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由于在中考试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占卷面分值的40%),历来是语文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考场作文就其本质属性看,是属于考查学生在考场上如何合理、灵活运用所给予的材料于短时间内调动语言积累、运思裁剪,最大限度地展示文学修养的大型集成类测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作文功底欠佳的考生会饥不择食地购买一堆作文训练宝典或速成秘籍之类的材料,然后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看似起了救急作用,实则到了试场上生搬硬套,穿凿附会,不但得不了期盼中的高分,反而倒了评分老师的胃口,恶评连连,并最终败坏了作文应有的情致与意蕴。同时,考前专家们有关中考作文复习指导的文章和讲座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令师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富有针对性的作文复习指导工作,紧紧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任教者必须要厘清学生的认知状况,灵活掌握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喜好和情趣,找到开启他们心智大门的钥匙,明确这最后两个月的复习重心,制定出科学而清晰的复习路径图,从而更好地展开强化训练,对学生写作薄弱环节进行相应地弥补,让他们能在训练中掌握考场作文的得分诀窍,避免再次回到一味套作、变相抄袭的老路上去。
这里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备考要领的“一、二、三”:
第一步骤:做好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生活能力,也有简单的思辨意识和技巧,他们虽然尚不具备高中生那样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相对广博的知识储备,但热情、诚恳、求真、率直,敢于用坦率又不乏稚嫩的文字表现生活中多个侧面,勇于坦诚地表露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但初中生偏重感性思维,在情感表达上直接快捷,尚做不到深入挖掘生活表象下的复杂迷离,同时“三点一线”的狭窄生活圈、读图时代疏于品读积累的弊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搜集素材方面举步维艰、往往在自我小圈子里打转,所以,如何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场写作观,在有限的时间里牢牢围绕题旨搜集合适的素材,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决定文章成败的第一环节,是关乎整个科目成败的关键,更是对教师课程观、综合教学设计能力的全面考量。
第二步骤:指导思想上的“去邪归正”
要搜集好合宜的材料,就必须解决当今作文教学中一大顽疾:套作现象。所谓“作文套作”,是指学生在没有一点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套用以前成功者现成的构思、立意、材料、结构等要素,或生硬组装,或乔装打扮,甚至赤裸裸照搬他人语段的作文方式,其危害在于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态,把本该优雅细密的作文训练沦落为简单低级的“剪刀+浆糊”,用作家肖复兴的话讲就是:使孩子一味地去追求漂亮的违心话,遏止了孩子表达诉求的机会,其结果是害了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们在确定训练指导思想时就应摒弃投机和速成的庸俗心态,从人格上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朴实作风,把学生的心灵空间释放出来,使写作成为他们抒发灵性、展示成长心路历程的绝佳舞台,是防止套作泛滥肆虐的必要手段。
第三步骤:实施阶段的“一、二、三”具体操作路径
确立一个“中心”
面对当今公办学校不少学生普遍缺少生活体验,文学底蕴浅薄孱弱的现状,我们应该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多写一些生活中透着真情实意的事例,不应一味要求他们在立意深远、富有思想深度、语言娴熟有美感等方面出彩,毕竟初中生囿于自身年龄和生活阅历,尚无法像高中生那样娴熟地穿梭于中外古今时空、游走在伟人贤士的精神世界之中,所以与其要求他们一味写广博精深的大题材,不如训练他们多从身边小事入手,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尝试品悟蕴含其中独特之韵味,“以小见大”,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反而能写出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多侧面。这是备考中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中心”——写真事,诉真情,不仅是作文的生命,更是为数不少作文恐惧症学生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
传统写作视角的二度审视
作文训练贵在满足学生表达、倾诉情感的需要,过分追求内容立意上的新奇伟岸、语言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即将迎考的学生其实并无实质性提升,因为不切合实际的“进补”只会使人虚火上升,心浮气躁,反映在写作上就是文章浮华空洞,只见辞藻和玄思,但缺乏抓人眼球的真材实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下面几个方面大胆袒露心声,传递真情。哪怕是语出惊人,略有偏激,只要是发自内心,就应该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写作灵性。
① 关注父母亲情:此类题材似乎早已无新意,但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的这“天下第一情”,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毕竟真情可贵,学生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真情,而是缺少发现和体察。比如一学生在题目为《母亲,我想对你说》的文章中深情地写到:
