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的制裁!”区域活动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区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区域活动实践;幼儿自主发展;對策及其建议 ;实践反思
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幼教工作者们都意识到“区域活动”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教师能更真实、直接地观察了解幼儿,从而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教师有效地呵护童趣童真童心,形成个性化自主化兴趣化的教育生态,从而倍受广大幼教工作者青睐。
一、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投放
1.内容的选择
以前我们的教育多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这样大大削弱了儿童本来应有的兴趣,降低了幼儿学习的热情。现今教师已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幼儿园的活动区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幼儿面对丰富的活动区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2.材料的准备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开放性、目标性、参与性和可变性。区域材料的适宜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材料的丰富性:一是数量多,能满足多个幼儿在区域里同时活动;二是质量高,也就是材料要能够激发所有幼儿各种智力或智力组合,尽可能激发儿童从事相应智力活动的兴趣。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适宜,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促进自身富有个性的发展。
1.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2.教师直接给予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加油站”中,一些孩子对于加油站的规定不知道,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告诉他们在加油站不应该使用移动电话电话或吸烟。
3.找准恰当的时机介入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或玩不下去时;幼儿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幼儿操作发生困难时;游戏无法深入时;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发现与介入。另外,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地,又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调解员。老师要灵活地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4.强调介入,引导每个幼儿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然而在活动的时候,教师的要求和限制往往多了一些。如当幼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时,他们会玩得很开心,有时候声音就不自觉地大了起来,这个比较嘈杂的声音可能就会被老师认为是吵闹的声音,因而制止了他们的吵闹,他们的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介入方式有平行介入、垂直介入和交叉介入。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表现,教师要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
三、不断反思,培植适合幼儿发展的人文生态
1.让环境“说话”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幼儿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隐性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3.教育时机“0等待”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育机智,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不留教育间隙,实现教育时机“0等待”。
总之,在游戏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见,以幼儿想玩游戏为立足点,开展幼儿喜欢的游戏为目的,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2 学前教育2007 06
[3]石宏宇.活动区的创设、观察与讲评[J].幼教博览,2008(12)
[4]邱广翠.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J].幼儿教学研究,2012(6)
【关键词】区域活动实践;幼儿自主发展;對策及其建议 ;实践反思
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幼教工作者们都意识到“区域活动”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教师能更真实、直接地观察了解幼儿,从而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教师有效地呵护童趣童真童心,形成个性化自主化兴趣化的教育生态,从而倍受广大幼教工作者青睐。
一、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投放
1.内容的选择
以前我们的教育多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这样大大削弱了儿童本来应有的兴趣,降低了幼儿学习的热情。现今教师已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幼儿园的活动区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幼儿面对丰富的活动区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2.材料的准备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开放性、目标性、参与性和可变性。区域材料的适宜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材料的丰富性:一是数量多,能满足多个幼儿在区域里同时活动;二是质量高,也就是材料要能够激发所有幼儿各种智力或智力组合,尽可能激发儿童从事相应智力活动的兴趣。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适宜,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促进自身富有个性的发展。
1.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2.教师直接给予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加油站”中,一些孩子对于加油站的规定不知道,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告诉他们在加油站不应该使用移动电话电话或吸烟。
3.找准恰当的时机介入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或玩不下去时;幼儿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幼儿操作发生困难时;游戏无法深入时;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发现与介入。另外,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地,又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调解员。老师要灵活地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4.强调介入,引导每个幼儿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然而在活动的时候,教师的要求和限制往往多了一些。如当幼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时,他们会玩得很开心,有时候声音就不自觉地大了起来,这个比较嘈杂的声音可能就会被老师认为是吵闹的声音,因而制止了他们的吵闹,他们的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介入方式有平行介入、垂直介入和交叉介入。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表现,教师要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
三、不断反思,培植适合幼儿发展的人文生态
1.让环境“说话”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幼儿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隐性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3.教育时机“0等待”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育机智,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不留教育间隙,实现教育时机“0等待”。
总之,在游戏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见,以幼儿想玩游戏为立足点,开展幼儿喜欢的游戏为目的,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2 学前教育2007 06
[3]石宏宇.活动区的创设、观察与讲评[J].幼教博览,2008(12)
[4]邱广翠.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J].幼儿教学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