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的魅力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两千余年前孔子讲学的时代。那时孔子设坛讲学,孔子高坐,四位弟子端坐听讲;此后,古代的学院和私塾讲学也是先生手捧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伏案认真倾听;到了现在,范读有了很多的形式,如多媒体朗读,磁带朗读等,但是老师的范读不可替代,因为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一座桥梁,不仅给学生知识的传递,更多的还有课文情感的表达。
  一、范读,做到声情并茂
  记得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激情,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老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容!
  《再见了,亲人》、《凡卡》、《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感情浓郁,老师的范读此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文章中情感的成分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本身,这些饱含感情的文章,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除了给孩子传达出文章的情感与温暖,还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基调,那么后续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观潮》、《黄山奇石》、《五彩池》等写景的文章,老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类文章的画面感是文字不可取代的,老师跌宕起伏的朗读带给孩子们不仅仅是听觉的传送,也会带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孩子们在随后的朗读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并体会老师的范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涵,读中有悟,悟中有读,边读边悟!
  二、范读,要有学生的参与
  范读,也要有学生的参与。有时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伴读,这种范读,要求学生不仅耳听、眼看,而且要动口跟着老师轻轻地同步读出来。有时教师范读,学生逐句地跟读,这种范读,也叫领读,这种领读训练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要么是不好断句,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中“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一句,学生们读了几遍也没有读对,因为在“喜马拉雅山”后要进行断句的停顿,否则句意就无法理解,所以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必要,更要及时了;还有一些句段非常重要,非常经典,老师必须领读,比如:中华的经典诗词教学,就离不开老师的动情范读。我曾经听过吴凤霞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渔歌子》,在课上,吴老师不仅进行了范读,还现场把范读进行了“升级”,把内容唱了出来——范唱,听到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都给吴老师鼓起了掌,那节课,孩子们情绪高涨,并纷纷效仿,不用说,课堂效果非常好!
  所以,范读有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需要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
  三,范读,需要一些艺术性
  范读绝不仅仅是老师拿起书读一遍,有时也要有一些艺术性。
  范读之后要有一个“回味”的过程,文章最后的文字读完了,声音停止了结,大家仍然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所以,这里必须有一个几秒钟的“回味”,这也好比我们欣赏某一段精彩的音乐,声音虽然休止了,但余音绕梁,观众仍然陶醉其中,好久才醒悟过来,从而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掌声一样,朗读,不管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在结束时都应有这一个回味的余地,停顿几秒在说下文。比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杏林子命运多舛,却还那么坚强不屈,热爱生命,老师在范读结束后最好多停顿一会,在这等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课题——“生命是什么?”;还有林海音的《窃读记》,小作者家境贫困,无力买书,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窃读”,这“窃读”的种种艰辛通过文字进行了表达,老师在课文范读之后,停顿数秒,让学生回味刚才课文的画面,体会作者心酸但充实的历程。
  除了在课文结束时停顿数秒,在课文中间老师也可以停留片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因为课文是采取回忆方式描写的,那么在事情描述完后与谈长大感受之前,可以“休息”几秒,这几秒的停止,主要是在时间上的一个划分,也是课文一部分结束的划分。
  老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范读,虽出于口,但达于心,它不仅仅给学生听觉上指引,在情感上也是一种导航,这就是范读的魅力所在,所以请别吝啬您的“范读”,因为您带给孩子们的将是语文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远东二小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材为例,这册教材中第五组单设了名著欣赏单元,这个单元4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而这些节选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故事背景,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另外,一些节选部分
期刊
本文从“单元整体教学”中课前预习情况的不足分析出发,提出了“单元预习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建设性地阐释了“单元预习单”的设计与实施,试图摸索出相应的单元预习策略,使“单元整体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单元预习单”设计的理论支撑  (一)语文学习中系统论的启示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
期刊
由于教师资源、校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山区语文朗读教学与朗读自身的魅力相比,那真是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普通话功底甚差,声调不准是通病,更甚者,有的教师连声、韵母都把握不准,导致学生读错字音,唱读文本。  2.部分教师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对朗读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3.朗读的方式单一。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  5.学
期刊
2008年6月12日,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杨不管”事件。地理课上,杨涛和同桌陈某发生争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事后,杨涛死亡。杨老师因失职承担10万元赔偿费用,并被停职。  2008年10月21日,丽水缙云潘老师因找丁某带她去家访,丁某将潘老师骗至山上,将其杀害。  2012年12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再曝一起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事件,女教师颜艳红面带微笑,双手捏着男童双耳,向上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高效课堂的大力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已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灵,并逐步成为师生自觉的实践。然而,如何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高效教学,特别是如何提高三政治一轮复课效率,是广大师生多年来一直研究、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就作者在高三一轮政治复课中获得的几点有益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吃透课标和考试说明,把好“方向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一般从当年9月
期刊
七年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活泼可爱,一脸稚气。习惯于对老师百依百顺,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七年级的老师们常这样评价学生:“我说话,他们把我望着,却没听清我说的是什么,要放学了,还要来问我,作业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七年级学生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尽快让他们适应中学的学习方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谈话引导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一、召开班会,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来管理自己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学生写作内容空洞,言不及义的现象,究其症结,是作文缺乏生活的真实感、思想的真实性。为此,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写出充满质感的文章的问题,就如何切实提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叙述,质感之根  作文的质感,就是写作中反映的情感态度的真实和思维活动的真实。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场上只
期刊
北宋时期聪慧过人的寇准,七岁时写下的《咏华山》流传至今。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是我们每个人登上山顶时,都能亲身感受到的,甚至想亲口告诉大家的。当学生们朗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时,心中常常羡慕地发问:为什么寇准能写出经久不衰的古诗?可偏偏我就写不这么美的文字呢?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平时语言滋养的程度不够,对词句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力度不够。要想扭转学生写话时“眼看天花板,嘴咬铅
期刊
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是将教师视作事业的同行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虽然一般并非中考科目,但其中却蕴含着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内容与科学学习方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有着相当大的探究空间。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长河中的瑰宝,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要基于文本,更要跳出文本,要把古诗词学习置于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平台上,在“添油加醋”中品味古诗词,在心旌摇动中感悟诗情,在顺时应势而不生搬硬套、适度适量而不喧宾夺主的有效拓展中,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