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同场合、同语境中与同对象交际。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实用性更突出,所以更受师生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遵循的3P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如何“教”展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发挥的机会很少,或者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语文练习、替换练习,阻碍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长此以往也使得学习热情大减。[1]
1.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通过听课、授课,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虽然师生普遍重视口语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型特点不突出,语文课精读化、阅读化。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语文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用于填空、造句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于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语文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跟读课文或者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一直是被动接收,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久而久之就懈怠,甚至有时会出现排斥现象,语文课教学质量无从保障[2]。
1.3语言输出效果不理想。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学生往往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所以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进行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并不太成功。同时,由于教师少、学生多,纵然学生有组织表达训练的要求,不少教师也无暇顾及,或者对训练敷衍了事,导致学生仅仅是能够开口表达,但口头表达、实际交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2.挖掘高中生创新潜能的策略
2.1加强高中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执教者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改进教学方式,包括:由“你读懂了什么”打开了学生互相交流的闸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成了寻找学生阅读起点的“探测仪”。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的“学问”地位。将“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作为探究的问题,因为扣住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焦点,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不是学生简简单单读读课文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入思考,用心体会。
2.2教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3.结语
因此,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交际性,从而真正发挥高中语文课的教育作用、实现高中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海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07:107-108.
[2]李明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115-11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遵循的3P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如何“教”展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发挥的机会很少,或者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语文练习、替换练习,阻碍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长此以往也使得学习热情大减。[1]
1.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通过听课、授课,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虽然师生普遍重视口语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型特点不突出,语文课精读化、阅读化。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语文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用于填空、造句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于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语文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跟读课文或者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一直是被动接收,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久而久之就懈怠,甚至有时会出现排斥现象,语文课教学质量无从保障[2]。
1.3语言输出效果不理想。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学生往往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所以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进行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并不太成功。同时,由于教师少、学生多,纵然学生有组织表达训练的要求,不少教师也无暇顾及,或者对训练敷衍了事,导致学生仅仅是能够开口表达,但口头表达、实际交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2.挖掘高中生创新潜能的策略
2.1加强高中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执教者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改进教学方式,包括:由“你读懂了什么”打开了学生互相交流的闸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成了寻找学生阅读起点的“探测仪”。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的“学问”地位。将“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作为探究的问题,因为扣住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焦点,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不是学生简简单单读读课文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入思考,用心体会。
2.2教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3.结语
因此,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交际性,从而真正发挥高中语文课的教育作用、实现高中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海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07:107-108.
[2]李明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