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几年前,我执教了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找到几个不同的和来发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每次教学都很顺利,学生能用圈划、连线、列举等多种办法找到规律。每次都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教学任务,内容饱满、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表达清晰。然而在顺利的同时我也疑惑,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如此简单,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但每次都是一闪而过,教学依旧“画葫芦”。直到2014年6月,我参加了如皋的“南通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万老师的《找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才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案例描述
  (一)课前游戏,激趣质疑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个“手指找朋友”的游戏。伸出右手,能说出手指的名称吗?(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我们再来为手指找相邻的好朋友好吗?
  分析:课前玩手指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思维上的铺垫。手指游戏普通、方便、有趣,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有序地找到四种,分别是小指和无名指、无名指和中指、中指和食指、食指和大拇指。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展示生活小现象
  (1)小强的妈妈想在4月上旬(1~10日)连续休假2天,可以是哪两天?
  (2)小明和妈妈一起看电影,放映厅第8排有10个座位,妈妈可以买哪两张?
  (3)10位小朋友在舞台小合唱,灯光师每次可以给2位小演员打灯光,可能是哪两位?
  导学单一:
  (1)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现象研究一下,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2)思考:这三个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隐藏着什么相同的秘密?
  2.分工合作,展示交流
  预设一:(1)文字列举: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十号。补充:还有二号和三号、四号和五号、六号和七号、八号和九号(一共9种拿法)。
  预设二:数字列举:1~2、2~3、3~4、4~5、5~6、6~7、7~8、8~9、9~10。
  教师评价:想到用数字来表示,看起来方便多了,比文字列举更进一步。
  预设三:画图连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师追问:你觉得在连线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依次、有序)
  通过交流展示,孩子们找到了圈划、列举、连线等多种方法,并发现这3个生活现象都是从总数里每次拿相邻的两个数,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分析:教材上呈现的例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会根据要求找规律,但不知为何找?找了有何用?运用这3个常见的生活小现象,让学生觉得新知与这些小现象有关,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还是很多的。预设的几种情况都在学生中产生了,这些原生态的方法是课堂的真实体现,令人欣慰。
  (三)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1.合作交流,展示新法
  师:像这样的数学现象,我们还可以研究些什么呢?
  导学单二:
  (1)教师示范:每次拿相邻的3个数,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拿法?同时解释:像这样,每次框住相邻的3个数,称为一种拿法,我们把它叫作平移法。
  (2)把1号、2号、3号框住,框住的这次不算,猜一猜:还可以往后平移几次?
  (3)为什么平移7次,却得到8种不同的拿法?
  小组活动,展示交流。
  2.回忆反思,沟通方法
  师:刚才研究拿相邻的2个数所用的方法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平移?
  3.观察比较,提出猜想
  师:对比两次研究结果,你有什么想法?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联系呢?仅凭两个例子下结论为时尚早,怎么办呢?
  分析:简单明了的示范点拨、语言说明,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本次小组活动,在导学单的引领下,更体现其数学价值、本质内涵,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建模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再移再比,深入探究
  师:如果拿相邻的4个数,需要平移几次?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拿法?拿相邻的5个数呢?
  学生再次独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完成表格)
  师追问:为什么“总数-框住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 1=不同拿法的种数?
  2.迁移规律,概括算法
  师:刚才研究的总数都是10,如果把总数变一变,还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1)如果总数是15,拿相邻的3个数,5个数呢?
  (2)如果总数是500,拿相邻的10个数呢?
  (3)如果总数是m,每次拿相邻的n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呢?
  分析:在独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生发现总数、每次拿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和不同的拿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更为简单。通过老师的一再追问,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感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规律,在自我反思中理解规律。
  (五)走进生活,活用规律
  1.基本练习
  (1)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
  每次给相邻的2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3个方格呢?5个呢?
  (2)有15张天文台参观券。要拿6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3)王叔叔在一家外企上班,他每个月有4天的连续休假。5月份,王叔叔准备用这4天休假出去旅游,你认为王叔叔在安排日程时有几种情况?
