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喜乐,莫过团圆。
夫妻团聚,骨肉相逢,阖家欢乐,金瓯无缺——西方的happy ending是孤胆英雄救世成功,东方人却更愿举国上下快乐过春节。
团圆是不得不响应的召唤。即使远在天涯,即使事务缠身,即使穷困潦倒,即使身患重疾,即使艰难险阻——也必得排除万难,如期而至。这召唤是殷周的钟鼎鼓乐,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是士人的鲈鱼堪脍,是游子的西风瘦马,是春运的汽笛长鸣。这召唤循环往复,响彻古今,是华夏子孙幽邈的情思,无解的心结。
团圆也是修饰现实的美好愿景。明月常缺,人生长恨,如果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忠臣义士不能廓清宇内,含冤不能昭雪,正义不能伸张,人间不能一团和气,这日子还有什么滋味?所以宁愿“闭上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现实的悲剧太过沉重与尖锐,须得有个超现实的结局来适应群众对圆满渴求的心理:即使双双殉情,也得从坟墓里飞出翩翩的蝴蝶;即使天河相隔,也必有段鹊桥的金风玉露。
团圆浸润着汉文化的独有气息,它凝聚人心,使家国成为精神所向,它是一种仪式,四海升平,宇内共欢,它以最辉煌的形式在人间摆出一场盛宴,盛宴之上,龃龉琐屑悄然隐去,个性为共性让路,人人兴高采烈,仿佛到了幸福的终点。可是盛宴终有散去的一刻,当世界重现它本来的面目,“闭着的眼睛”是睁开了看,还是继续编织一个新的梦境呢?
过去的年(节选)
◎莫言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选自《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牡丹亭》
(明)汤显祖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御口作伐,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美】奥德丽·尼芬格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回,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几个时间之中。他以为28岁时第一次遇到20岁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后,亨利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而这次遇见的却是6岁的克莱尔。
因为那些不由自主的消失,亨利会亲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过往,而他却只能旁观,重复品味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
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被丈夫远远抛在后面,焦急地渴望着爱人能早日回到身边。克莱尔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触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2007年元旦,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在时间旅行的途中,亨利被一颗来自1984年的来复枪子弹击中。他死了。他的年龄在43岁上永远地停止了。克莱尔的等待却还在继续。她希望亨利能来看她,从43岁或者43以前的年龄来看她。她终于等到了那一天。205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82岁的克莱尔终于等到了43岁的亨利。她绽放出满脸的欣喜,步履缓慢地向他走去。他把她拥入怀中。这一刹那,克莱尔一定会想起亨利临终前留给她的那封信,想起那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有什么了不起。”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拨开人为设置的文字迷宫与细节障碍,你会藉由这本书看到一个最真实、最扭曲、最自卑、最疏离、最冷酷、最焦虑、最低下、最痴傻、最可悲亦最纯挚的张爱玲,前前后后出场的近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是一次历史的团圆,而在张爱玲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也在这里完成终极见面。她不肯再做偶像,她更不怕展示自己的极端敏感、臆想、偏激、乖戾、自卑、势利、自私,她所有的抑郁、焦虑、幽怨、隔绝、低眉、自戮,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化作人生中少之又少、却刚刚好够她活下去的痴美片梦:艳俗得像着色的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她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天伦之旅》