“母爱是点滴积累才熠熠生辉的,每次上学或放学途中风雨来袭时,母亲总带着我穿梭其中,却总将唯一的雨衣披在我身上,每次有美味可口的食物,母亲总让给我吃,自己却假装已经吃完了,每次……每次,每次,直到我厌烦,母亲却还在辛劳地做着那些本不是她做的事,还是清晨出门前嘱咐我小心,放学后又问我累不累。学业负担的沉重让我懒得不愿回答,她却依然在问,直到我烦躁到极点,或一声呵斥一声冷嘲热讽,或故意重重地踹一下门,母亲便不言语了,转身离去。此时我才感到自己的粗鲁,顿时歉意涌上心头,却又怕丢脸,依然不愿说出那三个字……
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我也为此时常后悔为什么放弃,这种念头在我有次梦到失去母亲后惊醒那一刹那格外强烈,却又仅是一瞬间,(我)过分强烈的自尊心,尤其是内心对表达情感的厌恶,使我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性格中我看不惯那种泪流满面的虚假,对做作的否定很快成为对所有情感的否定。我不允许别人这样,更不允许自己这样。但这次(指前文中一次因琐事与母亲争执甚至争吵后,母亲哭泣着回自己卧室的情节,——笔者注)我真的被震惊、感动了,我明白我是正常的有情感的人,人怎能拒绝正常的情感?而世间并非一切都是虚假,所以我现在就想对妈妈说:‘母亲,我爱你!’。”
众所周知,当今“90后”普遍脾气不小,多意气用事,个别甚至不乏暴戾,和父母关系很难相处,但这种群体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内心深处他们依然有着对善的向往和对恶的摒弃,表面的不羁并不等于他们就无法体察父母的一片深情,虽然这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但“血浓于水”的亲缘终将跨越隔阂,斩破误解的荆棘,深深地把两颗曾经遥远的心紧紧地聚拢在一起。此文的成功就在于不落俗套,真诚坦率地再现自己的心迹。黄宗羲语:“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可以诠释此文笔下生情的奥秘。当时笔者看到这里,也不禁为文中对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细腻的剖析而震撼,为他终能领会母亲爱心而激动不已,因为这熟悉的一幕就曾在笔者身边发生过,同样,阅卷者大多是为人父母者,他们怎么会不为文中渗透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呢?
② 关注师生关系:这类题材同样屡见不鲜,易落入过分追求立意,变成一味歌功颂德的俗套。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写作套路中的刻板程式,巧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写出深藏在心底的真心话。在这样的激励和诱导下中学生独特的个性注定了个性化表达往往能语出惊人,发人深省。比如一学生在名为《老师,我想我更懂你!》的半命题作文中先写到: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因为老师的为人而对其所教的科目、他(她)的为人进行评论,是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谁不想要一个更懂我们的老师呢?”
这样的开头率直明朗,直接把师生关系这个敏感话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吸引了批卷者的注意力,起到了抓人眼球的戏剧性效果。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在第二节开头写到:“在这里,我却更想去懂老师!”言语间所带的无奈、悲凉意味顿时跃然纸上,使我们不禁抑制不住好奇心想一窥她这份感慨究竟保藏着怎么一番经历。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她先后叙述了小学阶段的两位老师对待自己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严老师为人势利刻薄,对待当时功课一般的“我”颇多责难,甚至当众羞辱;而王老师却热情鼓励“我”学好数学,给予了作者学好数学的信心,终于她在年级里一举考进了前五名!虽然王老师教“我”的时间很短,却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接下来作者深情地写到:
“我真的,很敬爱她!她不曾当我为普通学生看,我也将她看成我年幼时的好朋友!”,读到这里,也许有些阅卷者会认为仍未摆脱一般学生作品中赞赏师徳的套路,但接踵而至的真情告白却足以让每位教者汗颜:“如果,每个老师都像严老师一样,那未来会有多少个自卑的人!又假如,老师与学生是知己,那学校怎么会变成人间地狱!每个学生都会用真实过硬的成绩来与老师更近距离地沟通的!”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抑制不住激情,把一腔情愫全部倾注在笔端:
“老师!别让我们怕了你们!也许,换个方式,我们可以与你们无话不说,请让我们更懂你们!这个要求,不算什么!千万别像歌里唱的:‘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都用错了表情!……’”
最后她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请让我更懂你!”结束了文章,也把阅卷者的思绪引向了纵深,面对如此个性化的表白,让我们坚信:只有真正让学生在文章中有话可说,并能够让他们把积压在心底的真心话转化为文字,那么还要担忧什么应试技巧和作文模式、框架呢?人提笔为文重在情感的传递,而技巧只是附着在文章表面的外包装而已,两者固然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但关键还在于情感具有驱动力,是感染人的核心力量,否则纵有再玄妙的情节和华美的语言也难从灵魂深处打动人心!再看那倾泻在笔下的一行行炽热的文字,足以熔化所有横亘在师生间的偏见和分歧!这难道不是作文教学和考试设立的初衷吗?即: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出来,独抒性灵,而不是违心地说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和套话。西方文学理论云:愤怒出诗人!它的现实意义就体现为:真情所至,还愁写不出感动人的好文章吗?
