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曾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计划搅得一塌糊涂。但是,如果处理得恰当,处理得巧妙,不仅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能显示出教师的机智与创造性,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教师应变时必须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其方法技巧应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课堂突发事件 德育契机 幽默风趣 软语 爱心 因势利导 教育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曾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大多数是由主观因素诱发,处理得当,教学秩序继续顺利进行,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处理不当,即时或将会影响教学进行,甚至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对今后的德育工作造成重大的影响。那么,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由于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往往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其方法技巧应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什么统一的可机械照搬的模式。但仔细分析起来,它还是有一些方法技巧可寻。现结合别人的或本人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地谈谈如何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把握德育契机。
一、“幽默风趣”教育法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如:有一次,一位教师去上课,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角色。有的学生在谈笑风生,有的学生在静观窗外,还有两位学生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景,这位教师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可谓“一石三鸟”,一阵笑声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我有个同事,年近中年,头顶已秃。有一天,他刚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学生看见了他的“秃头”,竟马上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这位同事没有发火,他用手摸摸自己的秃头,笑了笑,说:“同学们,看见了吧,你们以后可要好好跟我学习了,因为我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哦。”学生又一阵笑声之后,便马上坐好,眼光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欣赏与敬佩。这位同事正是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也让同学们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以后当然也不再取笑他了。
显然,用这样幽默风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比直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德育效果也好多了。
二、“软语”教育法
1、低声调的语言
学生都害怕批评,哪怕是那种被认为是“油盐不进”的学生,也厌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说教或多或少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负担。那么,学生在受到这种批评的“招待”后,有的表面上洗耳恭听,惟命是从,而“心”在别处,下去后仍我行我素;有的则因害怕老师处置,而变得焦虑不安,精神紧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不敢在老师面前道出真情;还有的则和老师针锋相对,使得彼此难堪。但如果老师能用朋友式的平等,加和蔼的态度,低声开导和说服,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神经松弛了,情绪稳定了,心结解开了,问题暴露了,老师的批评也就容易接受了。
例如制止学生上课大声喧哗。一次,看着“自由市场”般的课堂,我大为光火,用黑板刷猛拍讲桌后,声嘶力竭地吼道:“别吵了,安静!”一分钟不到,哗然声又起,看来这招不行,我就拍了拍手,做了个体育比赛中暂停的动作,试着放低语调,用商量的口气说:“同学们,上课做作业能不能说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我接着说:“同学们都明晓事理,那么我不希望再听到课堂上有蟋蟀在叫,好吗?”这招果然灵,安静的课堂持续到下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2、婉转的语言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斷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日趋严重。学生因为老师或家长一句话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批评学生不仅要有朋友间的平等、低声细语外,更要讲究语言的婉转,这样才不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语言的婉转对于优秀学生该如此,对于品行恶劣的“坏学生”更应如此。强烈的语言会使老师在学生眼里变得不可亲近,甚至歹毒,让人憎恨。由于这种情绪的强烈对立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会对老师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不是真心实意照办,有时会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学生中挑起事端,导演恶作剧,暗地里和老师对着干。
我班有一位留守学生,平时极为自负,脾气犟,其实心灵很脆弱。有一次,她上课和旁边的同学讲话,在课堂上我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她,她当时就把自己所有的课本全收拾装进书包,趴在课桌上哭了,表现得很不服气,似乎比窦娥还冤。这种不服就导致了以后的对班工作、班活动的不理不睬、不参与,专搞对立、分裂。几天后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班里热闹极了,正在举行队活动呢。但上述那位同学就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叫她参与活动,她也不瞅不睬的。当时,全班同学都望着她,因为她没有集体精神而不高兴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当时也生气了,但有了上次的教训,我知道直接的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反而会刺激她。我想了想,走上讲台,面对大家说:“同学们,XX同学最遵守纪律了,你们看,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也没有违反纪律。”然后走到那位同学面前,用手摸摸她的额头,真诚地看着她,说:“你不舒服吧?”她红着脸低下了头,其实她也听懂了我话里的意思:你为什么不参加活动?我知道已收到效果了,于是转而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XX同学不舒服,我们让她先休息一下,大家继续参加活动吧。”过了一会儿,她就主动参与到同学们中间了,还玩得特别高兴呢。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我刚走近教室就看到她在扫地,今天明明不是轮到她值日呀。原来她看到快上课了还没搞好卫生,就主动帮助值日的同学,我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由此可见,教育学生温柔之举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比较合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特点,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促进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尊重、信任老师,自觉自愿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爱心”教育法