导演:柯克·琼斯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意大利
上映时间:2009年
这部公路片缘起于一次未遂的家庭聚会。影片中的父亲弗兰克,从早到晚忙了个晕头转向,可惜一切准备停当,却陆续接到子女们不得不缺席的电话,备感遗憾的弗兰克整理行装,决定亲自去看望忙碌的子女,亲眼见证他们的春风得意,送上门去共享天伦。然而纽约的画家小儿子大卫行踪诡异,始终没有露面,父亲只能望着他的一幅作品聊以自慰;在广告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大女儿艾米的家庭气氛诡异,为了让老爸放心,极力掩饰着已分崩离析的婚姻;辗转来到丹佛看望指挥家儿子罗伯特,却在排练现场发觉儿子是个无足轻重的鼓手;最后一站拉斯维加斯,小女儿露茜的确是个出色的舞者,却已经未婚生子,还有着模糊的性取向。几个孩子并未对老爸的造访喜出望外,他们焦虑地彼此“串供”,顾此失彼地掩盖着七零八落的失意和不幸,以虚构的美好敷衍着父亲的盛情,似乎谁都没为这次相见做好准备。
惊喜之旅尴尬结束,弗兰克在忧心忡忡的归程中犯了心脏病。一场抢救过后,三个子女齐聚病榻,可是小儿子大卫却依然缺席。纸包不住的火瞬间来袭——大卫死了,死于吸毒过量。他依照父亲的意愿成了艺术家,却从未感知过真正的快乐……
美国圣诞档的家庭片通常需要一个合家欢乐的尾声。于是丧子之痛必须尽快合理地疏解,弗兰克迅速自省并在梦中与大卫释然告别。他看到童年的儿子安然离去,一对不同时空的父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迟到的默契。继而他站在了妻子的墓地,他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也像孩子们一样,拣好听的话说,向逝去的亲人传递着温暖的消息。而后,圣诞节,三个子女相继归来,给了老爸一个温情脉脉的小团圆。
《团圆》
导演:王全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时间:2013年
台湾退伍老兵刘燕生六十年之后重回上海,意外闯入了玉娥的生活之中,给玉娥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波澜。在刘燕生提出要将玉娥带回台湾的时候,忠厚老实的陆善民在餐桌上一反常态,积郁于心的情感在长期压抑之后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三人之间的关系则由此转折。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
影片大部分对白以纯正的上海话来呈现,传统的石库房民居、嘈杂的菜市场等地理景观为影片奠定了返璞归真的朴实基调。这种去雕琢化的镜头画面将上海塑造成一个完全市井化,充斥着普通老百姓生活琐事的小弄堂。
为了表现三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餐桌戏来展现三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中国人团圆离不开餐桌,一家人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或许是表现团圆最好的方式。饭桌这一代表中国团圆意象的象征实体便成为了影片中的主要叙事空间。于是,在颇具中国特色的餐桌上展开了一次次的谈判,看似平静的餐桌下面实则暗流汹涌,演绎着两难困境下的东方式情感。
夫妻团聚,骨肉相逢,阖家欢乐,金瓯无缺——西方的happy ending是孤胆英雄救世成功,东方人却更愿举国上下快乐过春节。
团圆是不得不响应的召唤。即使远在天涯,即使事务缠身,即使穷困潦倒,即使身患重疾,即使艰难险阻——也必得排除万难,如期而至。这召唤是殷周的钟鼎鼓乐,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是士人的鲈鱼堪脍,是游子的西风瘦马,是春运的汽笛长鸣。这召唤循环往复,响彻古今,是华夏子孙幽邈的情思,无解的心结。
团圆也是修饰现实的美好愿景。明月常缺,人生长恨,如果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忠臣义士不能廓清宇内,含冤不能昭雪,正义不能伸张,人间不能一团和气,这日子还有什么滋味?所以宁愿“闭上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现实的悲剧太过沉重与尖锐,须得有个超现实的结局来适应群众对圆满渴求的心理:即使双双殉情,也得从坟墓里飞出翩翩的蝴蝶;即使天河相隔,也必有段鹊桥的金风玉露。
团圆浸润着汉文化的独有气息,它凝聚人心,使家国成为精神所向,它是一种仪式,四海升平,宇内共欢,它以最辉煌的形式在人间摆出一场盛宴,盛宴之上,龃龉琐屑悄然隐去,个性为共性让路,人人兴高采烈,仿佛到了幸福的终点。可是盛宴终有散去的一刻,当世界重现它本来的面目,“闭着的眼睛”是睁开了看,还是继续编织一个新的梦境呢?
