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认为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教学过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其次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之间去合作探讨问题,去进行交流。在此,联系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谈几点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浅见。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保证“学生有收获”。一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知识、方法、能力还是观念?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能力、观念的综合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首先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和观念的形成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目标设计及落实,对于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能轻视。课堂教学是育人的,能力和观念是育人的追求,能力与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结合知识目标,找准结合点,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在知识教育过程中渗透、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决定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在知识处理上紧紧围绕预设的知识目标展开,落实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合适的时机促进学生观念的形成。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应以互动、思维为主线。一般是设计一个情境引入本节课的问题,再将这一贯穿全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分析最终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甚至设疑产生新的问题,而使学生处于开放学习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趣味性、真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
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以及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而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数学理论的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要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意识,遵循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实践智慧,在加强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勇于超越自我,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保证“学生有收获”。一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知识、方法、能力还是观念?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能力、观念的综合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首先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和观念的形成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目标设计及落实,对于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能轻视。课堂教学是育人的,能力和观念是育人的追求,能力与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结合知识目标,找准结合点,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在知识教育过程中渗透、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决定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在知识处理上紧紧围绕预设的知识目标展开,落实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合适的时机促进学生观念的形成。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应以互动、思维为主线。一般是设计一个情境引入本节课的问题,再将这一贯穿全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分析最终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甚至设疑产生新的问题,而使学生处于开放学习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趣味性、真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
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以及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而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数学理论的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要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意识,遵循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实践智慧,在加强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勇于超越自我,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