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涌动的声音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i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选片赛区中两名获奖老师的两节课,从备课以及修改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期对更多的教师给予经验上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优质课;备课;修改
  
   山東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北片赛区落幕了,淄博市两名教师耿文超和毕俊华分获第一名与第三名,这是十分难得的。针对两名教师所获奖的优质课,笔者回想指导两名教师准备时的情况,现完成此文,希望给广大老师一定启示。
  一、整体设计,是一堂优质课的章法
  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很重要,整体的设计要自然、清晰、简明。设计要凸显由易到难、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要有梯度,有递进感,有一浪高过一浪的状态,要凸显几个让人值得回味的亮点。要尽量把有关整体设计的内容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一是学生明白要干什么,二是听课的教师也非常清楚。耿文超《将进酒》的整体设计是这样的:
  1.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3.基础——检查字词及含义,并让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
  4.浅味——读出字音,读通文义,初步读出感情基调。
  让学生有感情的去读全文。
  5.品味——从林庚说李白是多面的人,引出你从本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李白?并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李白”。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最后讨论:怎么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万古愁”的含义是什么?
  6.深味——延伸学习李白的另外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借助“酒”的意象,说说在这三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
  7.最后集体背诵《将进酒》。
  这个设计的主线就是“浅味——品味——深味”。从整体看这样设计是很简洁、明了的,注重了选修课的特点。实际上,在第一次听课时,深味的设计,是与陶潜的诗《饮酒》作对比,同样是喝酒,而两者的人生态度、情感及风格是不一样的。而改成李白的两首诗,更突出了选修同一作家作品的特点,全面理解、深化、鉴赏同一个作家情感变化与风格的目的,就更贴近新课程要求的选修教学的特点。
  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整体设计是这样的:
  1.导入。
  2.教学目标:诵读涵泳;把握细节。
  3.感知文本: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儿子?屏幕显示:“母亲”“儿子”。学生自由朗读。
  4.体味细节:引用《秦腔》颁奖辞对贾平凹语言的评价,引出“细节雕刻灵魂,文本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讨论“钱”的细节。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
  5.涵泳语言:从三毛对贾平凹语言的评价,用语很奇很怪,很有味道,引出“你觉得哪个词语很有味道,说说用语的妙处”。
  教师引导分析“捏、塞、抹”三个动词的妙处。
  6.深化主题:是“母爱”,还是“儿子的愧疚”?学生讨论。
  读最后一段“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深化。
  7.用贾平凹“行孝要尽早”结束。
  这个设计就是“感知文本——体味细节——涵泳语言——深化主题”。这也是十分简洁的设计,也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设计,也是十分清晰自然、有章有法的设计。
  二、简洁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第一步
  导入,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落实起来并不简单。导入的要求就是简明、生动,不节外生枝,不占太多时间。
  刚开始时,耿文超《将进酒》的导入是引用余光中的诗入题。余光中的诗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之后,又改为从学生刚刚学的《蜀道难》导入。但这个导入就用了不少时间。他问:“《蜀道难》仅仅是写了蜀道难吗?有没有表述自己的感情?”
  我说:“用《蜀道难》入题可以,但不要再问问题了,这就又节外生枝了。能说《蜀道难》没有表述自己的感情?只是间接而已啊。可以把学过《蜀道难》与余光中的评价结合一下。”到正式上课时,耿文超就采用了两者结合的说法,很简单的导入了。这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又把名家的评价渗透进来,有了理性的高度。
  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的导入,第二遍试讲时,是用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入题的。上课前,还要全部把歌曲放完。上课后,还要学生说出歌曲里的几句歌词。
  我这样指导:放歌曲是为什么?这首歌是歌唱母爱的,而本文重点是学习细节的,与这首歌没有关系啊?让学生说出歌曲里的歌词更是节外生枝了,这节课是学习这篇课文?还是学习这首歌曲?应该去掉这个环节,太占用时间了。如果确实要放歌曲,上课前调整一下气氛可以,但一听到上课铃声,不管歌曲放没放完,要马上停止音乐,开始上课。
  我的这个见解,毕老师很快接受了,到上课时,就马上停止音乐,开始正常上课了。在这里,有一个用歌曲、音乐、图片、视频的问题,就是这些教学资源一定要恰当地为课堂、为文本、为学生学习服务,千万不要为其所累。我听了不少参赛课,有些教师甚至大段放视频、放图片,我们是学习教材文本呢,还是看视频呢?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节课一定要有教学目标,并且要实用而简明。开始毕俊华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是没有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我指导:一定要有,不要超过两个,一个可以确定为诵读,涵泳语言;一个可以放在把握细节上,体味情感。
  在这里,我要说一说“教学目标”设置的一些现象。有一些年青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比较乱。现象有二:一是设置得太多,目标太大,根本完不成。所以教学目标设置一般两个为宜,三个以上就完不成了。二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分这三方面设置教学目标,光目标就很长很长。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新课程理念的原因,要知道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千万不要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三、概括感知,是一堂优质课的基础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认知。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概括文本的内容,说说你对文本的初步认知;二是通过诵读来体味文本的含义。可以采用朗诵、概括内容或提问的方式等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角度。
