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以精练的语言阐述了“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地向新知做新的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往往都伴随着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产生。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老师们也越来越注重“质疑”这一个教学方法在教学在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但是,有时对质疑教学方法理解得不深,把握的不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质疑流于形式,毫无效果的的情况。“学贵有疑”没错,教师还更要注重“疑贵有法”。
我曾两次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两次执教,都运用了质疑教学的方法,但效果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执教,在预习时布置学生质疑。上课的时候,读了课题之后,就让学生质疑:“你们昨天预习了课文,谁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可是,学生中举手者却寥寥无几。当时心中有点生气,肯定是学生们偷懒,没有认真预习。于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重新质疑。可是,读完后,举手者仍屈指可数。见此情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得无奈地说:“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答。”结果,只得把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提了一下。整个质疑的过程完全流于形式,毫无效果。
课后经过反思,并翻阅了一些“质疑教学”方面的文章,便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觉得,质疑的关键,是要培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敢问到会问、善问,训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而我的做法过于简单,忽略了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自学、思考的步骤,这样学生是很难提出问题的,即使提出了问题,也是没有质量的,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便吸取了教训,不再是放任式地让学生去质疑,而是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去质疑。
一、引导学生从字词方面质疑。
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又是课文中的重点。学生如果能抓住这些字词来质疑并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上《草船借箭》前,我指导学生预习时划出不懂的字词,除了从字义词义方面提问外,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上课时,就有学生围绕“妒忌”一词提出了好几个疑问。“妒忌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吗?”“借好箭后,周瑜会更加妒忌诸葛亮吗?”
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质疑,是训练学生质疑的重要方法。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课题,联系课文提问。学生借助课题这一跳板,提出了许多颇有质量的问题。“文中写了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的?”“为什么课题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诸葛亮借箭?”当然,同样也有学生提出了经典的“诸葛亮明明是骗了曹操的箭,课题为什么是借箭,而不是骗箭?”
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质疑。
一篇课文的重点句、重点段往往直接反映了课文的中心和大意。若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质疑,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大有禆益的。在教《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问,并启发学生重点围绕人物提问。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后,提出了诸多直指课文中心的问题。“周瑜让鲁肃去见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鲁肃为什么会帮诸葛亮?”“曹操为什么只放箭,不轻易出兵?”“诸葛亮为什么两次掉转船头?”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人物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同样一篇课文,同样是质疑,由于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由此可见,质疑这一教学方法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让学生提问,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方法,在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只会让质疑教学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质疑的方法,认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同时也让我们牢牢记住:“学贵有疑,疑贵有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但是,有时对质疑教学方法理解得不深,把握的不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质疑流于形式,毫无效果的的情况。“学贵有疑”没错,教师还更要注重“疑贵有法”。
我曾两次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两次执教,都运用了质疑教学的方法,但效果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执教,在预习时布置学生质疑。上课的时候,读了课题之后,就让学生质疑:“你们昨天预习了课文,谁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可是,学生中举手者却寥寥无几。当时心中有点生气,肯定是学生们偷懒,没有认真预习。于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重新质疑。可是,读完后,举手者仍屈指可数。见此情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得无奈地说:“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答。”结果,只得把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提了一下。整个质疑的过程完全流于形式,毫无效果。
课后经过反思,并翻阅了一些“质疑教学”方面的文章,便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觉得,质疑的关键,是要培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敢问到会问、善问,训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而我的做法过于简单,忽略了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自学、思考的步骤,这样学生是很难提出问题的,即使提出了问题,也是没有质量的,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便吸取了教训,不再是放任式地让学生去质疑,而是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去质疑。
一、引导学生从字词方面质疑。
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又是课文中的重点。学生如果能抓住这些字词来质疑并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上《草船借箭》前,我指导学生预习时划出不懂的字词,除了从字义词义方面提问外,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上课时,就有学生围绕“妒忌”一词提出了好几个疑问。“妒忌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吗?”“借好箭后,周瑜会更加妒忌诸葛亮吗?”
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质疑,是训练学生质疑的重要方法。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抓住课题,联系课文提问。学生借助课题这一跳板,提出了许多颇有质量的问题。“文中写了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的?”“为什么课题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诸葛亮借箭?”当然,同样也有学生提出了经典的“诸葛亮明明是骗了曹操的箭,课题为什么是借箭,而不是骗箭?”
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质疑。
一篇课文的重点句、重点段往往直接反映了课文的中心和大意。若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质疑,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大有禆益的。在教《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问,并启发学生重点围绕人物提问。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后,提出了诸多直指课文中心的问题。“周瑜让鲁肃去见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鲁肃为什么会帮诸葛亮?”“曹操为什么只放箭,不轻易出兵?”“诸葛亮为什么两次掉转船头?”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人物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同样一篇课文,同样是质疑,由于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由此可见,质疑这一教学方法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让学生提问,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方法,在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只会让质疑教学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质疑的方法,认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同时也让我们牢牢记住:“学贵有疑,疑贵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