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误区 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变革的新的学习方式,现在正全面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研究性学习”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未能考虑到学科的自身特点,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一些误区,使“研究性学习”大打折扣,或流于形式,或面目全非,或名存实亡。面对出现的种种误区,我们的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谨慎对待、加强研究、排除盲区、认清误区,才能使语文研究性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表现之一:重“自主”轻“指导”,教师游离于研究之外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也是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正是此意。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避免自己“幕后操纵”之嫌,往往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搞起“放羊式”研究性学习,自己作壁上观,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的研究是“自主”了、自由了,也自流了,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及对策:事实上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等诸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学习时不可避免地发生混乱、出现错误或争辩,甚至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适时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出适合自身角色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适时、适度进行有效、有节的调控。在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不应该做旁观者、放任自流,也不应该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当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征求教师的意见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当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在辩论中明是非;当学生研究偏离既定方向时,教师应即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宜偏废,这“指导”作用形象地说就是“路标”的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路还得让学生自己走。
表现之二:唯研究性学习是尊,盲目排斥传统优秀学习方式
勿庸置疑,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冲击波是巨大的,它促使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还学生以自主、平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深得师生之心,以摧枯拉之势登“堂”入“室”。而另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祭起研究性学习之法宝痛改陈规陋习时,却矫枉过正,唯研究性学习为尊,事事研究性学习、课课研究性学习,弃传统学习方式如敝履,不屑一顾、全盘否定。在他们那里,研究性学习成了“万金油”。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研究其实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一些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积淀下的优秀传统学习方式并非势不两立。搞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如语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像字词的音形义、文学常识等识记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既简便又省时,何乐而不为?何必又非要拽着“研究性学习”不放呢?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一边倒”。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套以研究性学习,同样是有违于教学规律的。凡是有利于学习的科学简捷的方式都是应大力提倡并加以运用的。
表现之三:选题不切实际,学生“敬而远之”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运作,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规划课题等量齐观,为出成果、出大成果,不顾实际,一味求大求全。有的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加强学生对小说的认识,给学生定一课题《我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史》。这样的课题对初中生而言,无疑是舢板驶进太平洋,晕头转向,找不到边儿了。
分析及对策: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角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大而化小、小而化精,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的课题。既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切实可行,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之,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课题过大过全,就会使学生无从着手,研究不出结果,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到头来,只能“敬而远之”。因此,课题的确立在兼顾有实际意义、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他们的研究时间、精力,尤其是他们的能力。
表现之四:漠视形象思维,学生右脑“闲置”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更注重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需要“聚合思维”,更注重“发散思维”。语文不仅诉诸于理性的判断推理,更诉诸于感性的想象、联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与教师们有意无意忽视、轻视甚至漠视学生形象思維的训练有着因果联系。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弊端。研究的课题往往侧重于对某种知识的梳理归纳、对某些现象的条分缕析,而漠视形象思维的研究和训练。这种不良的现象将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里的“开放性,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空间、方式的开放,应该还包括思维的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不能让学生读死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语文如果不能想象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景致和场面,就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写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力,就会难以下笔,勉强为之也只会是空洞干巴之作。
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形象思维不仅不应是“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应是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表象,为形象思维储备材料;要让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内容,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文学作品上。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能印上阅读者、研究者自己生命的烙印。可以说,感受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语文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这所有的感受、体验也是在研究,是一种令人怦然心动而又生趣盎然的研究,是一种充满奇思妙想、充满创造力的研究。如果语文学习能让学生感到如此亲切、美妙,令他们心潮澎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至于索然无味,就会真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体现语文真正的涵义。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误区 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变革的新的学习方式,现在正全面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研究性学习”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未能考虑到学科的自身特点,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一些误区,使“研究性学习”大打折扣,或流于形式,或面目全非,或名存实亡。面对出现的种种误区,我们的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谨慎对待、加强研究、排除盲区、认清误区,才能使语文研究性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表现之一:重“自主”轻“指导”,教师游离于研究之外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也是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正是此意。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避免自己“幕后操纵”之嫌,往往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搞起“放羊式”研究性学习,自己作壁上观,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的研究是“自主”了、自由了,也自流了,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及对策:事实上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等诸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学习时不可避免地发生混乱、出现错误或争辩,甚至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适时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出适合自身角色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适时、适度进行有效、有节的调控。在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不应该做旁观者、放任自流,也不应该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当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征求教师的意见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当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在辩论中明是非;当学生研究偏离既定方向时,教师应即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宜偏废,这“指导”作用形象地说就是“路标”的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路还得让学生自己走。
表现之二:唯研究性学习是尊,盲目排斥传统优秀学习方式
勿庸置疑,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冲击波是巨大的,它促使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还学生以自主、平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深得师生之心,以摧枯拉之势登“堂”入“室”。而另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祭起研究性学习之法宝痛改陈规陋习时,却矫枉过正,唯研究性学习为尊,事事研究性学习、课课研究性学习,弃传统学习方式如敝履,不屑一顾、全盘否定。在他们那里,研究性学习成了“万金油”。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研究其实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一些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积淀下的优秀传统学习方式并非势不两立。搞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如语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像字词的音形义、文学常识等识记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既简便又省时,何乐而不为?何必又非要拽着“研究性学习”不放呢?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一边倒”。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套以研究性学习,同样是有违于教学规律的。凡是有利于学习的科学简捷的方式都是应大力提倡并加以运用的。
表现之三:选题不切实际,学生“敬而远之”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运作,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规划课题等量齐观,为出成果、出大成果,不顾实际,一味求大求全。有的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加强学生对小说的认识,给学生定一课题《我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史》。这样的课题对初中生而言,无疑是舢板驶进太平洋,晕头转向,找不到边儿了。
分析及对策: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角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大而化小、小而化精,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的课题。既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切实可行,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之,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课题过大过全,就会使学生无从着手,研究不出结果,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到头来,只能“敬而远之”。因此,课题的确立在兼顾有实际意义、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他们的研究时间、精力,尤其是他们的能力。
表现之四:漠视形象思维,学生右脑“闲置”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更注重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需要“聚合思维”,更注重“发散思维”。语文不仅诉诸于理性的判断推理,更诉诸于感性的想象、联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与教师们有意无意忽视、轻视甚至漠视学生形象思維的训练有着因果联系。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弊端。研究的课题往往侧重于对某种知识的梳理归纳、对某些现象的条分缕析,而漠视形象思维的研究和训练。这种不良的现象将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里的“开放性,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空间、方式的开放,应该还包括思维的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不能让学生读死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语文如果不能想象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景致和场面,就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写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力,就会难以下笔,勉强为之也只会是空洞干巴之作。
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形象思维不仅不应是“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应是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表象,为形象思维储备材料;要让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内容,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文学作品上。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能印上阅读者、研究者自己生命的烙印。可以说,感受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语文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这所有的感受、体验也是在研究,是一种令人怦然心动而又生趣盎然的研究,是一种充满奇思妙想、充满创造力的研究。如果语文学习能让学生感到如此亲切、美妙,令他们心潮澎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至于索然无味,就会真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体现语文真正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