另外,像同学关系,也是很值得关注的。虽然内容上仍围绕着互助和沟通等话题,似乎很难再写出新意,但由于学生不同在构思、立意、表达角度及语言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一考生《带着微笑前行》中写到:
“而你,就是我的知音和挚友!
又一次的考场失意后,我独自跑到后山坡,继而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满与愤懑倾泻。这时,你安静地来到了我身旁,我满脸泪水地抬头,望见了你在对我微笑。你的笑容干净明澈,甚至还有些许耀眼,让我感到恍然梦境。
你一句话都没有对我说,只是笑。你的微笑似乎带有宁静的力量,我不再抽泣,只是沉浸在你的微笑之中,你笑进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仿佛雨后一束清新而温暖的阳光将我心底的阴郁一扫而光,洗涤着,温暖着我的梦想。……
我想,以后或许我依旧会感觉迷茫,但我不会再止步不前了。因为记忆中沉淀了你明净的微笑,我会带着它,坚定地前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用真诚的心灵感受可贵的友情,用充满梦幻般的语言和浪漫诗人徐志摩似的炽热情感进行讴歌和赞美,真实、自然,传递了年轻人的丰富情感和独特体验,与课标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是吻合的,是能引发阅卷者的共鸣和赞许的。
三维强化学生情感过程的表达
很多考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常常苦于文字的平淡甚至乏味,幻想着能背上上千个美词就可以妙笔生花,其实任何过硬功夫均来自于平素的积累与反复训练,但如今面对即将要参加应试的学子再讲这番大道理无异于隔靴抓痒。为此,有些教师醉心于写作技巧、方法的传授,孰不知讲者口若悬河,听者愁眉苦脸,因为按图索骥式的教育方法终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烈回应,关键在于没有抓住激发情感这根主线,机械式操练只会将写作这项充满灵气和智慧的项目引向死胡同!为化解此类窘境,教者首先坚持科学训练观,从学生易操作、易收效的角度去安排训练。
具体地讲: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文章细微处:描写角度、主题凸显、理趣呈现等方面巧下功夫,不追求前卫时髦、不拘泥于旧的框架,不纠缠于语言表面上的精美华丽,而是教会他们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为主线深入发掘生活的原生态和本真,从他们真切的体验中、独特的视角中玩味生活无穷的奥秘、真谛。
① 组合有方出奇彩:做做“加法”:把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活动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动作、语言描写穿插交错,或“乘法(多种表达方式糅合在一起)”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比如在一篇《没想到我如此虚荣》的考场作文中小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映衬自己阴霾的心情,技巧老练,效果不俗。她这样写到:
“曾经的我,厌恶午后的烈日,它让我想起一次次的失败,它的灼热让我心痛:为什么每次参赛回来总是艳阳天?仿佛在羞辱我的无能和庸碌……
又是一个恼人的午后,沮丧的我又一次捧着绘画比赛三等奖的证书,在领奖台前那股复杂的情感化作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倔强地不让他们落下,面对母亲(也是其美术老师——笔者注)的那些得了一等奖的学生,我用嫉妒的眼光和不辞而别回应他们善意的微笑……午后刺眼的阳光夹着寒风带领我的莽撞走向理智的边缘。
……回家后我仍是怒火中烧,进门后把门一甩,快步走进卧室,一头钻进被子,用流淌不止的泪水肆虐枕头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怒,哪怕父母在客厅催促了我好几回,我却迟迟不愿出去,而是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的夕阳,我感觉它也在离我而去,余晖的暗淡更引来我继续为自己的失败而不停的自嘲来满足心中的失落”
可见这种富有创意的叙述手法既来自于作者平时对自己情感表达的反复训练积累,为考场上的即兴发挥,自由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情有景,有人有事,有情有理,以景促情,以情点染,以议升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② “引体(文体)向上”升格调:作文训练基于其灵性,最讲究因人而异,切忌追求模式化,搞均衡化,教师对于有一定作文水准,表达能力处于中上水准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课文中的优秀范例,如《紫藤萝瀑布》《行道树》《敬畏自然》(均选自人教版)《幽径悲剧》《都市精灵》(苏教版)等课文精品,进行分析归纳,学习作者透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表象,感悟到内在哲理的创作笔法,促使他们形成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等人文特质,并努力把这些可贵的闪光点反射到写作中去,形成散文化的习作手法,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语言的严密和厚重上下功夫。
