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集体备课参与成长
在学区集体备课活动中,优秀教师的人格影响我们,优秀教师的经验指导我们,优秀教师的思想引领我们,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我们在参与学区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
集体交流:教学技能的精彩汇集
集体备课中的集体交流环节,让我体会到了“沟通出思想、合作出精彩”的道理。例如,在集体备课个人研备《“分数的乘除法”复习》这节课时,我原打算这样上:先把教材上提供的练习让学生逐题完成,接着集体讲评,最后基于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在集体备课集体交流环节,有位老师提出:这种“练—讲—练”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将知识点落实,但是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位老师则说:复习课的关键是要学生在复习时深入理解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比如可以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特别是联系紧密的知识,以整理、对比、归纳等办法串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沟通,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终集体交流后我们达成了如下一致: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比》,通过做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找出知识要点,教师再进一步点拨;对于较难的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由于分数乘、除这两个问题在结构和解题思路上是一致的,可采用“练习—对比”的方式进行,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此后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复习方式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确实比以前我所设计的那种方式要好得多。
回顾反思:教学思想的提炼升华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做人需要自省,教学更需要反思。集体备课中的“回顾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组织每位科任教师紧扣上一周或上一环节教学的成败得失进行集体反思,捕捉感悟点,针对不足集思广益并探讨解决或补救的最佳方案。记得上《24时计时法》一课,因为感觉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很容易懂,我照着自己的想象完成了教学,学生做练习时我才发现,好些学生竟然连“下午1时换成24时计时法是几时”这种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我以为他们上课开小差,便再次讲、反复讲,可仍有几个学生茫然地看着我,练习照样做得一塌糊涂。课后,我感觉很失败,理不出一点头绪来。直到集体备课当我把困惑向本组教师请教时,同伴们才告诉我:“我们应该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来备课。”还有的老师说:“你或许是只重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忽视了课堂语言的准备。你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听明白吗?能引起学生思考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让我若有所悟。最后,大家还帮我拟出了一个整改方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删繁就简,理出精要问题,优化课堂语言。自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想当然地上课了。我认真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还自觉主动地备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我的课堂效率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已经喜欢上了我的数学课。
微格教学:启发独特的个性教学
美特斯邦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教学个性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或许有人会问:集体备课会形成统一的教学预案,又如何体现个性和特色?其实不然,我们集体备课中的“微格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实施”两个环节,便可以让教师的独特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统一的教学预案,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终极教案。例如,在集体备课《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们组设计了一段动画片: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有一天为分不清谁大谁小两个角争吵了起来,当通过比较发现大家原来一样大时,红角和蓝角终于重归于好。这样的设计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是我们教学点上根本没有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课件上课,怎么办呢?于是,我将设计进行了如下修改:学生伸展双臂,以双臂作为角的两条边,形成一个活动角;学生张开或合拢双臂,可以感受角的大小变化;请一个学生到前台固定好自己的双臂(做成一个固定角),然后老师也张开双臂并固定好,此时问学生:现在是老师做出来的角大,还是××同学做出来的角大?为什么?老师做出来的角两条边不是更长吗?这样直观地借助肢体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不仅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更主要的是亲身体验到了课堂的丰富多彩和学习的乐趣。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开发利用共享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和班级特点,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学区集体备课活动中,优秀教师的人格影响我们,优秀教师的经验指导我们,优秀教师的思想引领我们,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我们在参与学区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
集体交流:教学技能的精彩汇集
集体备课中的集体交流环节,让我体会到了“沟通出思想、合作出精彩”的道理。例如,在集体备课个人研备《“分数的乘除法”复习》这节课时,我原打算这样上:先把教材上提供的练习让学生逐题完成,接着集体讲评,最后基于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在集体备课集体交流环节,有位老师提出:这种“练—讲—练”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将知识点落实,但是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位老师则说:复习课的关键是要学生在复习时深入理解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比如可以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特别是联系紧密的知识,以整理、对比、归纳等办法串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沟通,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终集体交流后我们达成了如下一致: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比》,通过做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找出知识要点,教师再进一步点拨;对于较难的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由于分数乘、除这两个问题在结构和解题思路上是一致的,可采用“练习—对比”的方式进行,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此后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复习方式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确实比以前我所设计的那种方式要好得多。
回顾反思:教学思想的提炼升华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做人需要自省,教学更需要反思。集体备课中的“回顾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组织每位科任教师紧扣上一周或上一环节教学的成败得失进行集体反思,捕捉感悟点,针对不足集思广益并探讨解决或补救的最佳方案。记得上《24时计时法》一课,因为感觉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很容易懂,我照着自己的想象完成了教学,学生做练习时我才发现,好些学生竟然连“下午1时换成24时计时法是几时”这种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我以为他们上课开小差,便再次讲、反复讲,可仍有几个学生茫然地看着我,练习照样做得一塌糊涂。课后,我感觉很失败,理不出一点头绪来。直到集体备课当我把困惑向本组教师请教时,同伴们才告诉我:“我们应该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来备课。”还有的老师说:“你或许是只重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忽视了课堂语言的准备。你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听明白吗?能引起学生思考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让我若有所悟。最后,大家还帮我拟出了一个整改方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删繁就简,理出精要问题,优化课堂语言。自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想当然地上课了。我认真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还自觉主动地备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我的课堂效率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已经喜欢上了我的数学课。
微格教学:启发独特的个性教学
美特斯邦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教学个性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或许有人会问:集体备课会形成统一的教学预案,又如何体现个性和特色?其实不然,我们集体备课中的“微格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实施”两个环节,便可以让教师的独特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统一的教学预案,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终极教案。例如,在集体备课《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们组设计了一段动画片: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有一天为分不清谁大谁小两个角争吵了起来,当通过比较发现大家原来一样大时,红角和蓝角终于重归于好。这样的设计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是我们教学点上根本没有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课件上课,怎么办呢?于是,我将设计进行了如下修改:学生伸展双臂,以双臂作为角的两条边,形成一个活动角;学生张开或合拢双臂,可以感受角的大小变化;请一个学生到前台固定好自己的双臂(做成一个固定角),然后老师也张开双臂并固定好,此时问学生:现在是老师做出来的角大,还是××同学做出来的角大?为什么?老师做出来的角两条边不是更长吗?这样直观地借助肢体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不仅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更主要的是亲身体验到了课堂的丰富多彩和学习的乐趣。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开发利用共享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和班级特点,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