  耿文超讲的是诗歌,就采用了诵读的方式,先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还真提出了问题,问:“宴平乐”中“乐”读lè,还是读yuè?“主人何为言少钱”中“何为”是何意?教师很快作出解答,“乐”读lè,是地名;何为,是宾语前置为“为何”。之后,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字音,读通文义,初步读出感情基调。
  在第二次试讲时,耿老师只是在学生齐读之后,让一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点评。学生指出了这个学生读得如何,说读的感情还不够到位。之后就进入了下一环节。
  我觉得,叫一个学生读课文,学生又读得不到位,应该再指导一下学生,再让另一个学生读一遍为好。这一方面巩固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二是在教师如何指导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再读一遍,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就是说,一个环节要完成,才可以进入到下一环节。
  而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整体感知,是让学生“谈谈你读到了怎样的母亲与怎样的儿子”,这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四、讨论探究,是一堂优质课的主体
  真正的课堂讨论与探究,是一个亮点,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体。如果设计的问题自然、巧妙、扎实、有力度、有张力,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了。有些赛课,一味为了讨论探究,抛出的问题就是“你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你喜欢哪一句,鉴赏一下”“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等等,不一而足。弄得课堂支离破碎,颠三倒四。到底如何设计讨论探究这个重要环节呢?
  笔者认为如果是文言文或较难的古代诗歌,就要通过段落的讲解,边读,边分析,边品味。如《氓》《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春江花月夜》这些文本,你能用“你喜欢哪一段”“你喜欢哪一句”来探究剖析吗?如果讨论探究,可以在每一段不同的教授方法上做文章。如果这一段是教师串讲,要把重点语句、本段含义与学生一起分析;而下一段可以通过诵读理解,突出重点语句;而下一段则可以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引导领会。所以,讨论探究要根据文本的不同来确定教学方法。
  而耿文超与毕俊华上的课文,一篇是古诗,一篇是散文。他们的设计都十分巧妙。
  《将进酒》的“品味”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从林庚说李白是多面的人,引出你从本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李白?并且很形象地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李白”,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我想,为什么要用林庚的说法?就是强调专家的观点,突出权威性。我查了一些资料,林庚在《诗人李白》一书中,花了很多的篇幅来讲李白的活动方式,将李白的漫游、任侠、访道、隐逸,都归结到政治活动方式中,独具只眼。还有人说,李白是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人,始终追求人生至高的完美,在李白的世界里,诗人既要做高官,又要享受隐士的逸趣;既要求取功名,又要游山戏水;既要社会关注他、重视他,自己又对此显得不屑一顾;既要求仙得道勤于修炼,又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尽情享有现实的人生快乐。《我不是个好儿子》讨论探究的是“细节”。毕俊华是从《秦腔》颁奖辞引入的。《秦腔》颁奖辞是这样的: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中亦是如此,用朴拙的语言,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写出了生活的本真。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展开小组讨论。我想,毕老师为什么要借用《秦腔》的颁奖辞?就是为了丰富课堂的容量,提升文本的内涵,从更高远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视野。况且,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当然,讨论探究还要施之以恰当的学习方法。我在听课中发现,耿文超教学《将进酒》,让学生思考“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时,让学生按“内容+手法+感情”的方法陈述理由,这样在有意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层次性与规范性,对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有启发意义。而在听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试讲时,我就推荐她借鉴这种方法,让学生回答“细节”这个问题时,按照“文本+细节+感悟”这三个方面回答,这就在不经意中渗透了方法教学。毕俊华很快接受了这种方式。
  五、有意介入,是一堂优质课的亮色
  讨论探究,也不仅仅在于学生自由的寻觅、思考,还在于教师重点参与与适时引领。我要说,教师也要有意介入。
  一篇优秀作品为什么能选入教材?为什么一篇经典文章千古成诵?就是因为其内容、写法、文采都文质兼美,都经得起时空的锤炼。所以,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然后提出自己的带有个性化的设计。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提高亮点,往往增加多媒体的画面,增加音乐配音,提升文本之外的效应,而真正的亮点,我觉得应该是教材本身,在于对教材深度的把握与思考。
  耿文超在试讲《将进酒》时,觉得学生已经从多方面都谈到了多样的李白,好像已经完成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也很活跃,对李白是积极还是消极,也有过一些争论,但教师应该如何更深层次引导呢?《将进酒》的根在哪里?为什么李白要喝三百杯?为什么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为什么他感叹“人生自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他要“与尔同消万古愁”?何谓“万古愁”?这仅仅是李白一个人的“愁”?
