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数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师教学理念实施的重要对象,要注重学生主体能动特性的激发,教会学生探索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在科技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已成为学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主动学习老师教的课,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知识。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每一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超乎寻常地研究数学问题,学习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他只能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个小偷,多少赃款。”接着提问学生:“你能算出有几个小偷,多少赃款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应用。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练思,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验证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又如在学习“镶嵌”这一课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多边形动手拼拼看,学生通过拼图很容易地看出哪种多边形(多边形的组合体)可进行镶嵌,进而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们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结合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的发现、“赵爽弦图”,等等。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的时代更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在现代学习中尤为重要,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位现代人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一素质的人,才可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新、新事物,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1.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既然是自学,那么学生就要自己会研读教材,以获得初步的学习感知。借助预习提纲上一连串的问题导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学生自读教材时,对于一些关键的语句,我们要求学生用色笔做上记号,对于学生的疑问可记录在自学提纲旁边,准备第二天在课上交流。学生有了自学提纲,就可以有序研究,逐步深入,从而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生思考,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二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三是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化中求活,从变化中寻求方法。四是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获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主动学习老师教的课,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知识。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每一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超乎寻常地研究数学问题,学习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他只能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个小偷,多少赃款。”接着提问学生:“你能算出有几个小偷,多少赃款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应用。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练思,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验证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又如在学习“镶嵌”这一课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多边形动手拼拼看,学生通过拼图很容易地看出哪种多边形(多边形的组合体)可进行镶嵌,进而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们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结合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的发现、“赵爽弦图”,等等。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的时代更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在现代学习中尤为重要,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位现代人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一素质的人,才可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新、新事物,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1.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既然是自学,那么学生就要自己会研读教材,以获得初步的学习感知。借助预习提纲上一连串的问题导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学生自读教材时,对于一些关键的语句,我们要求学生用色笔做上记号,对于学生的疑问可记录在自学提纲旁边,准备第二天在课上交流。学生有了自学提纲,就可以有序研究,逐步深入,从而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生思考,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二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三是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化中求活,从变化中寻求方法。四是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获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