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的训练与考察,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难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铺设“兴趣”“自学”“活动”“训练”等桥梁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从而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铺设桥梁 ;兴趣;自学;活动 ;训练
小学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编排的难度也随着增大。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同学由于原来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受到阻碍,在高年级中数学学习变得困境重重。现结合我在课堂实践中的思考与反思,能更好的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
一、铺设“兴趣”桥梁,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大的内在动力。要想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活动关注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约分》一课,我在新课前创设了一个运动会的情景,引入大家喜欢的游泳比赛的视频片段,插入动画主角“喜羊羊们” 图片与它们的对话:慢羊羊村长说:“小明游泳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25米。”
懒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喜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美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沸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随后,他们四人就七嘴八舌争吵开来,村长见此情形微笑地看着他们。教师适时提出:村长想让同学们帮他们化解矛盾,你愿意帮助他们吗?此时,同学们的表情发生微妙的变化,嘴角上扬,情绪高涨,学习的热情瞬间点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学习在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情景慢慢展开。
二、铺设“自学” 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首要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学会自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个人认为新课学习的合理设置自学环节,设计自学问题很关键。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约分》一课,在孩子们正满怀信心想要跃跃欲试的时候,课堂学习便转入了新课的自学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孩子
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①变成,变成,变成是把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什么数得来的?②什么叫约分?③约分有几种方法?④最简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几?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得出除数2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而这个认知是学习“约分”的关键点;既能强化了“约分”的概念,又能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而全面认识“约分”,也掌握了最简分数的概念的重点以及它与约分的关系。
就课堂设问而言,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学生思考、探究的平台,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三、铺设“活动”桥梁,着重拓展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而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索过程。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时,在学生新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折纸条”的活动让孩子边操作边学习、理解。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1米长,宽4CM的小纸条。活动一:请你折出这张
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对折后,用斜线描出纸条的。活动二:请你折出这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后再将纸条第二次对折,用网线描出纸条的。活动三:请你折出这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后再将纸条第三次对折,用
涂色的方法描出纸条的。
这样,学生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化了每次折纸的单位“1”是什么,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原来的分子,分母之間的关联关系。既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又体会了计算的方法。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操作认知的基础。
看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协调活动,从而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铺设 “训练”桥梁,层层击破重难点
高年级中有关立体图形的学习,不仅需要认识、掌握其特征,还要逐步形成并且稳固的建立起这些立体图形的空间表象。但受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的限制,解决相关问题暴露出来的空间观念能力薄弱,往往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的难点。这时,课堂中有针对,有目的的训练就至关重要。
如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当同学通过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时它就变成一个长方形,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马上进行及时练习:1.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42m,高是6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m2?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dm,高是20d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dm2?3.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cm2?
同学们会主动思考当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周长,该怎么计算侧面积?当同学们通过理解,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S表=S侧 2S底后,并且能运用公式计算几何图形圆柱体 的表面积时,又设置新的问题:(选择填空)
做一个圆柱形的汽油油桶,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做一个圆柱形的笔筒,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A.侧面积 一个底面积 B.侧面积 两个底面积 C.侧面积
完成了选择题后,学生们便理解生活中圆柱形物品不能直接套用公式计算,还需考虑计算哪几个面。这就为解决问题的奠定了知识基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所以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的影响,更新观念,要把我们的收获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增添课堂上的乐趣,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新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奥数网.浅谈课堂设问的有效教学策略,2016.12
[2]3edu教育网.依据教材 突出重点 发展思维,2007.02
[3]liukelin-kep6p博客.在解决问题中建立数感, 2013.01
[4]王丽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青铜峡市第四小学
[5]无忧论文网.论如何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铺设桥梁 ;兴趣;自学;活动 ;训练
小学数学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编排的难度也随着增大。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同学由于原来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受到阻碍,在高年级中数学学习变得困境重重。现结合我在课堂实践中的思考与反思,能更好的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
一、铺设“兴趣”桥梁,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大的内在动力。要想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活动关注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约分》一课,我在新课前创设了一个运动会的情景,引入大家喜欢的游泳比赛的视频片段,插入动画主角“喜羊羊们” 图片与它们的对话:慢羊羊村长说:“小明游泳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25米。”
懒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喜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美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沸羊羊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随后,他们四人就七嘴八舌争吵开来,村长见此情形微笑地看着他们。教师适时提出:村长想让同学们帮他们化解矛盾,你愿意帮助他们吗?此时,同学们的表情发生微妙的变化,嘴角上扬,情绪高涨,学习的热情瞬间点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学习在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情景慢慢展开。
二、铺设“自学” 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首要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学会自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个人认为新课学习的合理设置自学环节,设计自学问题很关键。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约分》一课,在孩子们正满怀信心想要跃跃欲试的时候,课堂学习便转入了新课的自学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孩子
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①变成,变成,变成是把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什么数得来的?②什么叫约分?③约分有几种方法?④最简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几?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得出除数2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而这个认知是学习“约分”的关键点;既能强化了“约分”的概念,又能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而全面认识“约分”,也掌握了最简分数的概念的重点以及它与约分的关系。
就课堂设问而言,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学生思考、探究的平台,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三、铺设“活动”桥梁,着重拓展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而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索过程。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时,在学生新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折纸条”的活动让孩子边操作边学习、理解。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1米长,宽4CM的小纸条。活动一:请你折出这张
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对折后,用斜线描出纸条的。活动二:请你折出这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后再将纸条第二次对折,用网线描出纸条的。活动三:请你折出这纸条的,并且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后再将纸条第三次对折,用
涂色的方法描出纸条的。
这样,学生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化了每次折纸的单位“1”是什么,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原来的分子,分母之間的关联关系。既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又体会了计算的方法。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操作认知的基础。
看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协调活动,从而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铺设 “训练”桥梁,层层击破重难点
高年级中有关立体图形的学习,不仅需要认识、掌握其特征,还要逐步形成并且稳固的建立起这些立体图形的空间表象。但受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的限制,解决相关问题暴露出来的空间观念能力薄弱,往往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的难点。这时,课堂中有针对,有目的的训练就至关重要。
如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当同学通过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时它就变成一个长方形,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马上进行及时练习:1.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42m,高是6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m2?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dm,高是20d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dm2?3.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cm2?
同学们会主动思考当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周长,该怎么计算侧面积?当同学们通过理解,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S表=S侧 2S底后,并且能运用公式计算几何图形圆柱体 的表面积时,又设置新的问题:(选择填空)
做一个圆柱形的汽油油桶,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做一个圆柱形的笔筒,需要铁皮的面积是( )。A.侧面积 一个底面积 B.侧面积 两个底面积 C.侧面积
完成了选择题后,学生们便理解生活中圆柱形物品不能直接套用公式计算,还需考虑计算哪几个面。这就为解决问题的奠定了知识基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所以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的影响,更新观念,要把我们的收获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增添课堂上的乐趣,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新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奥数网.浅谈课堂设问的有效教学策略,2016.12
[2]3edu教育网.依据教材 突出重点 发展思维,2007.02
[3]liukelin-kep6p博客.在解决问题中建立数感, 2013.01
[4]王丽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青铜峡市第四小学
[5]无忧论文网.论如何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