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阅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经验里”走,往“散文里”走。“出乎于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心灵的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赏析。本文将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粗鄙做法,初步探究散文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关键词:散文;教什么;如何教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5-02
初中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阅读教学课,而散文阅读,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有效解决散文教学中的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散文教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散文?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韩向东老师说:“散文多是直面人生,抒写真人真事真情,亲切自然,是与读者心灵间的对话与沟通。”“散文随情所至,酣畅淋漓地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自然天成,无拘无束。”(《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也就是说,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中的那个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眼中独有的那个镜像,并且也只是他在那一刻感受的那一个独有的背影,与他平时见到的父亲的背影,也是有区别的。其实,不管什么体式都能培养人、发展人,为什么一定要教散文呢?这说明散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不教散文,学生的个性成长可能是畸形的、不全面的。优秀的散文大师,无不以其精湛的笔墨、广博的学识、饱满的智慧、独特的经历,渗透在文章的角角落落。学生阅读散文,其实是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中作者独特的经验体会进行链接,丰富阅读体会,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这是其他文体所无法企及的。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够这样自然而贴切地表现作者的那一种独特经验。也没有哪一种文体能让学生这样去感受和体验其中包含着的作者所特有的情感、个性、人生阅历和作者那一刻的倾诉。因此,散文到底要教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散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散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这些外在的东西,更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者在写作那一刻依赖其独特境遇所触发的那个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和思量,教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一篇中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所融汇起来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
二、如何教
综合以上分析,散文教学到底如何教,我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界定,即:深乎其中,出乎于外。“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阅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经验里”走,往“散文里”走。“出乎于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因此我这样进行散文教学:
1.感知形象,捕捉情感。優秀的散文,往往是作家在自然界一花一草,一事一物情感的触动下,而留下的脍炙人口的美文。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以情感为纽带,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去细细感知文章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情景教学法,我觉得也可以是散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并觉得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也可以用实物直接展示;用角色扮演来上《羚羊木雕》,让学生一起把课文编成剧本形式,让学生来表演,在表演中展现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体验;用想象联想来上朱自清的《春》,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挑选文中的语句直接朗诵,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软绵绵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学生怎会不被这样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呢。
2.把握情感,寻找文脉。行文脉络,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文眼)上,抓住作者围绕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如,我在教学杨绛的《老王》时,我会把教学主线放在“杨绛为什么要写《老王》”上;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会把教学主线放在“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上。让学生联系作品背景、捕捉作者的动情点、挖掘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作者写这篇文章前的心绪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怎样?这篇文章中作者要传达怎样的一种心态?通过挖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当时的自己的一种自我救赎,一种表达情感的需要。在当时,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不可不写。
3.品味语言,升华感情。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整体把握下,散文教学可以就文章中语言表达方面,细心揣摩,品味咀嚼,这样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揣摩咀嚼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陶冶读者自身思想性情的过程。
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4.
关键词:散文;教什么;如何教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5-02
初中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阅读教学课,而散文阅读,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有效解决散文教学中的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散文教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散文?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韩向东老师说:“散文多是直面人生,抒写真人真事真情,亲切自然,是与读者心灵间的对话与沟通。”“散文随情所至,酣畅淋漓地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自然天成,无拘无束。”(《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也就是说,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中的那个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眼中独有的那个镜像,并且也只是他在那一刻感受的那一个独有的背影,与他平时见到的父亲的背影,也是有区别的。其实,不管什么体式都能培养人、发展人,为什么一定要教散文呢?这说明散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不教散文,学生的个性成长可能是畸形的、不全面的。优秀的散文大师,无不以其精湛的笔墨、广博的学识、饱满的智慧、独特的经历,渗透在文章的角角落落。学生阅读散文,其实是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中作者独特的经验体会进行链接,丰富阅读体会,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这是其他文体所无法企及的。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够这样自然而贴切地表现作者的那一种独特经验。也没有哪一种文体能让学生这样去感受和体验其中包含着的作者所特有的情感、个性、人生阅历和作者那一刻的倾诉。因此,散文到底要教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散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散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这些外在的东西,更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者在写作那一刻依赖其独特境遇所触发的那个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和思量,教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一篇中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所融汇起来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
二、如何教
综合以上分析,散文教学到底如何教,我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界定,即:深乎其中,出乎于外。“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阅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经验里”走,往“散文里”走。“出乎于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因此我这样进行散文教学:
1.感知形象,捕捉情感。優秀的散文,往往是作家在自然界一花一草,一事一物情感的触动下,而留下的脍炙人口的美文。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以情感为纽带,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去细细感知文章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情景教学法,我觉得也可以是散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并觉得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也可以用实物直接展示;用角色扮演来上《羚羊木雕》,让学生一起把课文编成剧本形式,让学生来表演,在表演中展现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体验;用想象联想来上朱自清的《春》,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挑选文中的语句直接朗诵,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软绵绵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学生怎会不被这样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呢。
2.把握情感,寻找文脉。行文脉络,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文眼)上,抓住作者围绕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如,我在教学杨绛的《老王》时,我会把教学主线放在“杨绛为什么要写《老王》”上;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会把教学主线放在“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上。让学生联系作品背景、捕捉作者的动情点、挖掘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作者写这篇文章前的心绪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怎样?这篇文章中作者要传达怎样的一种心态?通过挖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当时的自己的一种自我救赎,一种表达情感的需要。在当时,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不可不写。
3.品味语言,升华感情。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整体把握下,散文教学可以就文章中语言表达方面,细心揣摩,品味咀嚼,这样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揣摩咀嚼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陶冶读者自身思想性情的过程。
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