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海涵浩气 妙剪心裁天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文学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追索,“诗教”理应被提上教育日程。本文探究“诗教”渊源,提出“诗教”之道,探索将“诗教”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一种美妙的诗画境界,享受诗意生活。
  关键词
  诗教  语文教育  诗意生活
  诗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不夸张地说,诗歌是一种最能培养人的灵气的文学样式,启迪我们情感的丰富性、敏感性以及洞察力、想象力,从而形成崇高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观当下,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经典诗歌大餐,却往往被我们教师条分缕析,简化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重提“诗教”传统,挖掘诗歌教学应有之义,优化语文教学境界,调动全部心智去追索解读经典诗歌,以期重温硕果的芬芳,领略风景的再造,享受文学的诗意。
  一、累积:胸罗丘壑凭吞吐
  张炎在《词源》中讥笑吴梦窗的词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其实所有的诗词都不能“碎拆”开来欣赏,不独梦窗词为然。学诗歌应该进行整体感悟,不能把诗歌拆得七零八落,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诂”的经验。要想学生对诗歌有深入理解,首先就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累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从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评价尺度以及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大量阅读,听起来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开卷方能有益,熟读方能精思。精选有优美意韵的诗歌,节奏如流水,结合造型多变的中国文字,如听音乐,如品国画,继而熟读成诵,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诗歌的精华,何乐而不为呢?开卷熟读,这是“感知”、入门,进而达到“背诵”水平,便于应用交流,又进一步引人入胜,探幽寻美。正如学者余秋雨所言,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作为语文教师,关键在于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
  宋代大儒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典诗词的精髓无迹可寻,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反复吟诵终有所领悟。新课标中提倡:“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因此,吟读无疑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最佳手段。凝练精辟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吟读,用诗境相谐的优美乐曲去配读,声声天籁,既渲染了气氛,更可使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无限丰富的内涵。让音乐去诠释古典诗词之美,就如让诗的主人公深情演绎自己的人生,会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学王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如此恬淡静穆的意境,若以《高山流水》之类的高雅古琴去诠释,必能给人翩然尘外、如诗如画的感受;读李白、高适的古风边塞诗,那样慷慨悲凉的胸臆,若以《十面埋伏》之类的铿锵古筝去诠释,必能增添一种慷慨激昂、壮士从戎的感受;而教杜甫《三吏》《三别》,那般沉郁顿挫的低回,若以《二泉映月》之类的悲怆二胡去诠释,必能体察战争残酷、黎民涂炭的感受。
  二、细读:一曲锦瑟解人难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能详尽。”诗歌含蓄蕴藉,模糊跳跃, “一部人文经典,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预留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读出不同的意蕴。正是在这各不相同的阐释之中,人文经典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其实,任何经典诗歌必然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即“解释的无限可能”,暧昧模糊,难以抉择,问而无答。教学中,我们要克服人所固有的精神惰性,不能被教学参考、教学设计之类的参考书遮蔽了自己独特的解读。“我读故我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在场”,把目光集中在经典诗歌本身,从诗歌的结构、内蕴出发,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到不同的风景,读出不同的意蕴。否则,你就只有慨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份儿了!
  对经典诗歌,我们要让自己的精神和胸怀敞开再敞开,始终保持对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因为“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意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韵脚,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只有运用这种“微观分析”的技巧来解读经典诗歌,才能切实抵达灵魂深处。我们要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都抱有那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警觉与敏感,“找出点醒词语、信息,找出结撰锁钥所在,是诗解读的首要路向”,从而获得更为深刻、更为透彻、更为融通的阐释。
  当然,优秀的经典诗歌,确实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字字句句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但如果一味机械地“咬文嚼字”,进行“抽筋剥骨”式的训诂诠释,也会落入“一涉笺注,趣便索然”的境地。无视经典诗歌的整体意境,往往会损及诗歌原本完美和谐的诗情画意,过度咬嚼貌似溯本求源,实则缘木求鱼。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现在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尚嫌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三、比较:无限意境出于心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欣赏,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尤为重要且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入其“境”,然后才能使学生慢慢悟其“神”,会其“意”,进而领悟诗词的独有的意境美。因此,理性的品读渗透,将古典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色娓娓道来,让学生领略到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令学生得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的享受是诗词教学的关键。   我们可开展比较阅读和系列阅读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味意境。如教孟郊《游子吟》,让学生闭上眼跟着音乐,先听余光中先生《游子吟》的韵译,再兼读《散文》杂志曾冬先生的美文《唐诗素描·游子吟》,通过口诵、眼见、耳听,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诗歌唯美的意蕴中。并引导学生从意境、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初步感知古诗词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掌握其阅读方法。同时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入品味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
  也可对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因为其生活和家庭天翻地覆的嬗变,词人前期作品轻快活泼绮丽,后期作品则沉痛哀婉凄恻。或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作品,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琢,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还可以采取系列品读,可以是一个作家一个系列,如大文豪苏轼,既要品读他豪放潇洒类的“大江东去”,也要品读他曲折婉约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如写“愁”这个题材,李白长吟道“缘愁似个长”,周邦彦轻声细说“试问闲愁都几许”,而李后主却郁闷沉叹“问君能有几多愁”……通过比较和系列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诗歌积累,对他们深入体验诗歌意境也有极大好处,提高了他们的品读鉴赏能力。
  四、素描:老树春深更着花
  文学的美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古典诗词的审美首先着眼于文字、文思,然后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意象”。理性渗透讲解只是审美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是审美的本质。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