  2.变式练习
  (1)礼堂里一排有8个座位。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礼堂里一排有8个座位。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有一张8人座的圆形餐桌,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建议画图试一试)
  3.拓展练习
  用形如“□□□”的长方形横放,去框日历卡的日期数。每次同时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
  分析:练习设计分三层:第一层次是计算方法的运用,由条件齐全的到总数未知的;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通过不同情况的观察分析,找到条件之间的异同点,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层次是拓展练习,需要考虑多行的求和,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作延伸。
  案例反思
  仔细研读教材,《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规律是什么,是怎样探索出来的,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知道规律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在“找”上做文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亲近感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前的“玩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知相邻的真正含义。接下来的三个小例子,更让学生亲近生活中的覆盖现象。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是热情的,展示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举实例,有的用数字替代,有的用圈画找答案,这些原生态的方式是课堂的真实再现,学生为自己找到了结果而高兴,为解决了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开心。然而,这些情境的设计,是老师观察生活、研究学生、深读教材的结晶。
  (二)引领数学问题,让学生的研究更有方向感
  学生的探索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问题有主动的应对策略,快速而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需适时进行问题引领、需适时进行言语点拨,需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老师用“在这样的数学问题中,我们还可以研究些什么呢”直接引领学生转向“平移法和平移的次数”两个概念,并用“导学单”不断把探索引向深入,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有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安排,容易激活学生的潜能,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独特的体验,思维不断得到升华。
  (三)类比覆盖现象,让学生的探索更有成就感
  研究现象,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计了3个追问:(1)“拿相邻的2个数是否也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2)对比两次研究结果,你有什么想法?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联系呢?(3)如果拿相邻的4个数,需要平移几次?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拿法?拿相邻的5个数呢?教师一系列的追问与点拨,再移再比,类推规律,总结算法,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别具匠心。教师的精彩之处,就是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四)“内化”覆盖规律,让学生的运用更有生活感
  有位教育家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成功者,在学生的世界里,这种希望更加迫切和强烈。学以致用,是学生最开心的事。本课的练习非常有层次感,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基本练习只为巩固学习的规律;变式练习通过不同情况的观察分析,找到条件之间的异同点,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拓展练习,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细品练习,从基础到提高、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而整个的练习设计紧紧围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生活感。
其他文献
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讲”教学正在我市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变得更有生命力。课堂上时刻闪动着灵动的火花,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教师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讲”这份放手所特有的美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的阅读课
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也丰厚了广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笔者
李和言,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特种车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传动技术、传动摩擦与设计,主要从事车辆变速系统集成设计、静液驱动系统和离合器摩擦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当前研究集中在离合器摩擦热失稳方面。]99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军用车辆学士学位,2004年获车辆工程博士学位。2009.11-2010.12,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14.6-2015.1,美国丹佛大学材料
儿童往往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而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有完美的情结,课堂上把学生教得频频点头,无一答错就心满意足。面对答错做错的题时教师就焦躁地大声疾呼:“瞧,这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重点,还是没听懂。”恨不得将那些错题嚼碎咬烂喂进孩子嘴里。显然,这需要教师建立一种新的错误观。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端正心态,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个宝贝。课堂教学中将“错误”进行
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不能有效合作、高效沟通交流是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客观地讲,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主导课堂交流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将课堂提问清晰化、条理化、层次化、艺术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问答式的交流过程给予学生知识的传输和思路的启迪,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价值所
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性的一门学问。高斯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人回味无穷,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但是它一定清简而不浅薄,精致而不拘束,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让学生穿行其中,自由生长。  一、让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学数学,其实是学习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因此,数学课堂
曾经的语文课堂上,教材即一切,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编排好的适用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但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课本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现在的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需要拓展出大量的相关阅读,以此“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首选途径。然而,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有强放射性、高毒性及较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虽然经过特殊处理和处置,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放射性核素会通过不同介质经土壤、大气等进入生物圈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史克亮的工作就是立足国家核安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
一、统计分析  1.报刊刊物转载排名  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60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4种。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版)》等报刊的转载量排在前9位(详见下表),占转载论文总量的86.6%。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被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统计,56.2%来自小学,17.5%来自高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