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校长进行科学地评价一直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校长评价需要有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以促进校长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推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学校的校长。”对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校长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与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密切相关。科学开展校长评价,将有利于校长的成长和完善,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的内涵
校长评价内容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校长评价工作的核心,并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由指标、权重、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构成。校长评价(目标)要层层分解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同时赋予各级指标相应的权重,为末级指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从校长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能力素质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两个部分。
(一)能力素质评价
素质是一个人的潜在因素。“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在一所学校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校长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还具备高于一般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方面,要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能合理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能全面指挥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能积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变交往能力方面,要善于与广大教职工进行沟通,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与学生、家长、社区的联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方面,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语音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生动简练,要有号召力;能起草一些重要的报告、总结和计划等。创新能力方面: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决策预测能力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动态,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妥善地处理,立足学校本身,抓住机遇,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二)工作绩效评价
一是职责评价。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等文件的规定,校长的职责主要包括(1)全国贯彻、履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2)全面主持学校工作;(3)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计划地组织和领导教职工进行政治、文化和业务学习;(4)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审批全校的经费分配和开支,督促总务部门管理好校舍、仪器和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5)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6)管理好教师、学生、职工的生活,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
二是工作标准。校长的工作涉及面很广,在评价校长工作时,既要能全面看待,又要抓住主要方面。工作标准主要体现为(1)能够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组织目标和工作计划,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关心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进步、业务提高和生活安排,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参与教学,指导教学。(4)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体育、劳动、美育、卫生等活动。(5)能够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检查部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
三是工作绩效。校长的成绩不能完全用学校工作的好坏来衡量。学校办得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果把学校工作的功过全部都记在校长的头上,显然是不合理的。评价校长的工作绩效,主要的指标一是工作成绩方面。(1)能够抓住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使学校正常运转。(2)能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的分配及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3)能够协调各类人员的关系,形成合力团队。(4)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有力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二是工作效率方面。工作效率既要看解决问题的速度,也要看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体现为“又快又好”。三是在群众中树立的威信。学校广大教职工对校长的思想素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表示信任,对校长表示支持和尊敬,愿意听从校长的领导和指挥,配合校长开展工作。
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制度现状
在我国,校长评价工作相对于教师评价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在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综合办学水平评价等方面都探索出不少成功的范式,但对校长的评价,至今还停留在不够规范的一般化民主评议形式上。严格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评价制度,种种原因导致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评价标准。现行的做法仍以考核代替评价的主要手段,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在学年末进行,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原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和1992年《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中对校长任免、考核、奖惩、待遇等规定。考核内容总体上属粗线条,主要侧重考核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情况和学校办学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考核程序是校长述职后,进行民主评议(测评),主管部门评议,最后反馈考核意见。考核规定比较简单,所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化的需要。以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忽视了评价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这种重“督”轻“导”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素质的提高。
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推进校长评价制度的建设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上海、武汉等地已经试行了校长职级制。作为一种基于评价制度基础上的晋升制度,职级制主张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这种探索对于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乃至整个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都是非常有益的。教育部已着手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管理和工作条例,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长考核制度,对于考核的内容和程序都制定了重要的规划。校长评价制度作为校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校长评价制度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校长评价制度,在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与方法、参与评价的人员等方面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
实行中小学校长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对校长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遵照评价的标准来进行评定,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时,其评价标准不能笼统、抽象,而应该具体,尽量量化。
(二)全面性原则
在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一名合格校长的个人素质及工作情况的各个方面。强调全面性同时,要对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要施以相应的权重系数,突出主次之分。
(三)民主性原则
在校长评价过程中,要紧密地和群众相联系,既要注重上级的评价,更要注意群众对校长的评价。学校处于社会之中,与周围的联系日益密切,校长工作是需要群众的支持,必须注重与教师及社区的联系。
(四)科学性原则
对校长进行评价,要求整个评估内容、程序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都要简便易行,能为校长所掌握和操作。
运用科学方法考核评价校长