在课堂上,一位学生板演后,一蹦一跳地回到位置上,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全班哗然大笑,摔倒在地的学生窘迫不已。此时,若厉声制止,也许不是最佳的方法。于是,我停止了讲课,什么也不说,静静地望着摔倒在地的学生,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眼神交流。稍候片刻,摔倒在地的那位同学正襟危坐,班级恢复了平静。
无独有偶,有一次听一节教学研讨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她的处理方法与我的有点不同。教师抽问一位学生后,让其坐下,没想到该生一下子坐在地上,全班同学偷偷笑了起来。很显然,是他旁边那位同学悄悄移走了凳子。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怎么办?这位教师马上走上前,扶起摔倒的那位同学,一边关心地问:“摔着了吗?”一边掏出手绢给他擦身上的灰尘。然后看一眼旁边的那位同学,继续上课。下课后,她把那位移凳子的同学叫到了办公室,说:“你想对我说什么吗?”那位同学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老师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那位学生终于开口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说要像老师一样关心同学。
这个案例中,移凳子的那位同学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只是不敢承认。任课老师没有兴师动众在课堂上处理,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或苦口婆心地劝慰,而是以身作则,运用爱心化解,并稍加点拨,留下许多空白,让这位学生去想,促其自我反省,最终促使这位同学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像老师那样关心同学。我相信,这节课后,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听了这节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怪不得有一次我摔倒了,同学们只知道呆呆地望着我,好像完全不知道还可以去扶一下我,这完全是因为我的教育缺失啊!我那次用“静静地望着、眼神交流”的方法是使班级恢复了平静,但学生也只是学会了“静静地望着”。可见,高明的老师善于抓住机遇,运用爱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不但化解了课堂突发事件,而且使学生得到爱的教育,起到较好的“内化”作用。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四、“因势利导”教育法
课堂中有些突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極因素,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 这样,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竟然还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我见状,灵机一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宣布允许学生观看一会儿这个场面,然后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讨论这件事,并鼓励学生以这件事为素材,创造性地进行写作。这次的写作还空前的好呢,大部分同学都写得生动具体,使人看了如身临其境,就连平常不会写作的同学也写了三、四百字。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保证了教学秩序,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无小事,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会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应变策略,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把握好德育的契机,应付瞬息万变的事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
[2]《班主任工作艺术》
关键词:课堂突发事件 德育契机 幽默风趣 软语 爱心 因势利导 教育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曾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大多数是由主观因素诱发,处理得当,教学秩序继续顺利进行,学生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处理不当,即时或将会影响教学进行,甚至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对今后的德育工作造成重大的影响。那么,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由于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往往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其方法技巧应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什么统一的可机械照搬的模式。但仔细分析起来,它还是有一些方法技巧可寻。现结合别人的或本人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地谈谈如何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把握德育契机。
一、“幽默风趣”教育法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如:有一次,一位教师去上课,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角色。有的学生在谈笑风生,有的学生在静观窗外,还有两位学生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景,这位教师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可谓“一石三鸟”,一阵笑声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我有个同事,年近中年,头顶已秃。有一天,他刚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学生看见了他的“秃头”,竟马上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这位同事没有发火,他用手摸摸自己的秃头,笑了笑,说:“同学们,看见了吧,你们以后可要好好跟我学习了,因为我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哦。”学生又一阵笑声之后,便马上坐好,眼光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欣赏与敬佩。这位同事正是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也让同学们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以后当然也不再取笑他了。
显然,用这样幽默风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比直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德育效果也好多了。
二、“软语”教育法
1、低声调的语言
学生都害怕批评,哪怕是那种被认为是“油盐不进”的学生,也厌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说教或多或少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负担。那么,学生在受到这种批评的“招待”后,有的表面上洗耳恭听,惟命是从,而“心”在别处,下去后仍我行我素;有的则因害怕老师处置,而变得焦虑不安,精神紧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不敢在老师面前道出真情;还有的则和老师针锋相对,使得彼此难堪。但如果老师能用朋友式的平等,加和蔼的态度,低声开导和说服,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神经松弛了,情绪稳定了,心结解开了,问题暴露了,老师的批评也就容易接受了。