过去的年(节选)
◎莫言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选自《莫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牡丹亭》
(明)汤显祖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御口作伐,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美】奥德丽·尼芬格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回,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几个时间之中。他以为28岁时第一次遇到20岁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后,亨利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而这次遇见的却是6岁的克莱尔。
因为那些不由自主的消失,亨利会亲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过往,而他却只能旁观,重复品味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
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被丈夫远远抛在后面,焦急地渴望着爱人能早日回到身边。克莱尔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触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2007年元旦,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在时间旅行的途中,亨利被一颗来自1984年的来复枪子弹击中。他死了。他的年龄在43岁上永远地停止了。克莱尔的等待却还在继续。她希望亨利能来看她,从43岁或者43以前的年龄来看她。她终于等到了那一天。205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82岁的克莱尔终于等到了43岁的亨利。她绽放出满脸的欣喜,步履缓慢地向他走去。他把她拥入怀中。这一刹那,克莱尔一定会想起亨利临终前留给她的那封信,想起那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有什么了不起。”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拨开人为设置的文字迷宫与细节障碍,你会藉由这本书看到一个最真实、最扭曲、最自卑、最疏离、最冷酷、最焦虑、最低下、最痴傻、最可悲亦最纯挚的张爱玲,前前后后出场的近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是一次历史的团圆,而在张爱玲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也在这里完成终极见面。她不肯再做偶像,她更不怕展示自己的极端敏感、臆想、偏激、乖戾、自卑、势利、自私,她所有的抑郁、焦虑、幽怨、隔绝、低眉、自戮,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化作人生中少之又少、却刚刚好够她活下去的痴美片梦:艳俗得像着色的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她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天伦之旅》
导演:柯克·琼斯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意大利
上映时间:2009年
这部公路片缘起于一次未遂的家庭聚会。影片中的父亲弗兰克,从早到晚忙了个晕头转向,可惜一切准备停当,却陆续接到子女们不得不缺席的电话,备感遗憾的弗兰克整理行装,决定亲自去看望忙碌的子女,亲眼见证他们的春风得意,送上门去共享天伦。然而纽约的画家小儿子大卫行踪诡异,始终没有露面,父亲只能望着他的一幅作品聊以自慰;在广告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大女儿艾米的家庭气氛诡异,为了让老爸放心,极力掩饰着已分崩离析的婚姻;辗转来到丹佛看望指挥家儿子罗伯特,却在排练现场发觉儿子是个无足轻重的鼓手;最后一站拉斯维加斯,小女儿露茜的确是个出色的舞者,却已经未婚生子,还有着模糊的性取向。几个孩子并未对老爸的造访喜出望外,他们焦虑地彼此“串供”,顾此失彼地掩盖着七零八落的失意和不幸,以虚构的美好敷衍着父亲的盛情,似乎谁都没为这次相见做好准备。
惊喜之旅尴尬结束,弗兰克在忧心忡忡的归程中犯了心脏病。一场抢救过后,三个子女齐聚病榻,可是小儿子大卫却依然缺席。纸包不住的火瞬间来袭——大卫死了,死于吸毒过量。他依照父亲的意愿成了艺术家,却从未感知过真正的快乐……
美国圣诞档的家庭片通常需要一个合家欢乐的尾声。于是丧子之痛必须尽快合理地疏解,弗兰克迅速自省并在梦中与大卫释然告别。他看到童年的儿子安然离去,一对不同时空的父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迟到的默契。继而他站在了妻子的墓地,他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也像孩子们一样,拣好听的话说,向逝去的亲人传递着温暖的消息。而后,圣诞节,三个子女相继归来,给了老爸一个温情脉脉的小团圆。
《团圆》
导演:王全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时间:2013年
台湾退伍老兵刘燕生六十年之后重回上海,意外闯入了玉娥的生活之中,给玉娥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波澜。在刘燕生提出要将玉娥带回台湾的时候,忠厚老实的陆善民在餐桌上一反常态,积郁于心的情感在长期压抑之后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三人之间的关系则由此转折。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
影片大部分对白以纯正的上海话来呈现,传统的石库房民居、嘈杂的菜市场等地理景观为影片奠定了返璞归真的朴实基调。这种去雕琢化的镜头画面将上海塑造成一个完全市井化,充斥着普通老百姓生活琐事的小弄堂。
为了表现三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餐桌戏来展现三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中国人团圆离不开餐桌,一家人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或许是表现团圆最好的方式。饭桌这一代表中国团圆意象的象征实体便成为了影片中的主要叙事空间。于是,在颇具中国特色的餐桌上展开了一次次的谈判,看似平静的餐桌下面实则暗流汹涌,演绎着两难困境下的东方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