(一)由学校评价转为校长评价
评价要着眼于校长在学校的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强弱兴衰,与校长的素质、能力、以及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敬业程度、奉献精神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无论是选拔校长,还是评价校长都应首先着眼于校长自身。学校的现实业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校长的工作成效,但并不代表校长的全部。一个好的校长,他给学校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现实中,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甚至以虚假成绩掩盖潜在问题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也正是以学校评价代替校长评价的弊端。所以,要改变现在仅以学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校长的做法,建立校长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校长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为校长的定等定级、晋职晋级提供科学依据。
(二)由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
评价要着眼于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由于学校基础、条件、师资、生源、环境等不同,很难通过学校与学校的比较来反映一所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学校,由于办学特色不同,也很难类比。因此,评价校长对办好一所学校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主要应看这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对学校未来的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为学校长远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创造了哪些条件。使校长不仅为自己任期内的工作负责,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负责,将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核评价的。
(三)由单一的目标任务考核转为综合办学水平考核
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是对校长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的必要措施,也是考核评价校长工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影响教育因素的多样性,校长目标责任的确定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用单一的目标任务指标考核校长工作并不科学,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对一些不能量化只能作定性分析的目标任务,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和结论。从综合办学水平出发,能够对学校的历史、现状、以及师资、生源等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校长的工作进行考核,相对于目标考核似乎更科学更准确一些。同时也可以防止校长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不顾条件的盲目蛮干。
(四)由教育行政评价转为教育督导评价
用教育督导评价代替教育行政或组织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用人者凭主观印象用人的弊端,增强评价的客现性和用人的公正性。按传统的做法,考核评价者与决策用人者是统一的,主观印象和人为因素就很难避免。若将考核评价和用人决策分开来,决策用人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考核评价,主要对督导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评估认定,并考察评价本身是否科学公正,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可靠。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而且更有利于增强督导部门或机构的责任性,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增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突破固化模式形成多元化评价
长期以来,对校长综合评价总体上显得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都不够。教育管理中不能总是以常规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不仅是僵化的、单一的,而且易流于形式。要坚持科学性,在评价方法要全面、准确、客观。要强调灵活性,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实践性,评价要讲实效、不搞形式。具体就是在常规范方法这外,多采取方法,相互印证。一是采取自我评价法。作为校长,应该定期在积极的气氛中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二是采用校外专家评价,或者称为同行评价,邀请校外专家主持校长评价工作。校外专家分别与校长、教职工代表座谈,把握校长工作情况、教职工反映的各种意见、提高工作效率的计划等等,从第三者视角公正来评价。三是校长互评法。由多位校长组成一个互评小组,每位校长依次作为评价对象,接受其他校长的评价。另外,从评价组织人员来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外,还应吸收教研、科研等相关人员参加,充分发挥校长专业组织对校长评价的作用,提高评价质量及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学校的校长。”对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校长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与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密切相关。科学开展校长评价,将有利于校长的成长和完善,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的内涵
校长评价内容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校长评价工作的核心,并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由指标、权重、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构成。校长评价(目标)要层层分解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同时赋予各级指标相应的权重,为末级指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从校长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能力素质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两个部分。
(一)能力素质评价
素质是一个人的潜在因素。“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在一所学校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校长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还具备高于一般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方面,要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能合理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能全面指挥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能积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变交往能力方面,要善于与广大教职工进行沟通,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与学生、家长、社区的联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方面,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语音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生动简练,要有号召力;能起草一些重要的报告、总结和计划等。创新能力方面: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决策预测能力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动态,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妥善地处理,立足学校本身,抓住机遇,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二)工作绩效评价
一是职责评价。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等文件的规定,校长的职责主要包括(1)全国贯彻、履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2)全面主持学校工作;(3)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计划地组织和领导教职工进行政治、文化和业务学习;(4)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审批全校的经费分配和开支,督促总务部门管理好校舍、仪器和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5)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6)管理好教师、学生、职工的生活,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
二是工作标准。校长的工作涉及面很广,在评价校长工作时,既要能全面看待,又要抓住主要方面。工作标准主要体现为(1)能够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组织目标和工作计划,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关心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进步、业务提高和生活安排,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参与教学,指导教学。(4)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体育、劳动、美育、卫生等活动。(5)能够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检查部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
