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初级阶段,数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的数学教育受到了家长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主要是在分析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念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开展生活化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措施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和初级阶段,其教育效果和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引导。数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内容,更是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量、形、空间及时间等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在脑海中对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引导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的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幼儿对于生活与社会的万事万物还处于认知阶段,对什么东西都还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使学生掌握简单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将数学知识和幼儿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有利于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简单生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次,生活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具体措施探析
(一)借助生活教具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形象最直观的展示品和借助物,对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教具,发挥其各自对教学的有利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运算的概念,老师可以借助苹果或者橘子等教具展开教学,如“数橘子”,让学生在亲身数一数的过程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分类”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从书包里将自己带来的所有物品,如手帕、水杯、皮球、铅笔盒等物品,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事先弄好的“标记”筐,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认真观察,看看它们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根据每一个篮筐中的标记要求将这些物品一一投放到适合的篮筐中,完成物品的分类。这样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为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因此,老师在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生动的富有创意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比一比”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做好的一扇门的教具,然后在顶上挂上一串铃铛,让学生挨个来摸摸看,看自己是否能触碰到铃铛。然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可以碰到铃铛,而且铃铛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有些小朋友却不能碰到。这时老师就可以借助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入新课。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简单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如设计“吃饼干”的游戏,让学生在吃饼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饼干啃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圆等,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也可以设计红绿灯的游戏,让学生在红灯时所有人停止手头的动作,坚持十秒,并且让学生一起数十秒,从而增强学生脑海中对“秒”的概念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幼儿的天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老师在传授知识之余,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了数的相关概念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或者留意生活中的数量概念。这时学生就会观察留意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概念的存在,如年年龄、电话号码等,并且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数的简单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看日历,明白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与关系等。通过这些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内容。在幼儿数学教育阶段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老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蓓蕾.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2,(7):234.
[2]张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2,(5):229.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措施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和初级阶段,其教育效果和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引导。数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内容,更是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量、形、空间及时间等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在脑海中对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引导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的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幼儿对于生活与社会的万事万物还处于认知阶段,对什么东西都还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使学生掌握简单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将数学知识和幼儿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有利于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简单生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次,生活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具体措施探析
(一)借助生活教具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形象最直观的展示品和借助物,对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教具,发挥其各自对教学的有利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运算的概念,老师可以借助苹果或者橘子等教具展开教学,如“数橘子”,让学生在亲身数一数的过程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分类”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从书包里将自己带来的所有物品,如手帕、水杯、皮球、铅笔盒等物品,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事先弄好的“标记”筐,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认真观察,看看它们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根据每一个篮筐中的标记要求将这些物品一一投放到适合的篮筐中,完成物品的分类。这样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为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因此,老师在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生动的富有创意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比一比”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做好的一扇门的教具,然后在顶上挂上一串铃铛,让学生挨个来摸摸看,看自己是否能触碰到铃铛。然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可以碰到铃铛,而且铃铛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有些小朋友却不能碰到。这时老师就可以借助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入新课。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简单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如设计“吃饼干”的游戏,让学生在吃饼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饼干啃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圆等,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也可以设计红绿灯的游戏,让学生在红灯时所有人停止手头的动作,坚持十秒,并且让学生一起数十秒,从而增强学生脑海中对“秒”的概念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幼儿的天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老师在传授知识之余,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了数的相关概念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或者留意生活中的数量概念。这时学生就会观察留意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概念的存在,如年年龄、电话号码等,并且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数的简单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看日历,明白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与关系等。通过这些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内容。在幼儿数学教育阶段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老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蓓蕾.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2,(7):234.
[2]张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