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两千余年前孔子讲学的时代。那时孔子设坛讲学,孔子高坐,四位弟子端坐听讲;此后,古代的学院和私塾讲学也是先生手捧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伏案认真倾听;到了现在,范读有了很多的形式,如多媒体朗读,磁带朗读等,但是老师的范读不可替代,因为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一座桥梁,不仅给学生知识的传递,更多的还有课文情感的表达。
一、范读,做到声情并茂
记得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激情,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老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容!
《再见了,亲人》、《凡卡》、《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感情浓郁,老师的范读此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文章中情感的成分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本身,这些饱含感情的文章,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除了给孩子传达出文章的情感与温暖,还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基调,那么后续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观潮》、《黄山奇石》、《五彩池》等写景的文章,老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类文章的画面感是文字不可取代的,老师跌宕起伏的朗读带给孩子们不仅仅是听觉的传送,也会带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孩子们在随后的朗读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并体会老师的范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涵,读中有悟,悟中有读,边读边悟!
二、范读,要有学生的参与
范读,也要有学生的参与。有时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伴读,这种范读,要求学生不仅耳听、眼看,而且要动口跟着老师轻轻地同步读出来。有时教师范读,学生逐句地跟读,这种范读,也叫领读,这种领读训练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要么是不好断句,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中“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一句,学生们读了几遍也没有读对,因为在“喜马拉雅山”后要进行断句的停顿,否则句意就无法理解,所以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必要,更要及时了;还有一些句段非常重要,非常经典,老师必须领读,比如:中华的经典诗词教学,就离不开老师的动情范读。我曾经听过吴凤霞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渔歌子》,在课上,吴老师不仅进行了范读,还现场把范读进行了“升级”,把内容唱了出来——范唱,听到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都给吴老师鼓起了掌,那节课,孩子们情绪高涨,并纷纷效仿,不用说,课堂效果非常好!
所以,范读有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
三,范读,需要一些艺术性
范读绝不仅仅是老师拿起书读一遍,有时也要有一些艺术性。
范读之后要有一个“回味”的过程,文章最后的文字读完了,声音停止了结,大家仍然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所以,这里必须有一个几秒钟的“回味”,这也好比我们欣赏某一段精彩的音乐,声音虽然休止了,但余音绕梁,观众仍然陶醉其中,好久才醒悟过来,从而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掌声一样,朗读,不管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在结束时都应有这一个回味的余地,停顿几秒在说下文。比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杏林子命运多舛,却还那么坚强不屈,热爱生命,老师在范读结束后最好多停顿一会,在这等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课题——“生命是什么?”;还有林海音的《窃读记》,小作者家境贫困,无力买书,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窃读”,这“窃读”的种种艰辛通过文字进行了表达,老师在课文范读之后,停顿数秒,让学生回味刚才课文的画面,体会作者心酸但充实的历程。
除了在课文结束时停顿数秒,在课文中间老师也可以停留片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因为课文是采取回忆方式描写的,那么在事情描述完后与谈长大感受之前,可以“休息”几秒,这几秒的停止,主要是在时间上的一个划分,也是课文一部分结束的划分。
老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范读,虽出于口,但达于心,它不仅仅给学生听觉上指引,在情感上也是一种导航,这就是范读的魅力所在,所以请别吝啬您的“范读”,因为您带给孩子们的将是语文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远东二小
责任编辑 杨博
一、范读,做到声情并茂
记得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激情,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老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容!
《再见了,亲人》、《凡卡》、《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感情浓郁,老师的范读此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文章中情感的成分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本身,这些饱含感情的文章,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除了给孩子传达出文章的情感与温暖,还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基调,那么后续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观潮》、《黄山奇石》、《五彩池》等写景的文章,老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类文章的画面感是文字不可取代的,老师跌宕起伏的朗读带给孩子们不仅仅是听觉的传送,也会带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孩子们在随后的朗读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并体会老师的范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涵,读中有悟,悟中有读,边读边悟!
二、范读,要有学生的参与
范读,也要有学生的参与。有时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伴读,这种范读,要求学生不仅耳听、眼看,而且要动口跟着老师轻轻地同步读出来。有时教师范读,学生逐句地跟读,这种范读,也叫领读,这种领读训练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要么是不好断句,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中“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一句,学生们读了几遍也没有读对,因为在“喜马拉雅山”后要进行断句的停顿,否则句意就无法理解,所以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必要,更要及时了;还有一些句段非常重要,非常经典,老师必须领读,比如:中华的经典诗词教学,就离不开老师的动情范读。我曾经听过吴凤霞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渔歌子》,在课上,吴老师不仅进行了范读,还现场把范读进行了“升级”,把内容唱了出来——范唱,听到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都给吴老师鼓起了掌,那节课,孩子们情绪高涨,并纷纷效仿,不用说,课堂效果非常好!
所以,范读有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
三,范读,需要一些艺术性
范读绝不仅仅是老师拿起书读一遍,有时也要有一些艺术性。
范读之后要有一个“回味”的过程,文章最后的文字读完了,声音停止了结,大家仍然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所以,这里必须有一个几秒钟的“回味”,这也好比我们欣赏某一段精彩的音乐,声音虽然休止了,但余音绕梁,观众仍然陶醉其中,好久才醒悟过来,从而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掌声一样,朗读,不管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在结束时都应有这一个回味的余地,停顿几秒在说下文。比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杏林子命运多舛,却还那么坚强不屈,热爱生命,老师在范读结束后最好多停顿一会,在这等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课题——“生命是什么?”;还有林海音的《窃读记》,小作者家境贫困,无力买书,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窃读”,这“窃读”的种种艰辛通过文字进行了表达,老师在课文范读之后,停顿数秒,让学生回味刚才课文的画面,体会作者心酸但充实的历程。
除了在课文结束时停顿数秒,在课文中间老师也可以停留片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因为课文是采取回忆方式描写的,那么在事情描述完后与谈长大感受之前,可以“休息”几秒,这几秒的停止,主要是在时间上的一个划分,也是课文一部分结束的划分。
老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范读,虽出于口,但达于心,它不仅仅给学生听觉上指引,在情感上也是一种导航,这就是范读的魅力所在,所以请别吝啬您的“范读”,因为您带给孩子们的将是语文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远东二小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