比如一考生在名为《生命之美》的考场作品中这样写到:
“……看似平静的生活,总会荡漾起一层层涟漪,当你的目光被路边一株小草所吸引,慢慢蹲下身仔细观察时,你可能会惊叹,会赞美,会沉思:一株小草孤零零地生长在路边,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的烟熏,依旧傲立着生活着,每一天的结束,都是一次新生,当晨曦再次照亮大地,迎接它的总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他们身披的露珠在烂漫的光芒下发出耀眼的生命光芒!……
就像是那些与世隔绝地方的树木,它们自由地生长,自由的繁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造型奇特的古树,他们不同于街道两旁那一排排被人刻意修剪整齐的行道树,他们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同于那些盆栽中极尽华丽的盆景,他们朴素,不为任何人活着。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不断向上延伸,延伸,让枝叶不断茂盛,当最为高大的时刻,却又悄然死去。让更多的光照在其他的树木之上,以自己的死换来更多的生命的空间。
我们的生命也应如此,不要只为了荣誉和财富,我们应当更多来享受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不为虚华而活,只为了一个真真正正在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该文显然是很好地吸取了张晓风、毕淑敏、林清玄、马德等知名散文大家的笔法,尤其是观察的角度,融入了自己年轻而独特的看法,阐发了如今年青人朝气中不乏严峻思索、豪迈中饱含深沉理性的观点,很好地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显然得力于对优秀范文的消化、化用和再度完善。
③ “反弹琵琶”唱新调:即使是写身边细微琐事,只要具备“一双慧眼”巧妙经营,“不走寻常路”,于情节安排上注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因子,定能让阅卷者青睐有加。在另一篇名为《我有一双慧眼》的考场作文中小作者写到:
“我有一双慧眼,我很喜欢看着身边的植物一年四季,不断地变化。看着他们花开花落,看着它们枯萎又重生,看着它们茂密,看着它们凋零,感受它们的生命,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
……如今已是深秋,我想看金桂飘香的样子,想看小区楼下几棵桂花树生命中最旺盛的一段。
……令我诧异的是,当我寻着花香,走到桂花树丛时发现那颗小桂花树居然是花朵溢满了枝头,而大的那一棵仍是一树绿叶,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即使是外观让人看着感到弱不禁风的小桂花树也能有生命开花的那一刻,而大树只是外强中干。外表永远不能决定一切,重要的是内在,我懂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一进小区,我突然间闻到了一阵桂花香,我惊喜地跑到它(大桂花树)面前,那满树的金黄一团一团簇在一起,像是在向我炫耀,柔和的月光洒在它身上,像是在为它举行盛礼,来赞扬它的先抑后扬。
我此时方才感受到大桂花树似乎是为了让小桂花树的美受到人们的注意,而不是人们一味地赞赏自己的叶子碧绿,桂花的清香背后正流露出它的谦逊和大度,它是多么谦逊!相比之下,我原先的猜度未免太小家子气了,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向大桂花树送上了敬慕的目光。
我有一双慧眼,我很庆幸我的一双慧眼看到了大自然的智慧,接受到了大自然给予我的教导,让我做一个最爱大自然的孩子,一个最快乐的孩子。”
作者用充满灵性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身边景物的观察,字里行间充满了女孩子特有的爱心和多思,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不得不为之起敬,先抑后扬、反向切入的笔法既让读者看到了些许名家笔法的精髓,也是作者善于观察和求新求变的结果,应该说是一篇在情节能够回环曲折见深意的佳作,而她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教者对其创作个性的呵护和有效引导,把原先即兴的写景小品文渐渐上升到具有一定思想意蕴、凝聚作者审美情趣的优秀散文小品。
综上所述,要使考场作文出彩,就必须在指导方略中努力体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把表现的触角指向自我成长心灵发展、指向交流倾诉、指向走进平凡生活、指向坦陈真实心态等热点,敢于肯定、激励学生的富有创意、新意的好文章,让他们在自由创造状态中充分享受挥洒激情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收获书写真心的浓烈快意,最终既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致,又能漂亮地赢得中考!
