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误区 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变革的新的学习方式,现在正全面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研究性学习”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未能考虑到学科的自身特点,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一些误区,使“研究性学习”大打折扣,或流于形式,或面目全非,或名存实亡。面对出现的种种误区,我们的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谨慎对待、加强研究、排除盲区、认清误区,才能使语文研究性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表现之一:重“自主”轻“指导”,教师游离于研究之外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也是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正是此意。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避免自己“幕后操纵”之嫌,往往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搞起“放羊式”研究性学习,自己作壁上观,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的研究是“自主”了、自由了,也自流了,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分析及对策:事实上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等诸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在自主探究、学习时不可避免地发生混乱、出现错误或争辩,甚至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适时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出适合自身角色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适时、适度进行有效、有节的调控。在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不应该做旁观者、放任自流,也不应该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当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征求教师的意见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当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在辩论中明是非;当学生研究偏离既定方向时,教师应即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宜偏废,这“指导”作用形象地说就是“路标”的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路还得让学生自己走。
  
  表现之二:唯研究性学习是尊,盲目排斥传统优秀学习方式
  
  勿庸置疑,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冲击波是巨大的,它促使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还学生以自主、平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深得师生之心,以摧枯拉之势登“堂”入“室”。而另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祭起研究性学习之法宝痛改陈规陋习时,却矫枉过正,唯研究性学习为尊,事事研究性学习、课课研究性学习,弃传统学习方式如敝履,不屑一顾、全盘否定。在他们那里,研究性学习成了“万金油”。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研究其实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一些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积淀下的优秀传统学习方式并非势不两立。搞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如语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像字词的音形义、文学常识等识记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既简便又省时,何乐而不为?何必又非要拽着“研究性学习”不放呢?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一边倒”。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套以研究性学习,同样是有违于教学规律的。凡是有利于学习的科学简捷的方式都是应大力提倡并加以运用的。
  
  表现之三:选题不切实际,学生“敬而远之”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运作,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规划课题等量齐观,为出成果、出大成果,不顾实际,一味求大求全。有的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加强学生对小说的认识,给学生定一课题《我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史》。这样的课题对初中生而言,无疑是舢板驶进太平洋,晕头转向,找不到边儿了。
  分析及对策: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角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大而化小、小而化精,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的课题。既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切实可行,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之,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课题过大过全,就会使学生无从着手,研究不出结果,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到头来,只能“敬而远之”。因此,课题的确立在兼顾有实际意义、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他们的研究时间、精力,尤其是他们的能力。
  
  表现之四:漠视形象思维,学生右脑“闲置”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更注重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需要“聚合思维”,更注重“发散思维”。语文不仅诉诸于理性的判断推理,更诉诸于感性的想象、联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与教师们有意无意忽视、轻视甚至漠视学生形象思維的训练有着因果联系。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弊端。研究的课题往往侧重于对某种知识的梳理归纳、对某些现象的条分缕析,而漠视形象思维的研究和训练。这种不良的现象将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
  分析及对策: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里的“开放性,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空间、方式的开放,应该还包括思维的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不能让学生读死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语文如果不能想象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景致和场面,就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写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力,就会难以下笔,勉强为之也只会是空洞干巴之作。
  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形象思维不仅不应是“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应是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表象,为形象思维储备材料;要让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内容,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文学作品上。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能印上阅读者、研究者自己生命的烙印。可以说,感受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语文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这所有的感受、体验也是在研究,是一种令人怦然心动而又生趣盎然的研究,是一种充满奇思妙想、充满创造力的研究。如果语文学习能让学生感到如此亲切、美妙,令他们心潮澎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至于索然无味,就会真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体现语文真正的涵义。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更新,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势在必行的,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是片面教育,甚至导致扼杀掉一部分人才。因为,它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却忽略了多数中差生,它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德育;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轻视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期刊
每当学期结束,班主任又该给学生写评语了。检查学生成绩册,对学生的评语大同小异,如“学习努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这些八股式的套话到底有多大作用,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启迪和反思?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深思其内涵,学生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通常一个学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性、启发性的书面语言,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学生在一定时期各方面
期刊
恢复高考以来,材料作文曾经是高考的主要命题形式。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典故等等。材料作文题目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后写读后感,有的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议论文,有的要求根据图画、图表写一段说明文字,还有的要求以提供的材料为开头续写,或根据材料扩写、缩写。 
期刊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有很多,课前习作点评可谓是众多方法中为学生写作助跑的较有效方式。这是我从教十几年的深刻体会。现把具体做法诉诸笔端,以飨同仁。  课前习作点评在每节语文课开课前进行,每节课按一定的顺序安排一个学生来担任习作点评的主角,首先让学生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接着进行点评,然后其他学生与习作点评者现场交流,最后教师做强调补充。  用来点评的习作,来源有三种:一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二是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缺乏素材,教师缺少指导方法等已成为困扰新形势下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针对现状,笔者谈一下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帮助学生选择、挖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孩
期刊
《守财奴》一文在刻画葛朗台贪婪成性、爱财如命的性格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常规手法,同时,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衬托手法。应该说,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是巴尔扎克在该文中的成功尝试。  且看句子: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  葛朗台从庄园回家,上楼到妻子的房里,看见妻子和女儿正捧着查理寄存在欧也妮处的梳妆匣时,眼光瞪着匣子上金板的怪異神情把
期刊
从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象常春藤一样延续至今,这种类似“说开去”的题型,用一段提示性语句明确话题,使作文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作文”。  然而,如何写好这种话题作文呢?我们必须要掌握话题作文审题方略:    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话题材料,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新鲜话题    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1、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在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  2、我让学生抓重
期刊
《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故事跌宕起伏、危机四起,却处处峰回路转且惊心动魄。有一个人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不是老奸巨猾、城府极深的刘邦,不是寡谋深算、胸无城府的项羽,也不是足智多谋、运筹自如的张良,不是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范增,更不是勇猛无比、壮士之威的樊哙,当然更不会是搬弄是非的势力小人曹无伤,而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项伯,早年曾经因杀人被官府追捕,幸而被当时的流浪贵族张良所救,才免于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