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我国目前的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教学方法 教育体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到创新能力,很容易把它和智力活动联系起来。毫无疑问,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造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问题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严重制约了教育制度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育体制单一。我国采取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由政府包揽几乎所有的教育事业,这就容易形成体制僵化、办学体制单一化等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教育方法落后。目前,我国的教育方法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分还是一个硬杠杠。这种教育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以满堂灌、题海战术为主,教学内容仅是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涉及。“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此外,还普遍存在实验课课时分配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的倾向,甚至在高校中还存在主讲老师不进实验室,不带学生做实验的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3)传统文化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年来,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也制约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还基本上是传统的“君臣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重要的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应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积极倡导创新教育。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考分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这种思维,考分仅仅证明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但不能完全肯定学生在各方面都很突出。有的学生虽然考试不是很好,但是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强,那么他同样也是一名很出色的学生。
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则进行适当的解疑辅导,指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归纳总结。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可以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
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实现一线教师既讲课又带实验的目标,借助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切实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较为形象和深入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欲望,大力开发其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是否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充实精神需求;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与突破自我和他人的勇气和能力;提高对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能在不断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性地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当然,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只能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可以进行部分试点,成功以后再全面推广。针对目前的一系列情况,各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要组织力量,创新的文化和环境氛围,通过共同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使自己的各种创新潜力得到发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晓霞. 高校内外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2] 王晓阳. 变革大学组织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11.05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教学方法 教育体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到创新能力,很容易把它和智力活动联系起来。毫无疑问,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造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问题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严重制约了教育制度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育体制单一。我国采取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由政府包揽几乎所有的教育事业,这就容易形成体制僵化、办学体制单一化等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教育方法落后。目前,我国的教育方法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分还是一个硬杠杠。这种教育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以满堂灌、题海战术为主,教学内容仅是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涉及。“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此外,还普遍存在实验课课时分配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的倾向,甚至在高校中还存在主讲老师不进实验室,不带学生做实验的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3)传统文化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年来,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也制约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还基本上是传统的“君臣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重要的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应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积极倡导创新教育。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考分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这种思维,考分仅仅证明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但不能完全肯定学生在各方面都很突出。有的学生虽然考试不是很好,但是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强,那么他同样也是一名很出色的学生。
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则进行适当的解疑辅导,指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归纳总结。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可以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
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实现一线教师既讲课又带实验的目标,借助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切实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较为形象和深入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欲望,大力开发其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是否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充实精神需求;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与突破自我和他人的勇气和能力;提高对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能在不断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性地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当然,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只能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可以进行部分试点,成功以后再全面推广。针对目前的一系列情况,各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要组织力量,创新的文化和环境氛围,通过共同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使自己的各种创新潜力得到发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晓霞. 高校内外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2] 王晓阳. 变革大学组织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