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富有针对性的作文复习指导工作,紧紧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任教者必须要厘清学生的认知状况,灵活掌握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喜好和情趣,找到开启他们心智大门的钥匙,明确这最后两个月的复习重心,制定出科学而清晰的复习路径图,从而更好地展开强化训练,对学生写作薄弱环节进行相应地弥补,让他们能在训练中掌握考场作文的得分诀窍,避免再次回到一味套作、变相抄袭的老路上去。
这里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备考要领的“一、二、三”:
第一步骤:做好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生活能力,也有简单的思辨意识和技巧,他们虽然尚不具备高中生那样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相对广博的知识储备,但热情、诚恳、求真、率直,敢于用坦率又不乏稚嫩的文字表现生活中多个侧面,勇于坦诚地表露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但初中生偏重感性思维,在情感表达上直接快捷,尚做不到深入挖掘生活表象下的复杂迷离,同时“三点一线”的狭窄生活圈、读图时代疏于品读积累的弊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搜集素材方面举步维艰、往往在自我小圈子里打转,所以,如何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场写作观,在有限的时间里牢牢围绕题旨搜集合适的素材,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决定文章成败的第一环节,是关乎整个科目成败的关键,更是对教师课程观、综合教学设计能力的全面考量。
第二步骤:指导思想上的“去邪归正”
要搜集好合宜的材料,就必须解决当今作文教学中一大顽疾:套作现象。所谓“作文套作”,是指学生在没有一点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套用以前成功者现成的构思、立意、材料、结构等要素,或生硬组装,或乔装打扮,甚至赤裸裸照搬他人语段的作文方式,其危害在于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态,把本该优雅细密的作文训练沦落为简单低级的“剪刀+浆糊”,用作家肖复兴的话讲就是:使孩子一味地去追求漂亮的违心话,遏止了孩子表达诉求的机会,其结果是害了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们在确定训练指导思想时就应摒弃投机和速成的庸俗心态,从人格上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朴实作风,把学生的心灵空间释放出来,使写作成为他们抒发灵性、展示成长心路历程的绝佳舞台,是防止套作泛滥肆虐的必要手段。
第三步骤:实施阶段的“一、二、三”具体操作路径
确立一个“中心”
面对当今公办学校不少学生普遍缺少生活体验,文学底蕴浅薄孱弱的现状,我们应该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多写一些生活中透着真情实意的事例,不应一味要求他们在立意深远、富有思想深度、语言娴熟有美感等方面出彩,毕竟初中生囿于自身年龄和生活阅历,尚无法像高中生那样娴熟地穿梭于中外古今时空、游走在伟人贤士的精神世界之中,所以与其要求他们一味写广博精深的大题材,不如训练他们多从身边小事入手,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尝试品悟蕴含其中独特之韵味,“以小见大”,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反而能写出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多侧面。这是备考中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中心”——写真事,诉真情,不仅是作文的生命,更是为数不少作文恐惧症学生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
传统写作视角的二度审视
作文训练贵在满足学生表达、倾诉情感的需要,过分追求内容立意上的新奇伟岸、语言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即将迎考的学生其实并无实质性提升,因为不切合实际的“进补”只会使人虚火上升,心浮气躁,反映在写作上就是文章浮华空洞,只见辞藻和玄思,但缺乏抓人眼球的真材实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下面几个方面大胆袒露心声,传递真情。哪怕是语出惊人,略有偏激,只要是发自内心,就应该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写作灵性。
① 关注父母亲情:此类题材似乎早已无新意,但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的这“天下第一情”,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毕竟真情可贵,学生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真情,而是缺少发现和体察。比如一学生在题目为《母亲,我想对你说》的文章中深情地写到:
“母爱是点滴积累才熠熠生辉的,每次上学或放学途中风雨来袭时,母亲总带着我穿梭其中,却总将唯一的雨衣披在我身上,每次有美味可口的食物,母亲总让给我吃,自己却假装已经吃完了,每次……每次,每次,直到我厌烦,母亲却还在辛劳地做着那些本不是她做的事,还是清晨出门前嘱咐我小心,放学后又问我累不累。学业负担的沉重让我懒得不愿回答,她却依然在问,直到我烦躁到极点,或一声呵斥一声冷嘲热讽,或故意重重地踹一下门,母亲便不言语了,转身离去。此时我才感到自己的粗鲁,顿时歉意涌上心头,却又怕丢脸,依然不愿说出那三个字……
