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但由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形象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矛盾,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基于此,笔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环节进行了研究,并围绕概念框架的搭建、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效果评价的进行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数学教学;小学
要想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白其概念。支架又叫手脚架,其原本的作用是在建筑房屋时起暂时支撑的作用,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就代表着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小学数学教师所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需要发挥的则是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才能够顺利地贯彻落实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搭建概念框架,清晰学习目标
在搭建概念框架之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了解,进而寻找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设置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的习题。这样的话,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都能够被教师所了解,教师就可以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而在其中进行概念框架的搭建。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需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在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测的时候,笔者就涉及到了以前学过的面积概念和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该节课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是有着深刻的印象的,这就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但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还表现得十分茫然,这也是笔者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在两者中间,笔者为学生搭建起来的框架就是通过知识迁移来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学生在该节课就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他们就会为之而努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概念框架中会涉及到学生需要学习的诸多知识点,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積极性,他们需要为学生进行生动问题情境的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进而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产生兴趣。而问题又会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之分为独立探索阶段和协作学习阶段,进而让学生的探究更具效率,也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中,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是学生必须要思考的内容,因为其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基于此,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搭积木的场景,场景的主人公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缺少了长方形的积木,他就想将平行四边形的积木变为长方形的。当场景展示到这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此时笔者就会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可以动动脑筋帮帮场景中的小朋友吗?由此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将独自思考的方法记录下来,进而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效果评价,促使学生反思
因为学生探究的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在进行效果评价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从这两个阶段进行考虑,如学生在独立探索阶段是否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协作学习阶段是否为小组做出了贡献,是否培养了合作能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是否完成了对所需要学习知识的构建等。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效果评价的时候,学生也需要参与进去,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会在课堂上留出评价环节,笔者首先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独自思考的时候有了哪些收获呢?”然后笔者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其他学生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笔者会让学生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记录在纸上,并根据此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两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最后笔者才会展开评价,旨在让学生对自己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进行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有着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但其并不是需要一直应用在教师的教学中去。当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能力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撤去支架,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怡莹. 小学数学“支架式”课堂教学提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2]刘享英.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6(10):6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数学教学;小学
要想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白其概念。支架又叫手脚架,其原本的作用是在建筑房屋时起暂时支撑的作用,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就代表着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小学数学教师所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需要发挥的则是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才能够顺利地贯彻落实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搭建概念框架,清晰学习目标
在搭建概念框架之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了解,进而寻找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设置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的习题。这样的话,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都能够被教师所了解,教师就可以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而在其中进行概念框架的搭建。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需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在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测的时候,笔者就涉及到了以前学过的面积概念和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该节课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是有着深刻的印象的,这就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但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还表现得十分茫然,这也是笔者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在两者中间,笔者为学生搭建起来的框架就是通过知识迁移来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学生在该节课就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他们就会为之而努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概念框架中会涉及到学生需要学习的诸多知识点,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積极性,他们需要为学生进行生动问题情境的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进而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产生兴趣。而问题又会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之分为独立探索阶段和协作学习阶段,进而让学生的探究更具效率,也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中,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是学生必须要思考的内容,因为其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基于此,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搭积木的场景,场景的主人公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缺少了长方形的积木,他就想将平行四边形的积木变为长方形的。当场景展示到这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此时笔者就会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可以动动脑筋帮帮场景中的小朋友吗?由此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将独自思考的方法记录下来,进而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效果评价,促使学生反思
因为学生探究的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在进行效果评价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从这两个阶段进行考虑,如学生在独立探索阶段是否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协作学习阶段是否为小组做出了贡献,是否培养了合作能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是否完成了对所需要学习知识的构建等。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效果评价的时候,学生也需要参与进去,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会在课堂上留出评价环节,笔者首先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独自思考的时候有了哪些收获呢?”然后笔者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其他学生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笔者会让学生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记录在纸上,并根据此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两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最后笔者才会展开评价,旨在让学生对自己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进行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有着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但其并不是需要一直应用在教师的教学中去。当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能力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撤去支架,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怡莹. 小学数学“支架式”课堂教学提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2]刘享英.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