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一只完整的梨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看到一辆电动车上,母亲转头冲后座上的儿子喊:“快拿书出来背。人家都会了,就你还不会!”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隔着一米远都能感受到。
  儿子慢吞吞地掏出课本,翻开。
  “雨停了,天空……”“天上!”“天上有座……”“有一座!”“有一座桥……”“美丽的桥!”一路都是后座的背诵与前座的纠错,火药味愈加浓烈。
  我能体会到这位母亲的焦虑,因为我昨晚才经历了一场与孩子的互相折磨。
  带孩子复习拼写,我念“t-u-o……tuo”,小朋友一边念“d-u-o……duo”,一边写出了“b-u-o”,把“t”混淆成了“d”,又把“d”写成了“b”,小小年纪手眼口完全不协调。
  一头是一厢情愿的强拉硬拽,一头是完全不在状态的莫名其妙,结果就是两头都不愉快。我们俩气鼓鼓的都不说话,最后还是一位专业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她说:“虽然你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但因为长期不在这个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早已陌生。所以教孩子容易以己度人、强人所难。”
  冷靜下来后,我尝试切换脑回路:“其实拼音王国里有很多故事啊。”孩子眨巴着大眼睛盯着我,一脸期待。
  “你看啊,汉语拼音分两个部落,一个部落叫声母,驻扎在紫金山;一个部落叫韵母,驻扎在牛首山。两个部落的人都很好客,都喜欢交朋友。他们交朋友的时候,总是带上四种礼物,就是四个声调……”我一边说,一边观察孩子的反应。我注意到孩子听得很认真,远没有之前的不耐烦。
  我继续讲:“一个声母就是一匹白马,拖着后面的韵母也就是马车。白马和马车不能搞错,如果搞错,那马车里的公主再也回不了家了……”
  “爸爸,你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孩子哈哈大笑。我再教她念,她没再写错,她说“马车可不能乱开,不然就糟糕啦”。
  所以,所谓的“油盐不进”,也许是我们在“进”上自以为是、瞎用蛮劲,最终导致了收效甚微,还影响亲子关系。

2


  中国太极讲究用巧劲,要利用对方力道方向对其破解,借力打力。异曲同工的是,教育上也要善于“借力”。
  小区里有个常碰面的李大妈,是一名退休教师,她的孙子名叫跳跳,很是调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隔三岔五被父母训。
  李大妈发现跳跳喜欢公交车,关于公交车的很多知识无师自通,于是在这方面动起了脑筋。
  每天接送上下学,李大妈都坚持带跳跳坐公交车。一路上,李大妈和跳跳观察车的构造、部件,一起看窗外风景,讲沿途地名典故。李大妈还和跳跳一起查阅资料,绘出一张南京公交线路简图。再后来,只要出门,跳跳准会早早起床研究线路图:哪条线换哪条线,怎么转最快捷,怎么坐最方便……
  现在碰到李大妈,她总是匆匆跟在跳跳身后,一问去哪儿,多半回答:“今天孙子要带我坐公交车去某某公园。”就这样,跳跳不仅成了城市交通小能手,学习上也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哎呀,现在上什么课都认真多了,会主动提问,也会自己总结……”李大妈一脸欣喜。
  我不禁想起上大学时,曾在某本教育杂志上读过的一篇文章。
  文章里写,一名小学老师想在班级开展一场特长展示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活力。唱歌、跳舞、绘画、跳绳、打乒乓球……除了一个孩子,班里其他同学都报了自己的“拿手绝技”。
  老师鼓励这个孩子也参加,但孩子很自卑,坚持说自己没有特长。老师没有放弃,一直耐心引导,孩子最后问老师,削梨算不算特长?因为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都喊他削梨或者削苹果招待客人。老师一听,当即点头应允。
  活动当天,在大家好奇的围观中,这个孩子干脆利落地削下一整条细细的果皮,足足有两米多长,手里的果肉也是圆润饱满。他这一番演示,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打那以后,这个孩子学习来了劲,成绩慢慢有了起色。
  我至今都记得这个故事,不仅因为这个故事很温暖,也因为它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教育智慧,值得我深思、借鉴。
  教育之难,很多时候就是难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孩子的进阶路上,都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支点,找到这些支点,就可能不断撬动孩子的信心与潜能,帮他打开一个个崭新的局面。只是这找寻的过程,需要润物无声。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6万多元的旧玩具  儿子上小学时,一次偶然机会,我带他参加了一场艺术品拍卖会。拍卖会上,一辆老旧的铁皮汽车玩具居然拍出了6万多元的价格,这令儿子惊讶不已,追问我们为什么旧东西这么值钱,为什么那么多人收藏旧物件。看着儿子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决定和他一起寻找答案。  我和儿子一起查资料,了解到那件铁皮玩具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的。当时,上海一家制罐厂生产罐头盒后剩下很多边角余料,生产者舍不得扔,于是
期刊
摘 要:乡土意识作为《生死疲劳》之中潜在的“精神指引”已然成为一个解读此小说的重要突破口。小说以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在西门闹不屈的灵魂轮回转世、生命更迭之间叙述了五十年跌宕起伏的民族、家族历史,作者以悲悯、以深情、以对土地的眷怀与挚爱完成了一曲悲歌。乡土意识作为其创作的指引与资源,无疑成为文本灵魂的高点,传递出作者于时下的关怀与隐忧。  关键词:乡土意识 莫言 生命轮回 土地  当《红高