  在审美教学中,我们要开展诗词素描,即把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歌与散文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当我们把诗词转化为散文时,深藏在凝练蕴藉语言之中的情感意境会愈加分明地呈现出来。诗词素描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象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诗词素描,在保留诗词特质的前提下,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化跃动的形象思维为灵动的活脱脱的文字,把鉴赏者的再造和想象再现出来。如此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从而拉近了古典诗词与读者的距离,觉得亲近而别致。这个再现的形象是美的升华,是学生在对诗词整体形象的把握、感受与想象、联想之后,结合自身体验,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想象中的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词个性化理解的意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性、创造性思维,其创新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通过素描再造风景,诗词越过时光隧道,让我们听到了诗人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欢快与苦痛,与他们一起流连于绮丽的山水田园。
  五、经用:飞鹏有翼适南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确实,“读”与“写”密不可分,相辅相生,将“读”和“写”的“经脉”打通,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并驾齐驱,最终会取得双赢的效果。诗歌教学若能达到如此境界,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座诗的宝藏,就看教师善不善于开采。中学语文“诗教”的重要性在于缩短学生与经典诗词作品之间的欣赏距离,促进学生感悟生活,实践审美,丰富情趣,激发创作。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尽情享受美感体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我们要身体力行,尽力营造读诗、听诗、用诗的氛围,营造美好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对诗歌产生好感乃至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平时要相机创设诸多学生成长与诗歌欣赏相得益彰的活动,如文学社、诗社、诗歌朗诵会、每课一诗、每课一联……通过说诗、讨论、沙龙等形式互动共生。我们要带领学生学好教材所选的经典诗歌,并适当引入课外诗词及现当代经典诗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视野的开阔,会濡养学生对诗美的敏锐洞察力。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锤炼课堂语言,多引用诗歌中的精词警句,增强表达力的同时,学生会觉得神奇美妙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吸纳模仿。慢慢学生便在说话中、作文里开始引用诗句,文采斐然,妙笔自生花。学生不断累积着诗的语言,持续感受着诗的情怀,纯净空廓的心灵盛开着灿烂的中华诗歌之花,到了这样的境界,你想学生不爱诗也不可能了。
  教育即成长,每个人的智慧都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爆发便有无穷的力量,语文“诗教”就是要在学生心头点燃智慧的火把。学生的心灵天空需要诗歌的云朵,学生的情感世界需要诗歌的装点。“少年情怀总是诗”,我们应该顺势而上,激其天性,让学生试着进行诗歌赏析,试着进行诗歌创作,真正走进诗歌的殿堂。总之,要用诗歌给学生提供一个契机、一片土壤,催生他们心中那颗诗歌的“种子”,让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语言,抒发纯真的感情。
  朱永新先生说,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诗教”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成为诗人,只是想把诗意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之上。当“诗教”之光烛照着语文课堂,“诗意”之魂成为语文教育的终极关怀,我们的生活必将诗意无限!让我们彰显“诗教”的力量,在这个物欲甚嚣尘上的时代,用诗歌为学生构建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吧!
  (作者为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
其他文献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前请大家自读了课文,首先请你们邻近的4个同学交流一下自读的感悟,时间3分钟,然后选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的感悟。  屏显自读感悟要求:1.你的感悟一定是直觉的、真实的和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2.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小组意见,小组的意见是合成的并体现小组成员的阅读智慧。3.请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期刊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赞美着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痛心着世俗社会磨灭纯真,交汇着丰子恺的快乐和悲哀,努力与无奈。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如何深得其中复杂况味,我以“顶针”的修辞方式设计了四个连续的片段,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每个孩子自己的心灵深处。  一、烦恼引发渴望  少年在长大,烦恼其实并不少,只是年轻的心总会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向往和希望,所以烦恼不会长久
期刊
摘 要  代说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变形现象。本文分析了课堂代说的表征和机理,提出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法就是变代说为导问,其实施策略包括:要让问成为真正的问;要让问导出真正的说;要让问与说成为实现课堂变革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代说 导问 课堂教学  一、代说  代说,就是课堂上教师代学生说。代说有别于纯粹意义上的灌输,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
期刊
主持人语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22日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这样写道:“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微课热正是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
期刊
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  主体 案例 物理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从事着课堂教学实践,但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就会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材“视而不见”,上课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俗话说“小处大文章,细节定成败”,只要我们能够细心收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不时地进行分析和总结,
期刊
作者简介  丁卫军,江苏通州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通州区首届名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导,“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著有《小丁教语文》《丁卫军教写作》,主编《二十位中学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封面人物;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讲课、做讲座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人格魅力,理解积累运用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老王的苦和善、“我”的苦和善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体会关键语句和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继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3)领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发扬“平等、关爱、人道主义”的精神,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待他人,尤其是关爱身边不幸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的写作
期刊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先来温习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  (生齐背很多关于春的诗句,略)  师:同学们真是厉害,能背诵那么多。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打开书本,看PPT显示,放开声,自由朗读课文。  PPT显示:1.徜徉在春天里,作者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2.在作者的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说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图画?
期刊
摘 要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  情境 数学教学 圆周角  【教学过程片段】  1.创设情境。   问题:足球训练场上教练在球门前画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如图(1
期刊
我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据此,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由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员联合开展社团活动,并组建课程研发团队,以有序的、有指向的艺术社团活动为媒介,充分借助艺术的节奏、韵律、色彩、意蕴等形式美,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心理品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积极性心理干预,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就美好人生。  一、“美好心育”核心概念解读  美好心育是指通过社团活动所研发的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