例如制止学生上课大声喧哗。一次,看着“自由市场”般的课堂,我大为光火,用黑板刷猛拍讲桌后,声嘶力竭地吼道:“别吵了,安静!”一分钟不到,哗然声又起,看来这招不行,我就拍了拍手,做了个体育比赛中暂停的动作,试着放低语调,用商量的口气说:“同学们,上课做作业能不能说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我接着说:“同学们都明晓事理,那么我不希望再听到课堂上有蟋蟀在叫,好吗?”这招果然灵,安静的课堂持续到下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2、婉转的语言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斷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日趋严重。学生因为老师或家长一句话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批评学生不仅要有朋友间的平等、低声细语外,更要讲究语言的婉转,这样才不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语言的婉转对于优秀学生该如此,对于品行恶劣的“坏学生”更应如此。强烈的语言会使老师在学生眼里变得不可亲近,甚至歹毒,让人憎恨。由于这种情绪的强烈对立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会对老师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不是真心实意照办,有时会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学生中挑起事端,导演恶作剧,暗地里和老师对着干。
我班有一位留守学生,平时极为自负,脾气犟,其实心灵很脆弱。有一次,她上课和旁边的同学讲话,在课堂上我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她,她当时就把自己所有的课本全收拾装进书包,趴在课桌上哭了,表现得很不服气,似乎比窦娥还冤。这种不服就导致了以后的对班工作、班活动的不理不睬、不参与,专搞对立、分裂。几天后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班里热闹极了,正在举行队活动呢。但上述那位同学就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叫她参与活动,她也不瞅不睬的。当时,全班同学都望着她,因为她没有集体精神而不高兴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当时也生气了,但有了上次的教训,我知道直接的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反而会刺激她。我想了想,走上讲台,面对大家说:“同学们,XX同学最遵守纪律了,你们看,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也没有违反纪律。”然后走到那位同学面前,用手摸摸她的额头,真诚地看着她,说:“你不舒服吧?”她红着脸低下了头,其实她也听懂了我话里的意思:你为什么不参加活动?我知道已收到效果了,于是转而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XX同学不舒服,我们让她先休息一下,大家继续参加活动吧。”过了一会儿,她就主动参与到同学们中间了,还玩得特别高兴呢。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我刚走近教室就看到她在扫地,今天明明不是轮到她值日呀。原来她看到快上课了还没搞好卫生,就主动帮助值日的同学,我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由此可见,教育学生温柔之举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比较合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特点,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促进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尊重、信任老师,自觉自愿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爱心”教育法
在课堂上,一位学生板演后,一蹦一跳地回到位置上,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全班哗然大笑,摔倒在地的学生窘迫不已。此时,若厉声制止,也许不是最佳的方法。于是,我停止了讲课,什么也不说,静静地望着摔倒在地的学生,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眼神交流。稍候片刻,摔倒在地的那位同学正襟危坐,班级恢复了平静。
无独有偶,有一次听一节教学研讨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她的处理方法与我的有点不同。教师抽问一位学生后,让其坐下,没想到该生一下子坐在地上,全班同学偷偷笑了起来。很显然,是他旁边那位同学悄悄移走了凳子。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怎么办?这位教师马上走上前,扶起摔倒的那位同学,一边关心地问:“摔着了吗?”一边掏出手绢给他擦身上的灰尘。然后看一眼旁边的那位同学,继续上课。下课后,她把那位移凳子的同学叫到了办公室,说:“你想对我说什么吗?”那位同学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老师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那位学生终于开口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说要像老师一样关心同学。
这个案例中,移凳子的那位同学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只是不敢承认。任课老师没有兴师动众在课堂上处理,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或苦口婆心地劝慰,而是以身作则,运用爱心化解,并稍加点拨,留下许多空白,让这位学生去想,促其自我反省,最终促使这位同学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像老师那样关心同学。我相信,这节课后,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听了这节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怪不得有一次我摔倒了,同学们只知道呆呆地望着我,好像完全不知道还可以去扶一下我,这完全是因为我的教育缺失啊!我那次用“静静地望着、眼神交流”的方法是使班级恢复了平静,但学生也只是学会了“静静地望着”。可见,高明的老师善于抓住机遇,运用爱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不但化解了课堂突发事件,而且使学生得到爱的教育,起到较好的“内化”作用。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四、“因势利导”教育法
课堂中有些突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極因素,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 这样,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竟然还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我见状,灵机一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宣布允许学生观看一会儿这个场面,然后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讨论这件事,并鼓励学生以这件事为素材,创造性地进行写作。这次的写作还空前的好呢,大部分同学都写得生动具体,使人看了如身临其境,就连平常不会写作的同学也写了三、四百字。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保证了教学秩序,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无小事,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会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应变策略,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把握好德育的契机,应付瞬息万变的事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
[2]《班主任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