期刊
小时候,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日三餐时,父亲都会反复念叨这一句。父亲对这句话的注解是:一是要勤劳,二是要节俭。  “庄稼人就是要勤劳,不勤劳就活不了,因为粮食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更不会从天上落下来。庄稼活必须实打实地做,不实打实地做,你就得饿一年肚子。”每每说到这里,父亲就会指着面前的饭碗,“这碗里的每一样食物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浪費,哪怕是一粒米,一片
期刊
掃地、做饭、擦洗、整理、美化居室环境、倒垃圾、洗衣服,这些不起眼的活儿,是生活最朴素的真理。  家务活,如果天天做,需要娴熟的料理能力,更需要耐心、甘为人仆的心志。尤其是甘为人仆的心志,那可是一个人品格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可以随时让家人和身边人受益的珍宝。  甘为人仆,是人性中可以拥有的最高贵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引导孩子把这种品质种在操练家务的田野上吧。1  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期刊
摘 要:在伍慧明的作品《骨》中,美籍华人对祖国饮食态度的变化,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代华裔对中国饮食为绝对推崇;第二代华裔的态度变成忠实的眷恋;第三代华裔则转为矛盾的接受。思乡情结、落叶归根是第一代华裔对中国饮食绝对推崇的思想原因;推崇祖国饮食,遵循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节导致第二代华裔忠实眷恋中国饮食;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变异以及对唐人街鲑鱼巷的厌弃,形成第三代华裔对中国饮食矛盾接受的主要原因。本文试
期刊
1  一天,我正在心理咨询室回顾当天的咨询个案,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跟着是急切的敲门声,只见钱同学侧着身子进了咨询室,她身上背着鼓鼓的书包,手里还拎着沉沉的袋子。  钱同学留着一頭短发,眉头紧蹙,身板挺直甚至可以说是僵直,双手紧握,语速偏快:“我初中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中考以高出分数线15分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从暑假到现在,我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学习上,可是考试成绩却越来越糟糕,感觉其他人
期刊
Q 孩子目前上三年级。自从上了一年级之后,母慈子孝的幸福时光就不复存在了。辅导作业时,总是忍不住想发火,导致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极为紧张。有没有办法能缓和我们的亲子关系呢?  A 我理解你的烦恼,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下。我想跟你分享的一点是:孩子的成长父母无法代替,想要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有不管教的智慧和勇气。“不管教”不是不教育,而是换一种更加理智、合理的方
期刊
摘 要: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课题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其存在之思是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的。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诗歌中抒写存在,以诗的语言展开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两者间达到了诗与思的高度契合。本文运用中西比较与跨学科比较的方法,从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思想来透视与挖掘陶渊明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存在主义意蕴。  关键词:本真的存在 沉沦 领会 死亡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其思想
期刊
1  春天走到四五月间,就到了它的盛年锦时,一切都是鲜嫩的、簇新的、蓬勃的。漫山遍野的杏梅刚刚开过,桃花、梨花、油菜花又铺锦展绣,攻陷了水村山郭。  母亲打电话来说,院子里的梨花都开好了,再不回就要败了。于是,清明之后,我带女儿回了趟老家,既为看花,也为去梨园里帮父亲干点活。  父亲的梨园在村北。小村外,微雨初晴,远山如屏。视线处,满坡满岭的梨树含烟带雾,开得堆云涌雪一般。  站在树下,父亲先示范
期刊
1  儿子上小班时,每次和小朋友闹矛盾,他都用“送你去医院打针”这句话去吓唬其他小朋友。他还爱玩“医生打针”的游戏,小朋友纷纷模仿他,轮流当医生,将大家不喜欢的某位小朋友摁在地上“打针”。  老师跟我说了这件事,我赶紧给那几位被“打针”的小朋友赔礼道歉,并向老师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事后我反思是不是孩子对打针这件事有了心理阴影。  儿子小时候很怕打针,每次带他去打预防针,总哭得稀里哗啦,为了让他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