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新课改以来教育者们着力探寻的问题之一。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就是课堂教学与教参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么密切。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定位自身,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参 剥离 契合
一、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的、自主的、生成的课堂,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死抱书本、硬搬教参,而应该让学生借助书本,自主地学习、探寻。处在这样的过程中的学生无疑是快乐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让他们以最佳的方式获取知识。
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参的作用明显降低,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其情有独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高度依赖教参,甚至完全以教参为中心,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本本主义”者,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将他们与教参强行剥离。不过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对于教参,我们又不得不时刻将其放在心中,因为,如果没有教参的辅助,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之谓“契合”。唯有做到恰当的剥离与契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正常、高效地运转。
二、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原因
首先,新语文课堂的结构决定了它必须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堂定位为师生对话的舞台。教育哲学家贝拉克认为,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这一结构可以用完整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最显著的特征,而保持这种循环的流畅性也就成了教师必然的要务。
我们将课堂的这一结构进行如下分解。
第一个环节为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设计的精准度。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要达到有目的、重基础、能生成等要求,其中,“基础”是什么,恐怕我们还必须依靠参考资料,因为,它可以让教师较好地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从而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从这一点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将课堂与“本本”契合在一起。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下)《享受生活》一课时,教师如果不参考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就无法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教参提及的几个问题,不加以拓展,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疑点,如一个盲人为什么能参观博物馆和艺术馆,她划船时是如何保持平衡、掌握方向的等等。因此,教师要借助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而学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应答。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上)《一双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张迎善的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笔者特地做了一个总结:男生的答案趋于一致,大都从“创造需要付出”“付出等于回报”等方面进行了回答;而女生的答案则大多表示了对“这双手”的关爱。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提出了“他为什么不使用工具”或“他为什么不戴手套”等疑问。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对这双手的歌颂,那么,学生的回答就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他们的答案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能死板教条地紧盯参考答案,而必须将课堂与教参适度剥离。当然,我们也不能任由学生信口开河而不加评价,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这方向便是教参告诉我们的——对“这双手”的歌颂、赞扬,这就是“契合”。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的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有必要实现课堂教学与教参的有效剥离与契合。众所周知,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总结,它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们在评价时也应以发展的、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既不能脱离教参,也不能一味地迷信教参。
其次,教育教学的目的也要求我们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教参的剥离与契合问题。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个性化发展,将原来的“育智”变成“育人”,这也印证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而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就必须放宽对他们言行、思想的约束,让他们能有自主的见解。这种自主见解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的个性发展排斥统一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需要强调的是,放宽不是放纵,不是漫无目的地闲游,而是要把握方向,要将他们向教参所定的大方向进行引导。
此外,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决定了教师既不能死抱教参,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参。
教师的职业要求显示: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素养,要有积极进取、执着创新的精神,要精通业务、谙熟教学艺术等。我们略做提取,便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关键词:文化素养,创新精神,教学艺术。
先从文化素养谈起。文化素养的含义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指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广泛的社会学知识以及文化视野等。教师要想获得并掌握知识,就离不开阅读包括教参在内的大量资料,阅读面不丰富,知识积累不到位,就谈不上整合、积淀,因此,教师必须大量地阅读,以此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但是,教师只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不知变通,没有创新,也是不行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引路人,而不是工具书,所以,教师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轻松,使之成为一种艺术。
三、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实施
第一,要加强思想认识。一切事情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顺利地施行。第二,应善于总结,广泛交流。任何一种理念,要想变为现实都不会一帆风顺,都需要在施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交流,在总结交流中积累,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进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
总之,只要我们能将课堂教学与教参有效地剥离与契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能从书内书外获取新知、感受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加拿大]大卫·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窦肯君.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J].人民教育,2007(20).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下车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参 剥离 契合
一、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的、自主的、生成的课堂,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死抱书本、硬搬教参,而应该让学生借助书本,自主地学习、探寻。处在这样的过程中的学生无疑是快乐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让他们以最佳的方式获取知识。
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参的作用明显降低,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其情有独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高度依赖教参,甚至完全以教参为中心,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本本主义”者,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将他们与教参强行剥离。不过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对于教参,我们又不得不时刻将其放在心中,因为,如果没有教参的辅助,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之谓“契合”。唯有做到恰当的剥离与契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正常、高效地运转。
二、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原因
首先,新语文课堂的结构决定了它必须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堂定位为师生对话的舞台。教育哲学家贝拉克认为,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这一结构可以用完整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最显著的特征,而保持这种循环的流畅性也就成了教师必然的要务。
我们将课堂的这一结构进行如下分解。
第一个环节为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设计的精准度。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要达到有目的、重基础、能生成等要求,其中,“基础”是什么,恐怕我们还必须依靠参考资料,因为,它可以让教师较好地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从而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从这一点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将课堂与“本本”契合在一起。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下)《享受生活》一课时,教师如果不参考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就无法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教参提及的几个问题,不加以拓展,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疑点,如一个盲人为什么能参观博物馆和艺术馆,她划船时是如何保持平衡、掌握方向的等等。因此,教师要借助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而学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应答。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上)《一双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张迎善的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笔者特地做了一个总结:男生的答案趋于一致,大都从“创造需要付出”“付出等于回报”等方面进行了回答;而女生的答案则大多表示了对“这双手”的关爱。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提出了“他为什么不使用工具”或“他为什么不戴手套”等疑问。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对这双手的歌颂,那么,学生的回答就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他们的答案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能死板教条地紧盯参考答案,而必须将课堂与教参适度剥离。当然,我们也不能任由学生信口开河而不加评价,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这方向便是教参告诉我们的——对“这双手”的歌颂、赞扬,这就是“契合”。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的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有必要实现课堂教学与教参的有效剥离与契合。众所周知,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总结,它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们在评价时也应以发展的、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既不能脱离教参,也不能一味地迷信教参。
其次,教育教学的目的也要求我们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教参的剥离与契合问题。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个性化发展,将原来的“育智”变成“育人”,这也印证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而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就必须放宽对他们言行、思想的约束,让他们能有自主的见解。这种自主见解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的个性发展排斥统一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需要强调的是,放宽不是放纵,不是漫无目的地闲游,而是要把握方向,要将他们向教参所定的大方向进行引导。
此外,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决定了教师既不能死抱教参,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参。
教师的职业要求显示: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素养,要有积极进取、执着创新的精神,要精通业务、谙熟教学艺术等。我们略做提取,便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关键词:文化素养,创新精神,教学艺术。
先从文化素养谈起。文化素养的含义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指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广泛的社会学知识以及文化视野等。教师要想获得并掌握知识,就离不开阅读包括教参在内的大量资料,阅读面不丰富,知识积累不到位,就谈不上整合、积淀,因此,教师必须大量地阅读,以此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但是,教师只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不知变通,没有创新,也是不行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引路人,而不是工具书,所以,教师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轻松,使之成为一种艺术。
三、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参剥离与契合的实施
第一,要加强思想认识。一切事情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顺利地施行。第二,应善于总结,广泛交流。任何一种理念,要想变为现实都不会一帆风顺,都需要在施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交流,在总结交流中积累,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进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
总之,只要我们能将课堂教学与教参有效地剥离与契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能从书内书外获取新知、感受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加拿大]大卫·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窦肯君.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J].人民教育,2007(20).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下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