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长、幼儿园双方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不仅能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意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幼儿自我人格的建构以及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共育 幼儿发展 思考
  家庭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到幼儿人格的建立和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这一点随着社会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愈加快速以及成年人工作繁忙情况愈发显著,即使很多人认识到了家教的重要性,作为父母的人们也难以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关注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因而现有的家庭资源和父母主观愿望之间就形成了矛盾,且暂时无法平衡这一比例。所以,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家庭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家教方式,是家庭、幼儿园甚至社会亟待解决和深入讨论的课题。
  一、家园双方应重新审视和对待幼儿教育,尊重和关爱幼儿心理发育,着眼于其个性化、长远化发展。
  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联系,而且具有显著性意义。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感染幼儿,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促使幼儿个性和品质的健康发展。由于家长教育行为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发展水平。儿童处于人格塑造、个性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稚嫩的孩子都如同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极易受外界影响而印画在自己身上。例如模仿是就孩子的天性,家长或老师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等方面都可能影响到,更不用强调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了。
  儿童是人性和本能外化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显得单纯稚嫩而极富生机,所谓稚语灵光正是小儿情感体验、意识初成的自我表达。
  二、建立家园共同评价的有效机制,寻求家园沟通和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高度共识。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幼儿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也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家园联合评价是促进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式。促进家长与幼儿园在幼儿发展评价理念上尽可能取得一致,这是家园联合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和家长都应当认识到幼儿发展是全面的、动态的。幼儿在某一阶段和某一方面的表现并不能完全代表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更不能以此为幼儿“贴标签”、甄别幼儿的优劣。家长和幼儿园应采取一定方式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沟通和分析,从而选择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停留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
  要明确幼儿发展评价中的发展是指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情绪情感、社会能力、生活能力、习惯等。外显的知识和具体能力只是发展的指标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指标。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在某一特定阶段,不可能所有幼儿同时达到同一发展水平。因此,对每个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要看其是否达到了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更要看其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具有进步性、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家园携手,社会关注,基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和作用的配合,为幼儿全面发展创建人性化、人文化、包容兼蓄的优良环境。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定期、适时地与家长取得沟通,例如请家长做调查问卷,通过和家长的多次观察而不是通过偶发事件,获得幼儿发展的信息并进行价值判断。此类评价指标本身内容涉及各个侧面,包括对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要求。长期的、系统的、多主体的观察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幼儿发展的全面信息。在此过程中,家校双方更须做到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隐私,尤其是教师不能以成人眼光和要求来对待孩子。
  针对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际条件允许、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请家长一同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教师应让家长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意义,寓教于乐,使孩子们体会到成长和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这样,家长们对于校方活动的评价指标更为客观,有利于活动的改进;同时能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实际情况,消除校方和家庭之间的分歧,共同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儿童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花朵,密切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携手共创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幼儿成长营造自由、安全、美好的生存成长空间,将是我们未来更加付出努力的方向。除却宏观方面大环境的构建,幼儿教育更具化在每一个微观的教育环节,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把教育视作一种艺术,公平、公正、满怀爱心、充满责任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成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一生的走向。
  结语:幼儿知识结构的形成、性格品质的塑造、社会行为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多维度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家长和幼师之间必须有默契度和配合度。在一致的目标与需求之下,通过互动合作,才能取得良好成果,在建立实效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以促进和提升学生集体观念的有效养成和树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实际是群体力量下的团队活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期刊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而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堂主动有效的语文课,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优质有效的提问。总体而言,优质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核心内容,有合适的认知水平,问题陈述清晰、简明。它的实施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
期刊
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期,但有些初中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仍存偏颇,对语文学习总是不如对英数理化等课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期刊
无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良好素质的提高,如果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校园内,那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这个教育理念出发,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变化  1.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方式逐渐转变。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资料的收集,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期刊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认为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教学过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其次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之间去合作探讨问题,去进行交流。在此,联系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谈几点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浅见。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教学目标设计,
期刊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只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中心任务。课堂教学只要抓住情感、思维、方法、手段等关键因素,就能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物理形象思维就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具有联想广阔、转向灵活的特点。  物理解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大多数学生因害怕而产生了思维障碍,没有解题思路,导致解题无法入手。由于形象思维起主要作用的是解题过程的前一部分,所以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如能恰当地进行形象思维,就能指引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识别或建立物理模型  模型就是人们对认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从多角度入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每一个学生的
期刊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从广义上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能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