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我也为此时常后悔为什么放弃,这种念头在我有次梦到失去母亲后惊醒那一刹那格外强烈,却又仅是一瞬间,(我)过分强烈的自尊心,尤其是内心对表达情感的厌恶,使我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性格中我看不惯那种泪流满面的虚假,对做作的否定很快成为对所有情感的否定。我不允许别人这样,更不允许自己这样。但这次(指前文中一次因琐事与母亲争执甚至争吵后,母亲哭泣着回自己卧室的情节,——笔者注)我真的被震惊、感动了,我明白我是正常的有情感的人,人怎能拒绝正常的情感?而世间并非一切都是虚假,所以我现在就想对妈妈说:‘母亲,我爱你!’。”
众所周知,当今“90后”普遍脾气不小,多意气用事,个别甚至不乏暴戾,和父母关系很难相处,但这种群体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内心深处他们依然有着对善的向往和对恶的摒弃,表面的不羁并不等于他们就无法体察父母的一片深情,虽然这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但“血浓于水”的亲缘终将跨越隔阂,斩破误解的荆棘,深深地把两颗曾经遥远的心紧紧地聚拢在一起。此文的成功就在于不落俗套,真诚坦率地再现自己的心迹。黄宗羲语:“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可以诠释此文笔下生情的奥秘。当时笔者看到这里,也不禁为文中对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细腻的剖析而震撼,为他终能领会母亲爱心而激动不已,因为这熟悉的一幕就曾在笔者身边发生过,同样,阅卷者大多是为人父母者,他们怎么会不为文中渗透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呢?
② 关注师生关系:这类题材同样屡见不鲜,易落入过分追求立意,变成一味歌功颂德的俗套。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写作套路中的刻板程式,巧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写出深藏在心底的真心话。在这样的激励和诱导下中学生独特的个性注定了个性化表达往往能语出惊人,发人深省。比如一学生在名为《老师,我想我更懂你!》的半命题作文中先写到: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因为老师的为人而对其所教的科目、他(她)的为人进行评论,是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谁不想要一个更懂我们的老师呢?”
这样的开头率直明朗,直接把师生关系这个敏感话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吸引了批卷者的注意力,起到了抓人眼球的戏剧性效果。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在第二节开头写到:“在这里,我却更想去懂老师!”言语间所带的无奈、悲凉意味顿时跃然纸上,使我们不禁抑制不住好奇心想一窥她这份感慨究竟保藏着怎么一番经历。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她先后叙述了小学阶段的两位老师对待自己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严老师为人势利刻薄,对待当时功课一般的“我”颇多责难,甚至当众羞辱;而王老师却热情鼓励“我”学好数学,给予了作者学好数学的信心,终于她在年级里一举考进了前五名!虽然王老师教“我”的时间很短,却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接下来作者深情地写到:
“我真的,很敬爱她!她不曾当我为普通学生看,我也将她看成我年幼时的好朋友!”,读到这里,也许有些阅卷者会认为仍未摆脱一般学生作品中赞赏师徳的套路,但接踵而至的真情告白却足以让每位教者汗颜:“如果,每个老师都像严老师一样,那未来会有多少个自卑的人!又假如,老师与学生是知己,那学校怎么会变成人间地狱!每个学生都会用真实过硬的成绩来与老师更近距离地沟通的!”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抑制不住激情,把一腔情愫全部倾注在笔端:
“老师!别让我们怕了你们!也许,换个方式,我们可以与你们无话不说,请让我们更懂你们!这个要求,不算什么!千万别像歌里唱的:‘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都用错了表情!……’”
最后她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请让我更懂你!”结束了文章,也把阅卷者的思绪引向了纵深,面对如此个性化的表白,让我们坚信:只有真正让学生在文章中有话可说,并能够让他们把积压在心底的真心话转化为文字,那么还要担忧什么应试技巧和作文模式、框架呢?人提笔为文重在情感的传递,而技巧只是附着在文章表面的外包装而已,两者固然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但关键还在于情感具有驱动力,是感染人的核心力量,否则纵有再玄妙的情节和华美的语言也难从灵魂深处打动人心!再看那倾泻在笔下的一行行炽热的文字,足以熔化所有横亘在师生间的偏见和分歧!这难道不是作文教学和考试设立的初衷吗?即: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出来,独抒性灵,而不是违心地说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和套话。西方文学理论云:愤怒出诗人!它的现实意义就体现为:真情所至,还愁写不出感动人的好文章吗?
