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 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学生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方法;培养;创新
The student studies the initiative raise and the development
Su Yu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s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also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must let the student, in “independent,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under the study way studies. “independent,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that” is one new study wa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an initiative process, the student is the initiator who, the participant the knowledge obtains the process.
【Key words】Stimulates the interest; Study method; Raise; Innovation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 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学生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叫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善于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谈几点浅见。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能集中,容易接受,记得牢,即使学习时间较长些,内容较多些,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进行理想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外,还得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2 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 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呢?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 (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 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
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简便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这里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即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要发展思维能力,就得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其中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别推理等方法。例如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可以教学生这样分析:这个组合图形整块不好算,能不能通过划分它看成由几个熟悉的简单图形组成?然后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分别计算,再综合起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能从中学解题的一般策略方法,先总的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努力建立未知与己知的联系,然后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力求运用旧知识解决各个小问题,再逐步综合总的问题。
3 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还得根据学生的特点,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改进教法,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是其中的一方面,每一种气质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注重长善救失。有的学生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 气质特征,在上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对待这类学生,采取“以忙制动”、 “以动制动” 等方法。如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发表意见,多让操作、演示;再如,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发言。这样回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主动的发挥。
4 发展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有创新
在课堂学习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而且要让学生“善于学习”、 “学习得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寻根问底,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前提。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时,有的学生提出:“剪下的圆纸板与用铁丝围成的圆一样吗?”有的说:“不一样,纸板上的圆是圆面。铁丝围成的圆只是圆周。”还有的说:“纸板的圆有周长又有面积,铁丝围成的圆只有周长没有面积” 等等. 尽管学生提的问题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只有学生在这些本质的问题上开动了思维的机器,教师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讲解才见效。
让学生学有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复习课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训练。如“见一想几”( 即见到一个已知条件,联想几个问题)的训练。已知圆的半径,就要想到圆的直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已知圆的直径,就要想到圆的半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已知圆的周长,就要想到圆的半径、直径、面积各是多少?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多角度的训练。内容单调的学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是儿童的心理趋势。如果多角度的训练方法,教学则会有很大改善。比如,进行分数计算,我把几道单项练习改成综合练习:
5/8=( )+( )=( )-( )=( )+( )-( )=( )-( )+( )=( )×( )=( )÷( )……
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且无固定统一答案,便会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也得到灵活深刻的锻炼。
(3)教师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提出新设想,探求新路子,不要千篇一律地沿袭别人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8+8+8+5+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8×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5-3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5。接着他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应给予鼓励,培养创新的精神。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实行“五变”,一是变“满堂灌” 为“启发式”;二是变教师“主宰” 为教师“主导” ;三是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四是变学生“摸仿” 为学生“探索”;五是注重教师的“教” 为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方法;培养;创新
The student studies the initiative raise and the development
Su Yu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s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also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must let the student, in “independent,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under the study way studies. “independent,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that” is one new study wa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an initiative process, the student is the initiator who, the participant the knowledge obtains the process.
【Key words】Stimulates the interest; Study method; Raise; Innovation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 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学生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叫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善于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谈几点浅见。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能集中,容易接受,记得牢,即使学习时间较长些,内容较多些,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进行理想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外,还得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2 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 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呢?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 (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 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
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简便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这里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即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要发展思维能力,就得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其中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别推理等方法。例如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可以教学生这样分析:这个组合图形整块不好算,能不能通过划分它看成由几个熟悉的简单图形组成?然后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分别计算,再综合起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能从中学解题的一般策略方法,先总的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努力建立未知与己知的联系,然后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力求运用旧知识解决各个小问题,再逐步综合总的问题。
3 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还得根据学生的特点,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改进教法,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是其中的一方面,每一种气质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注重长善救失。有的学生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 气质特征,在上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对待这类学生,采取“以忙制动”、 “以动制动” 等方法。如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发表意见,多让操作、演示;再如,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发言。这样回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主动的发挥。
4 发展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有创新
在课堂学习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而且要让学生“善于学习”、 “学习得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寻根问底,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前提。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时,有的学生提出:“剪下的圆纸板与用铁丝围成的圆一样吗?”有的说:“不一样,纸板上的圆是圆面。铁丝围成的圆只是圆周。”还有的说:“纸板的圆有周长又有面积,铁丝围成的圆只有周长没有面积” 等等. 尽管学生提的问题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只有学生在这些本质的问题上开动了思维的机器,教师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讲解才见效。
让学生学有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复习课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训练。如“见一想几”( 即见到一个已知条件,联想几个问题)的训练。已知圆的半径,就要想到圆的直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已知圆的直径,就要想到圆的半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已知圆的周长,就要想到圆的半径、直径、面积各是多少?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多角度的训练。内容单调的学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是儿童的心理趋势。如果多角度的训练方法,教学则会有很大改善。比如,进行分数计算,我把几道单项练习改成综合练习:
5/8=( )+( )=( )-( )=( )+( )-( )=( )-( )+( )=( )×( )=( )÷( )……
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且无固定统一答案,便会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也得到灵活深刻的锻炼。
(3)教师要启迪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提出新设想,探求新路子,不要千篇一律地沿袭别人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8+8+8+5+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8×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5-3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5。接着他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应给予鼓励,培养创新的精神。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实行“五变”,一是变“满堂灌” 为“启发式”;二是变教师“主宰” 为教师“主导” ;三是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四是变学生“摸仿” 为学生“探索”;五是注重教师的“教” 为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