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区域性较强,学生要想学好地理,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地理环境或者自然现象,学生才能有效掌握相关知识,达到课程要求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知识、能力等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字:初中地理;思维能力;教学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在看到一个材料时,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事实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讲解和提问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状的图形,梳理抽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手绘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知识。在复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独立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指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详略程度上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内容,标记在相应的位置,重点复习。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一节或一章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或整个初中地理的内容。根据目的不同,如课堂教学、复习巩固等,灵活采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教师可以从自然差异、人文差异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三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做分支,列举其中的内容。在学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整章的思维导图,这一章学习了哪些内容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差异,根据这些差异,中国共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按图索骥,全面分析,不会有遗漏。
二、精心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知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很难将材料中的现象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释某种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入手,由浅到深,逐步点拨或提示,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完成由学到用的蜕变,切实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在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后,可以向学生提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在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展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的图片,可以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长江三角洲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气候特征?长江三角洲有哪些重要的交通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学生独立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准确地认识,出现一些理解或记忆上的偏差在所难免。不过,如果教师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就能大大改善这种情况,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情况之后,请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家乡处在什么位置,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在讲解乡村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差异后,同样请学生结合家乡的现状进行讨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在短期和长期内人口分布分别会有什么变化呢?在课后,请学生做一些调查,家乡的人口分布是怎样的,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自发地融入课程,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完成这些讨论或调查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运用知识解决各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地理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不断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各方面的能力也在快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关键环节。教师应不断探索,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材知识,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取得预期效果。实践证明,以知识储备以基础,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行为准则,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必然会取得优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丽君.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8(05)
[2] 文静.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07)
关键字:初中地理;思维能力;教学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在看到一个材料时,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事实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讲解和提问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状的图形,梳理抽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手绘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知识。在复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独立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指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详略程度上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内容,标记在相应的位置,重点复习。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一节或一章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或整个初中地理的内容。根据目的不同,如课堂教学、复习巩固等,灵活采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教师可以从自然差异、人文差异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三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做分支,列举其中的内容。在学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整章的思维导图,这一章学习了哪些内容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差异,根据这些差异,中国共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按图索骥,全面分析,不会有遗漏。
二、精心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知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很难将材料中的现象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释某种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入手,由浅到深,逐步点拨或提示,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完成由学到用的蜕变,切实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在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后,可以向学生提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在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展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的图片,可以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长江三角洲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气候特征?长江三角洲有哪些重要的交通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学生独立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准确地认识,出现一些理解或记忆上的偏差在所难免。不过,如果教师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就能大大改善这种情况,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情况之后,请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家乡处在什么位置,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在讲解乡村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差异后,同样请学生结合家乡的现状进行讨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在短期和长期内人口分布分别会有什么变化呢?在课后,请学生做一些调查,家乡的人口分布是怎样的,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自发地融入课程,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完成这些讨论或调查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运用知识解决各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地理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不断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各方面的能力也在快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关键环节。教师应不断探索,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材知识,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取得预期效果。实践证明,以知识储备以基础,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行为准则,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必然会取得优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丽君.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8(05)
[2] 文静.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