另外,像同学关系,也是很值得关注的。虽然内容上仍围绕着互助和沟通等话题,似乎很难再写出新意,但由于学生不同在构思、立意、表达角度及语言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一考生《带着微笑前行》中写到:
“而你,就是我的知音和挚友!
又一次的考场失意后,我独自跑到后山坡,继而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满与愤懑倾泻。这时,你安静地来到了我身旁,我满脸泪水地抬头,望见了你在对我微笑。你的笑容干净明澈,甚至还有些许耀眼,让我感到恍然梦境。
你一句话都没有对我说,只是笑。你的微笑似乎带有宁静的力量,我不再抽泣,只是沉浸在你的微笑之中,你笑进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仿佛雨后一束清新而温暖的阳光将我心底的阴郁一扫而光,洗涤着,温暖着我的梦想。……
我想,以后或许我依旧会感觉迷茫,但我不会再止步不前了。因为记忆中沉淀了你明净的微笑,我会带着它,坚定地前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用真诚的心灵感受可贵的友情,用充满梦幻般的语言和浪漫诗人徐志摩似的炽热情感进行讴歌和赞美,真实、自然,传递了年轻人的丰富情感和独特体验,与课标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是吻合的,是能引发阅卷者的共鸣和赞许的。
三维强化学生情感过程的表达
很多考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常常苦于文字的平淡甚至乏味,幻想着能背上上千个美词就可以妙笔生花,其实任何过硬功夫均来自于平素的积累与反复训练,但如今面对即将要参加应试的学子再讲这番大道理无异于隔靴抓痒。为此,有些教师醉心于写作技巧、方法的传授,孰不知讲者口若悬河,听者愁眉苦脸,因为按图索骥式的教育方法终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烈回应,关键在于没有抓住激发情感这根主线,机械式操练只会将写作这项充满灵气和智慧的项目引向死胡同!为化解此类窘境,教者首先坚持科学训练观,从学生易操作、易收效的角度去安排训练。
具体地讲: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文章细微处:描写角度、主题凸显、理趣呈现等方面巧下功夫,不追求前卫时髦、不拘泥于旧的框架,不纠缠于语言表面上的精美华丽,而是教会他们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为主线深入发掘生活的原生态和本真,从他们真切的体验中、独特的视角中玩味生活无穷的奥秘、真谛。
① 组合有方出奇彩:做做“加法”:把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活动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动作、语言描写穿插交错,或“乘法(多种表达方式糅合在一起)”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比如在一篇《没想到我如此虚荣》的考场作文中小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映衬自己阴霾的心情,技巧老练,效果不俗。她这样写到:
“曾经的我,厌恶午后的烈日,它让我想起一次次的失败,它的灼热让我心痛:为什么每次参赛回来总是艳阳天?仿佛在羞辱我的无能和庸碌……
又是一个恼人的午后,沮丧的我又一次捧着绘画比赛三等奖的证书,在领奖台前那股复杂的情感化作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倔强地不让他们落下,面对母亲(也是其美术老师——笔者注)的那些得了一等奖的学生,我用嫉妒的眼光和不辞而别回应他们善意的微笑……午后刺眼的阳光夹着寒风带领我的莽撞走向理智的边缘。
……回家后我仍是怒火中烧,进门后把门一甩,快步走进卧室,一头钻进被子,用流淌不止的泪水肆虐枕头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怒,哪怕父母在客厅催促了我好几回,我却迟迟不愿出去,而是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的夕阳,我感觉它也在离我而去,余晖的暗淡更引来我继续为自己的失败而不停的自嘲来满足心中的失落”
可见这种富有创意的叙述手法既来自于作者平时对自己情感表达的反复训练积累,为考场上的即兴发挥,自由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情有景,有人有事,有情有理,以景促情,以情点染,以议升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② “引体(文体)向上”升格调:作文训练基于其灵性,最讲究因人而异,切忌追求模式化,搞均衡化,教师对于有一定作文水准,表达能力处于中上水准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课文中的优秀范例,如《紫藤萝瀑布》《行道树》《敬畏自然》(均选自人教版)《幽径悲剧》《都市精灵》(苏教版)等课文精品,进行分析归纳,学习作者透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表象,感悟到内在哲理的创作笔法,促使他们形成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等人文特质,并努力把这些可贵的闪光点反射到写作中去,形成散文化的习作手法,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语言的严密和厚重上下功夫。
