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或是评分,或是评级,或是评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学生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探讨了一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文批改方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使作文批改由传统的老师批改变为学生自主操作的形式。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生生互动,自主批改作文的好处,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在学生对这一新的作文批改方式产生兴趣之后,再把学生分成七——九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有正副组长各一人,组内两两结成对子。在分组时,为了便于组织和调控,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这样就能名组成合理的小组人员配置,在批改作文时也就有了较好的能力保证。而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要及时调换小组,以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其次,每次批改作文时,我们先引导学生严格掌握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在此前提下再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如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可以分成两步实施,首先,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当学生对评改作文标准较为熟悉之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第三,正式批改时,先由结成对子的同学互批: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作文的整体写作情况,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当作文互评结束后,要求学生互谈体会,这也是作文批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评改者与习作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派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最后,由学生互推佳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时要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前,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然后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后,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这一新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使作文批改由传统状态进入 “互动“状态,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不仅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也实现了新课标理念。在传统批改中,教师动的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互动”批改时,学生的“互动”以至“自动”,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其次,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再次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方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与语文教学其他环节一样,作文批改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我们的这一尝试,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批改作文时,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内化、迁移及运用。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数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及自己的习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一篇作文经过他人以及自己反复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
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以前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那么作品边会在“互动”批改中成为众矢之敌。如今人人反复推敲,力争被评佳作,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从初改到复改及至推、改出新“产品”,这是一盘通力合作的“棋”,这一切是要学生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做保障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信心。毋庸讳言,“互动”开始是不太如人意,但经过指导、训练,学生一次比一次提高了水平。这就能激发学生批改的成功欲望,增强成功的信心。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生生互动,自主批改作文的好处,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在学生对这一新的作文批改方式产生兴趣之后,再把学生分成七——九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有正副组长各一人,组内两两结成对子。在分组时,为了便于组织和调控,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这样就能名组成合理的小组人员配置,在批改作文时也就有了较好的能力保证。而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要及时调换小组,以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其次,每次批改作文时,我们先引导学生严格掌握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在此前提下再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如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可以分成两步实施,首先,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当学生对评改作文标准较为熟悉之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第三,正式批改时,先由结成对子的同学互批: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作文的整体写作情况,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当作文互评结束后,要求学生互谈体会,这也是作文批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评改者与习作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派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最后,由学生互推佳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时要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前,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然后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后,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这一新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使作文批改由传统状态进入 “互动“状态,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不仅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也实现了新课标理念。在传统批改中,教师动的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互动”批改时,学生的“互动”以至“自动”,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其次,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再次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方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与语文教学其他环节一样,作文批改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我们的这一尝试,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批改作文时,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内化、迁移及运用。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数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及自己的习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一篇作文经过他人以及自己反复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
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以前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那么作品边会在“互动”批改中成为众矢之敌。如今人人反复推敲,力争被评佳作,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从初改到复改及至推、改出新“产品”,这是一盘通力合作的“棋”,这一切是要学生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做保障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信心。毋庸讳言,“互动”开始是不太如人意,但经过指导、训练,学生一次比一次提高了水平。这就能激发学生批改的成功欲望,增强成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