超越
  
  2005年1月,中国质量协会公布了国家质检中心对液晶电视的检测结果,国内厂商海信在抽查中的8个项目中6项第一,中质协用户委员会樊天顺部长谈及这次检测用了“始料不及”这样的词语这是近20年来中国彩电在高端产品技术领域对国外品牌的一次标志性超越。
  同时,市场又为此次评选增添了强有力的备注:海信液晶电视以13.68%的市场占有率超越中外所有品牌高居榜首,平板电视的出口量也连续六个月位居国内品牌第一名。
  事情正在起变化,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开始绝地反击。对此新局面,日本三洋公司井上洋说,中国电视业从价格竞争的层面上升到技术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是必然趋势。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联合中国电子商会主持调研的“2005年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研究第一季度报告”指出,在平板电视价格战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液晶屏的竞争远远超过了产品层面的竞争,对于中国平板企业来说,获得市场生存机会的关键在于整合能力,尤其是技术整合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屏的特性,开发最佳的图像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升屏的技术性能,本质上讲这种技术才是平板发展的关键技术,发展到现在这种技术已经成为彩电企业在平板电视品质方面竞争的根本。
  
  技术和速度的大鸟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技术对企业竞争的不利影响,所以国产品牌在这一改变命运的搏杀中,都苦练内功,引进技术人才,创维引进了原松下映像的池内宏造,而海信的一张王牌是来自在索尼工作32年的小关信行,媒体当时评论,国产品牌这种行为显示了对某种跨越的渴望,时光走到今天,我们终于明白这种渴望:就是国产品牌对洋品牌的超越。
  作为中国平板电视质量的一个丰碑式的备注是:今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俄罗斯,经过对国内所有平板品牌的慎重选择后,将海信77系列液晶电视作为国礼送给了30位当年苏联老战士。在84小时内,将机器改装成适合俄罗斯当地使用的机器,从软件改造到说明书翻译,近似于一项新品开发,仅仅用了84小时,这可能是对平板时代摩尔速度的最好诠释。“海信平板电视在国内外市场中能遥遥领先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海信在平板领域快半拍。”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士磊这样评价。
  除了技术要素,“产业升级意味着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反应迟钝就会错失良好时机,被对手赶超甚至兼并,所以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也是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企业的另一个要求。”北京数字华夏家电产业研究室首席分析师姜培峰这样分析。
  作为平板时代以海信、厦华为代表的企业发迹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凭借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产业升级来临之际,能够迅速调头,迎合市场需求。现在的市场表现,已经初步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但起跑阶段的领先对企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情,跻身第一梯队的海信等企业技术积累和速度转向面对略显落后的彩电巨头,能够对抗多久,这是市场给出的未知数。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知道里面一句经典台词:“有一种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羽毛太丰满了。”在中国平板大战中,插上技术和速度双翼的国产品牌海信第一次与高端电视领域的三星、夏普和松下等排在了第一梯队,与洋品牌开始高台竞技。
  这场竞斗,仅仅是开始。
其他文献
中关村科技深受巨额担保困扰,段永基却知难而进,这显示出他已成竹在胸    就在外界以为段永基将要从中关村科技(SZ 000931)淡出之际,他却出其不意的收购了这家出生以来就饱受诟病的公司。住总集团于2005年12月7日签署股权转让合同,将所持中关村40.01%股权悉数转让给海源控股和海德实业两家公司,而受让25.01%股权的海源控股将成为中关村的第一大股东,其控制人正是现任总裁段永基。  受此影
期刊
德隆于1996年介入新疆屯河(SH600737),并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投资于番茄制品,公司的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2.11亿元增长至2003年的22.47亿元,增长近10倍。借助于不断投资,新疆屯河在红色产业确立了领先地位。  而湘火炬的增长更是惊人,1997年德隆入主后,通过大量收购,其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1.25亿元增长至2003年的103.14亿元,增长超过80倍。即便是规模最小的合金
期刊
德隆给外界最大的印象就是神秘,即便是最近几年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形象,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内幕重重的家族制企业。唐万新是这个家族的领头人,而他在四兄弟排行中,却是最小的一个。  据德隆内部人土透露,由于唐万新是最早的创业者,前期的资本积累基本由其完成,后来的产业整合战略也由他提出,这直接奠定了他的主导性地位。老大唐万里在最初资助了唐万新的创业,又在最近几年化解风险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在德隆内部的地位一
期刊
德隆当亡!大有全民审判之架势。德隆作为某种“象征”,被盼望死去    2005年6月7日,德恒证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在重庆开庭审理,这是“德隆危机”自去年爆发以来第一起进入刑事审判程序的案件。一年多时间里,围绕德隆崩塌,各种消息充斥耳边,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媒体,几乎都表达着一种心声:德隆当亡!大有全民审判之架势。德隆作为某种“象征”,被盼望死去。  与这场全民审判几乎同时,德隆的“遗产”
期刊
2005年11月底,好莱坞传来消息,环球影视(Universal)与梦工厂(DreamWorks)谈判接近尾声,梦工厂的真人电影业务即将并入环球影视。  环球影视本来就是好莱坞巨头,被通用电气旗下的全国广播公司(NBC)收购后,更是实力大增。而梦工厂虽然成立只有11年,而且以动画电影起步,但有斯皮尔伯格坐镇,其真人电影影响力与日俱增。  两大电影巨头的业务合并,势必会改变好莱坞影视公司的格局,但
期刊
唐万新在确立产业整合战略的过程中,王明夫和宁高宁先后扮演了重要角色,王在1996年便影响了其理念,而宁在华润的实践则让唐万新看到这一战略的可行性。  华润1948年12月成立于香港,前身是1938年的香港联合行,1952年之后成为中国各大进出口总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是一家典型的贸易公司。而宁高宁于1987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MBA学位,之后力口入华润,1990年3月出任华润创业(HK 0291)
期刊
最近,在原有《财富》500强首席执行官收入基础上,《福布斯》又重排定CEO薪酬座次以下前位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
期刊
GOOGLE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传媒公司,搭顺风车上市是百度不错的选择    在盛大一新浪之后,百度几乎成了最近最热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关这家搜索引擎即将上市的消息层出不穷:有人称6月份铁定去NASDAQ,有人言李彦宏长期蹲守在美国。忽然便有一未透露姓名的百度高层对某海外媒体称:百度IPO的正确时间应该是7月初。  更多的猜测集中在百度和全球老大G O O G L E(NASDAQ:GOOG)的关
期刊
任何经销商风络的重组必顺采用整合型举措,治标不治本的单项举措无法产生持主的效果    经销商网络的重建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理想的网络形态。基于对历史销售数据和未来趋势、人口因素、市场走势的分析,制造商勾勒出在每个区域市场上的销售及服务中心的选址标准。例如,某一汽车制造商发现在一个相当规模的区域市场上,自己的网点数量明显不足,其主要竞争对手已开设了7个网点,而自己仅有4个网点,而在一些发展
期刊
两家民营企业买下深圳航空的控股权,其背后的得益格局复杂异常    如果说2005年3月11日奥凯航空的首航还仅仅是一个象征而已,那么2个多月后深圳航空的股权拍卖则标志着民营资本对一片天空的实实在在的“占领”。5月23日,民营企业亿阳集团和汇润投资以27.2亿元(起拍价18亿元)的价格联手竞标成功,从国有企业广控集团手中买下深圳航空65%的股权。  作为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深圳航空是中国航空业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