比如一考生在名为《生命之美》的考场作品中这样写到:
“……看似平静的生活,总会荡漾起一层层涟漪,当你的目光被路边一株小草所吸引,慢慢蹲下身仔细观察时,你可能会惊叹,会赞美,会沉思:一株小草孤零零地生长在路边,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的烟熏,依旧傲立着生活着,每一天的结束,都是一次新生,当晨曦再次照亮大地,迎接它的总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他们身披的露珠在烂漫的光芒下发出耀眼的生命光芒!……
就像是那些与世隔绝地方的树木,它们自由地生长,自由的繁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造型奇特的古树,他们不同于街道两旁那一排排被人刻意修剪整齐的行道树,他们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同于那些盆栽中极尽华丽的盆景,他们朴素,不为任何人活着。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不断向上延伸,延伸,让枝叶不断茂盛,当最为高大的时刻,却又悄然死去。让更多的光照在其他的树木之上,以自己的死换来更多的生命的空间。
我们的生命也应如此,不要只为了荣誉和财富,我们应当更多来享受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不为虚华而活,只为了一个真真正正在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该文显然是很好地吸取了张晓风、毕淑敏、林清玄、马德等知名散文大家的笔法,尤其是观察的角度,融入了自己年轻而独特的看法,阐发了如今年青人朝气中不乏严峻思索、豪迈中饱含深沉理性的观点,很好地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显然得力于对优秀范文的消化、化用和再度完善。
③ “反弹琵琶”唱新调:即使是写身边细微琐事,只要具备“一双慧眼”巧妙经营,“不走寻常路”,于情节安排上注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因子,定能让阅卷者青睐有加。在另一篇名为《我有一双慧眼》的考场作文中小作者写到:
“我有一双慧眼,我很喜欢看着身边的植物一年四季,不断地变化。看着他们花开花落,看着它们枯萎又重生,看着它们茂密,看着它们凋零,感受它们的生命,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
……如今已是深秋,我想看金桂飘香的样子,想看小区楼下几棵桂花树生命中最旺盛的一段。
……令我诧异的是,当我寻着花香,走到桂花树丛时发现那颗小桂花树居然是花朵溢满了枝头,而大的那一棵仍是一树绿叶,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即使是外观让人看着感到弱不禁风的小桂花树也能有生命开花的那一刻,而大树只是外强中干。外表永远不能决定一切,重要的是内在,我懂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一进小区,我突然间闻到了一阵桂花香,我惊喜地跑到它(大桂花树)面前,那满树的金黄一团一团簇在一起,像是在向我炫耀,柔和的月光洒在它身上,像是在为它举行盛礼,来赞扬它的先抑后扬。
我此时方才感受到大桂花树似乎是为了让小桂花树的美受到人们的注意,而不是人们一味地赞赏自己的叶子碧绿,桂花的清香背后正流露出它的谦逊和大度,它是多么谦逊!相比之下,我原先的猜度未免太小家子气了,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向大桂花树送上了敬慕的目光。
我有一双慧眼,我很庆幸我的一双慧眼看到了大自然的智慧,接受到了大自然给予我的教导,让我做一个最爱大自然的孩子,一个最快乐的孩子。”
作者用充满灵性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身边景物的观察,字里行间充满了女孩子特有的爱心和多思,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不得不为之起敬,先抑后扬、反向切入的笔法既让读者看到了些许名家笔法的精髓,也是作者善于观察和求新求变的结果,应该说是一篇在情节能够回环曲折见深意的佳作,而她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教者对其创作个性的呵护和有效引导,把原先即兴的写景小品文渐渐上升到具有一定思想意蕴、凝聚作者审美情趣的优秀散文小品。
综上所述,要使考场作文出彩,就必须在指导方略中努力体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把表现的触角指向自我成长心灵发展、指向交流倾诉、指向走进平凡生活、指向坦陈真实心态等热点,敢于肯定、激励学生的富有创意、新意的好文章,让他们在自由创造状态中充分享受挥洒激情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收获书写真心的浓烈快意,最终既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致,又能漂亮地赢得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