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题为《小孩不小歌》的小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从记事起,我们便被这样教育着: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一直处于一种“大人说,小孩听”的状态。
如此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我,如今也成了一名在孩子心中拥有权威的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也总渴望营造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状态,但每每实践,得出的结论不外乎是孩子缺乏经验,于是急着发表自己作为老师的“高见”。
幸运的是,在5年前,我读到了《共读绘本的一年——孩子如何在故事里探索世界》一书。作者薇薇安女士带着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徜徉在李欧·李奥尼的作品里整整1年,完全没有教学设计,孩子们却借助李奥尼创造的世界,不断展示强大的精神力量,朵朵智慧之花争先绽放。该书让我体会到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不够的,还得对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放手,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有分量。
无疑,这些感受给了我跃跃欲试的机会。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孩子们在李欧·李奥尼的作品《这是我的》中开出了我梦寐以求的花!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彩虹池塘中央的小岛上住着3只自私的青蛙,它们一天到晚不停地争吵,生怕对方占了便宜。隔壁邻居蟾蜍也曾来劝说,无果。一天,暴雨来袭,小岛即将被吞没,它们一起挤在一块石头上,共同面对困难。洪水退去之后,青蛙们发现那块石头就是蟾蜍,从此不再吵闹,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
读完后我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或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也许是习惯使然,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不多。沉默一会儿后只有淳淳说:“蟾蜍救了那些青蛙,为什么不抱怨呢?”我两手一摊,把問题抛给了孩子们。晨晨马上回答:“这是它自己愿意救的啊!”婷婷接着发问:“为什么以前3只青蛙总是吵吵吵,现在蟾蜍还要帮它们呢?”我一听就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了掌,觉得她清晰完整地将淳淳的想法表达了出来。
小宇挠了挠头发说:“因为蟾蜍也是青蛙的一种,所以蟾蜍总是要救青蛙。”君君的答案让这个问题更有意思了:“我觉得蟾蜍是故意变成大石头的,它想让它们变得好一点。”
也许是这种同伴间的互动式问答起了效果,想提问的孩子明显增多了。平时不太作声的睿睿也举了手:“3只青蛙总是吵吵吵,蟾蜍怕它们被淹了,就故意变成大石头救了它们。”虽然睿睿是在复述故事,却给晨晨带来了灵感:“它们为什么会被淹呢?青蛙不是会游泳吗?我搞不明白。”“对啊,这是为什么?”我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大家。“因为这是太深的河。”利利说。“这就像洪水,雨下得很大的,就会游得很困难。”小宇补充道。孩子们对故事内容产生的质疑,让我惊喜不已!
讨论继续着,并随着小宇的提问走向高潮,“为什么3只小青蛙以前吵,现在就不吵了呢?”小唐和龙龙认为原因在于它们被蟾蜍批评过了。婷婷说:“因为3只青蛙挤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蟾蜍帮助它们的时候,没再想‘这是我的’。”“看来这对它们也是一种帮助。”小宇最后的一句总结让自己的提问变得更富有内涵。
这样的阅读讨论实践,更让我发现了孩子的力量,信服孩子“人小心不小”。没有了老师的“高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一步步思考,带来的是一份撼动人心的惊喜。我们生来不是教育家,也生来没有纯熟精妙的教育方法,但可以在“不小看”中慢慢成长……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从记事起,我们便被这样教育着: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一直处于一种“大人说,小孩听”的状态。
如此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我,如今也成了一名在孩子心中拥有权威的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也总渴望营造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状态,但每每实践,得出的结论不外乎是孩子缺乏经验,于是急着发表自己作为老师的“高见”。
幸运的是,在5年前,我读到了《共读绘本的一年——孩子如何在故事里探索世界》一书。作者薇薇安女士带着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徜徉在李欧·李奥尼的作品里整整1年,完全没有教学设计,孩子们却借助李奥尼创造的世界,不断展示强大的精神力量,朵朵智慧之花争先绽放。该书让我体会到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不够的,还得对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放手,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有分量。
无疑,这些感受给了我跃跃欲试的机会。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孩子们在李欧·李奥尼的作品《这是我的》中开出了我梦寐以求的花!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彩虹池塘中央的小岛上住着3只自私的青蛙,它们一天到晚不停地争吵,生怕对方占了便宜。隔壁邻居蟾蜍也曾来劝说,无果。一天,暴雨来袭,小岛即将被吞没,它们一起挤在一块石头上,共同面对困难。洪水退去之后,青蛙们发现那块石头就是蟾蜍,从此不再吵闹,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
读完后我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或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也许是习惯使然,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不多。沉默一会儿后只有淳淳说:“蟾蜍救了那些青蛙,为什么不抱怨呢?”我两手一摊,把問题抛给了孩子们。晨晨马上回答:“这是它自己愿意救的啊!”婷婷接着发问:“为什么以前3只青蛙总是吵吵吵,现在蟾蜍还要帮它们呢?”我一听就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了掌,觉得她清晰完整地将淳淳的想法表达了出来。
小宇挠了挠头发说:“因为蟾蜍也是青蛙的一种,所以蟾蜍总是要救青蛙。”君君的答案让这个问题更有意思了:“我觉得蟾蜍是故意变成大石头的,它想让它们变得好一点。”
也许是这种同伴间的互动式问答起了效果,想提问的孩子明显增多了。平时不太作声的睿睿也举了手:“3只青蛙总是吵吵吵,蟾蜍怕它们被淹了,就故意变成大石头救了它们。”虽然睿睿是在复述故事,却给晨晨带来了灵感:“它们为什么会被淹呢?青蛙不是会游泳吗?我搞不明白。”“对啊,这是为什么?”我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大家。“因为这是太深的河。”利利说。“这就像洪水,雨下得很大的,就会游得很困难。”小宇补充道。孩子们对故事内容产生的质疑,让我惊喜不已!
讨论继续着,并随着小宇的提问走向高潮,“为什么3只小青蛙以前吵,现在就不吵了呢?”小唐和龙龙认为原因在于它们被蟾蜍批评过了。婷婷说:“因为3只青蛙挤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蟾蜍帮助它们的时候,没再想‘这是我的’。”“看来这对它们也是一种帮助。”小宇最后的一句总结让自己的提问变得更富有内涵。
这样的阅读讨论实践,更让我发现了孩子的力量,信服孩子“人小心不小”。没有了老师的“高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一步步思考,带来的是一份撼动人心的惊喜。我们生来不是教育家,也生来没有纯熟精妙的教育方法,但可以在“不小看”中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