三是工作绩效。校长的成绩不能完全用学校工作的好坏来衡量。学校办得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果把学校工作的功过全部都记在校长的头上,显然是不合理的。评价校长的工作绩效,主要的指标一是工作成绩方面。(1)能够抓住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使学校正常运转。(2)能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的分配及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3)能够协调各类人员的关系,形成合力团队。(4)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有力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二是工作效率方面。工作效率既要看解决问题的速度,也要看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体现为“又快又好”。三是在群众中树立的威信。学校广大教职工对校长的思想素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表示信任,对校长表示支持和尊敬,愿意听从校长的领导和指挥,配合校长开展工作。
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制度现状
在我国,校长评价工作相对于教师评价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在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综合办学水平评价等方面都探索出不少成功的范式,但对校长的评价,至今还停留在不够规范的一般化民主评议形式上。严格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评价制度,种种原因导致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评价标准。现行的做法仍以考核代替评价的主要手段,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在学年末进行,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原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和1992年《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中对校长任免、考核、奖惩、待遇等规定。考核内容总体上属粗线条,主要侧重考核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情况和学校办学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考核程序是校长述职后,进行民主评议(测评),主管部门评议,最后反馈考核意见。考核规定比较简单,所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化的需要。以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忽视了评价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这种重“督”轻“导”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素质的提高。
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推进校长评价制度的建设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上海、武汉等地已经试行了校长职级制。作为一种基于评价制度基础上的晋升制度,职级制主张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这种探索对于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乃至整个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都是非常有益的。教育部已着手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管理和工作条例,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长考核制度,对于考核的内容和程序都制定了重要的规划。校长评价制度作为校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校长评价制度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校长评价制度,在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与方法、参与评价的人员等方面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
实行中小学校长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对校长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遵照评价的标准来进行评定,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时,其评价标准不能笼统、抽象,而应该具体,尽量量化。
(二)全面性原则
在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一名合格校长的个人素质及工作情况的各个方面。强调全面性同时,要对评价体系的各个方面要施以相应的权重系数,突出主次之分。
(三)民主性原则
在校长评价过程中,要紧密地和群众相联系,既要注重上级的评价,更要注意群众对校长的评价。学校处于社会之中,与周围的联系日益密切,校长工作是需要群众的支持,必须注重与教师及社区的联系。
(四)科学性原则
对校长进行评价,要求整个评估内容、程序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都要简便易行,能为校长所掌握和操作。
运用科学方法考核评价校长
(一)由学校评价转为校长评价
评价要着眼于校长在学校的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强弱兴衰,与校长的素质、能力、以及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敬业程度、奉献精神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无论是选拔校长,还是评价校长都应首先着眼于校长自身。学校的现实业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校长的工作成效,但并不代表校长的全部。一个好的校长,他给学校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现实中,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甚至以虚假成绩掩盖潜在问题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也正是以学校评价代替校长评价的弊端。所以,要改变现在仅以学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校长的做法,建立校长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校长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为校长的定等定级、晋职晋级提供科学依据。
(二)由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
评价要着眼于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由于学校基础、条件、师资、生源、环境等不同,很难通过学校与学校的比较来反映一所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学校,由于办学特色不同,也很难类比。因此,评价校长对办好一所学校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主要应看这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对学校未来的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为学校长远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创造了哪些条件。使校长不仅为自己任期内的工作负责,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负责,将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核评价的。
(三)由单一的目标任务考核转为综合办学水平考核
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是对校长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的必要措施,也是考核评价校长工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影响教育因素的多样性,校长目标责任的确定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用单一的目标任务指标考核校长工作并不科学,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对一些不能量化只能作定性分析的目标任务,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和结论。从综合办学水平出发,能够对学校的历史、现状、以及师资、生源等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校长的工作进行考核,相对于目标考核似乎更科学更准确一些。同时也可以防止校长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不顾条件的盲目蛮干。
(四)由教育行政评价转为教育督导评价
用教育督导评价代替教育行政或组织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用人者凭主观印象用人的弊端,增强评价的客现性和用人的公正性。按传统的做法,考核评价者与决策用人者是统一的,主观印象和人为因素就很难避免。若将考核评价和用人决策分开来,决策用人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考核评价,主要对督导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评估认定,并考察评价本身是否科学公正,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可靠。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而且更有利于增强督导部门或机构的责任性,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增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突破固化模式形成多元化评价
长期以来,对校长综合评价总体上显得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都不够。教育管理中不能总是以常规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不仅是僵化的、单一的,而且易流于形式。要坚持科学性,在评价方法要全面、准确、客观。要强调灵活性,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实践性,评价要讲实效、不搞形式。具体就是在常规范方法这外,多采取方法,相互印证。一是采取自我评价法。作为校长,应该定期在积极的气氛中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二是采用校外专家评价,或者称为同行评价,邀请校外专家主持校长评价工作。校外专家分别与校长、教职工代表座谈,把握校长工作情况、教职工反映的各种意见、提高工作效率的计划等等,从第三者视角公正来评价。三是校长互评法。由多位校长组成一个互评小组,每位校长依次作为评价对象,接受其他校长的评价。另外,从评价组织人员来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外,还应吸收教研、科研等相关人员参加,充分发挥校长专业组织对校长评价的作用,提高评价质量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