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研究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研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两者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等方面总结了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创新型人才 培养途径
  
  1.引言
  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的重任。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建设的深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系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日益繁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兼顾融合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科学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2.科学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1科学研究是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根本保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的影响莫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必须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而教师创新素质不同于其他人的创新素质,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1]。因此,要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克服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学科知识落后、知识结构不均衡的缺点,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进行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科学洞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同时,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系统研究工程,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偶然性等特点,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深化专业领域,拓展学术视野,掌握新的知识与理论,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所以,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迎接创新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
  2.2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正在从注重传授知识、单纯强调课堂教学,转向强调综合应用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目标和方向的转变必然要求改革现有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拓展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手段。科学研究作为教学以外的高校另一种社会职能,是一种智力、心力和劳力相综合的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科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互动。因此,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科学研究优势,基于科学研究的各组成要素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3科学研究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而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呢?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型人才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2]。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的普遍共识是“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备敏锐创造性思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且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简单地说,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创新综合素养外,更要有突出的创造性和科学性。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具备就业和谋生技能,养成德才兼备的全面素质,而且要在发展智力的基础上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良好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熏陶。所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3.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现状和问题
  3.1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以来高等学校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占半数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重大项目都在5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4%和31.7%;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授奖总数的52.3%、37.0%和30.9%[3]。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人数达2907万,研究生人数达140万[4]。在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迅速发展的状况下,两者的结合日益紧密。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逐渐成为教学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借鉴素材;部分高校设立了针对大学生的科研专项课题和学生科研助手岗位、组建了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实施了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研究的计划,做出了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尝试。
  3.2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结合不断加强,高校从内部管理机制和人财物投入进行了改革,但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尝试,两者在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政策单一孤立不够系统、学生参与度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结合方式简单覆盖面狭窄等,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结合途径单一,对科学研究的利用率较低。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项目、平台、团队、产学研合作等众多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了不同创新层次。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建设一个涵盖科学研究全部创新要素和不同创新层次的结合体系。而目前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仍是以科研项目为主,且仅仅停留学生参与学习的初级创新层次。对于平台、团队、产学研这些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要素,由于存在着人员复杂、经费较大、运行繁琐等问题,高校在利用这些要素方面虽然也积极做出了尝试,但都是断断续续、点到为止。这种单要素结合方式,不仅造成高校内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匮乏,而且导致学生创新环境、培养手段的单一和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4.基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1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发挥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及主持科学研究活动,让其亲身体会和学习创新的过程。首先,营造宽松的科研政策和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制定扎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政策制度。其次,按照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设立合理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层次。一要吸收学生参与到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尤其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科学研究活动,如“973”、“863”、“国家攻关”等国家中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参加重大科研计划,可以使学生对于大型科研项目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接触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在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符合自身知识水平结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般性科研课题,例如省市一级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使学生学会在具体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并在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要针对学生设立低门槛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凝练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方向,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一些深度的研究,真正当回科技创新的掌舵者。
  4.2整合开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5]。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平台的根本任务就是整合、集成、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内部已经建设了完善的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科技学园区、各类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在内的创新平台体系,具备了向学生开放的物质条件基础。因此,高校要主动将科研平台纳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围绕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提高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益。首先要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增设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科目,将进入科研创新平台实习锻炼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学习。其次要改变科研平台独立运行、单独面向学生开放的现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设计开放型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制度,建立“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科技创新大平台运行机制。最后要明确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虑由此而造成的运行成本负担,从人员、经费、设备、项目等物质方面给予物质条件支持,保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质型开放。
  4.3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和技术竞争压力下,对创新型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评价标准。同时企业作为产品生产者,掌握着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及对创新发展方向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实践资源,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人才从学术型向产业型的平滑过渡。第一,高校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紧密依靠行业专家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制定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让企业创新理念全面融入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第二,在企业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改变过去简单参观介绍的实践模式,让学生深入工厂生产一线,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潜能。第三,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拓宽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深度。既可依托高校现有的科研机构,又可在所属的产业领域内独立建设适应未来发展的研发中心。通过共同建设面向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在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尤其是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研发载体。
  4.4注重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培养科研创新合作意识。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由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围绕共同目标,愿意相互承担责任的若干技能互补的科技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由于研究氛围浓重、研究目标明确、学术交流活跃、创新思想迸发,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一直都是科学突破、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创新人才凝聚和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聚集拥有共同科研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大学生,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姓,加快创新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途径有很多,但基本以下面三种模式为主:(1)发挥校园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围绕具有共鸣性的科研热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引导学生自发组建纪律较为松散的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型社团。(2)依托国家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组建竞赛型创新团队。(3)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型研究创新团队。
  5.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造实践的机会,营造宽松融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固定课程体系学习和基本创新技能训练的同时,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接受科研一线教师的指导,通过亲身学习和体验科学研究开发实践,把握科技创新的实质,接受创新文化熏陶。因此,培养造就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科学研究条件,依靠科技创新实践促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淑梅,刘波平,韩益鹏.浅议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素质[J].科学教育论坛,2005,(23):187.
  [2]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10-13.
  [3]国家科技三大奖高校获164项占授奖总数64.8%.http://news.sciencenet.cn,2010-1-12.
  [4]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毛入学率达23.3%.http://edu.people.com.cn,2009-7-20.
  [5]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学到知识,又要学到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会学”、“肯学”、“能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尝试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无法代替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活动。就好像学习游泳一样,看再多的书,不亲自下水去游,否则你永远都学不会游泳。自主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增强自主探索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这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以持续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显著特点是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Nsp2基因是高致病性猪繁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诱生IFN-γ、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学功能,在宿主防御、抗变态反应、抑瘤抗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从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谈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提出问题  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通过
摘 要: 本文针对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几个电路,采用不相同的七种方法来分别进行分析讲解。这其中方法包括:单电源电路的三种分析方法;复数相量分析方法,相量图分析法,电源的等效变换分析法;多电源电路的四种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作者通过以上几种分析方法的教学研讨,使学生理解在交流电路分析中各方法的具体灵活应用。  关键词: 交流电路 单电源电路 多电源电路 分析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的差异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学生严重分化的现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共同发展,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演示实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图像题看似相同,实质却大相径庭,弄清这些问题的本质差异将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动杆”和“定杆”问题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OC悬挂在支架上O点,轻杆OB可绕B点转动,求细绳OA中张力F大小和轻杆OB受力F大小。  分析:由于轻杆OB可绕B点转动(即是“动杆”),因此细绳对轻杆OB的力一定沿着杆的方向,否则杆就不能平衡(即要发生转动
在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对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物理教学中的对策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迁移性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有些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完整的概念,甚至错误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导致迁移性思维障碍。例如:学生把台秤称的物体质量当做物体的重量;认为铁比棉花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