  我觉得,应该加上学生最不理解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怎样认识“人生得意须尽欢”?一个是“万古愁”的含义是什么?第一个问题,从表面看,李白是消极的,是充满矛盾的,是貌似寻欢作乐的,是愁苦悲凉的,是慨叹人生短暂的,这一层展现的是李白的消极,而这恰恰是表面的;而从他为何饮酒、为何发愁的行为看,从他的波澜起伏的生平阅历看,从他内心深藏的“仗剑去国”的理想看,从他自始至终点燃的积极入世的志向看,他内心却是积极的,火热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不要被表面这种消极的状态所迷惑,而他的炽热的内心才是他的真性情,这里隐藏着一颗滚烫的心。恰恰在课堂上,耿老师提问了四个学生,竟有三个学生认为李白当时的状态是消极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第二个问题,何谓“万古愁”?从文本看,大致有两点,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看出他愁人生苦短,从“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看出他愁怀才不遇。为何着“万古”二字?实际上是说这两个方面自古皆此,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的自投汨罗,难道不是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的体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文本挖掘的深度,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亮色。
  而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讨论“钱”的问题,也是“有意介入”的。我与毕老师商量,可否这样设计: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呢?
  关于“钱”的两段文字,课文是这样叙述的:
  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开始母亲不要,是儿子不理解母亲的心,母亲也不理解儿子;而最后母亲收了钱,是母亲看到了儿子的遭遇,儿子的无奈,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母亲收钱是让儿子心安。开始寄钱是儿子要得到心理平衡,而最后母亲收了,是为了儿子心理得到平衡,在这里母亲的“要与不要”都是爱。
  教师的有意介入,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深入,一种理性的升华。有意介入,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致,更能为课堂增彩。
  六、主题挖掘,是一堂优质课的理性与深邃
  当然,一堂课的高潮可能有很多,而巧妙的主题设计可能更容易把课堂推向高潮。
  《我不是个好儿子》是这样设计的:本文的主题是“母爱”,还是“兒子的愧疚”?
  这是我听毕老师第二次试讲之后,增加的一个设计。她第一次试讲的结束,设计是通过母亲的几件事归结到“母爱”的主题;第二次试讲结束时,设计是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母亲的生活细节,再引用毕淑敏的一段“哪怕给母亲一个野果”结尾。我在她第一次试讲之后,提出:这篇作品是纯粹写“母爱”吗?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文“是母爱,还是愧疚”,发到博客上。第二次试讲之后,我又说,写一个生活里的细节太常见了,学生读着读着都哭了,有点煽情啊。学生写的情节也没有到哭的程度啊,毕淑敏的语段用得太多了,还是删去吧。于是我与老师们一起,设计了这第三个结尾:文章到底是写“母爱”,还是写“儿子的愧疚”?
  《我不是个好儿子》原文的第一段,写的十分清楚,由于文章太长,教材选编时,删去了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我说,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作者写作的初衷,还是从结尾看“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都说明本文重点侧重的是“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更衬托了“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愈深,“儿子的愧疚”就愈烈。这个主题的设计,就为全文寻找到了注脚,就有力地展示了流淌在作者血液里的那种纯纯的无限的孝敬之心。
  一位哲学家说过,父母疼爱子女是人的天性,而子女孝敬父母则上升为道德的范畴。如果学生能从这个理性的命题里面,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意义吧。
  七、适度拓展,是一堂优质课的精彩外延
  教学一篇文章,拓展是常见的。拓展的角度、范畴很多,可以是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写作的拓展,可以是引领课外读书的拓展,也可以是片段训练的拓展。
  而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如何拓展呢?耿文超上选修教材《将进酒》是这样拓展的:与李白的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进行对比,分析在三首诗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南陵别儿童入京》写于天宝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诗中毫不掩饰他喜悦的心情。全诗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行路难》作于“赐金放还”之后,入京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变相撵出长安。本诗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全诗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明显,奉召进京,饮酒那是“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气宇轩昂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后的《行路难》饮酒那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中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濟沧海”之气概;而《将进酒》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悲叹人生短促,怅失怀才不遇,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既愁苦又悲壮的情感令人扼腕。为什么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歌,学生也能很快就领会了呢?这就是“以一篇带多篇”选修学习的功劳,这也是新课程选修要求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春风。
  愿这骀荡的春风,时时吹拂涌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我国是花椒原产国,每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超过10万吨的花椒籽,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花椒籽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质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特点。但花椒籽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较差,制约着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高场强超声波技术是一种经济节能的蛋白质物理改性方式,具有安全无毒和方便操作的特点。本文以花椒籽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花椒籽蛋白质与商品化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的功能性质,以探究花椒籽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然后采用高场强超声处理花椒籽蛋白,研究超声对于花椒籽蛋白理化性质以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摘要: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师”的内涵出发,探讨成长为教师的基本前提要求,教师凭借什么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价值所在。认为要想成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终身学习;通过自己的道德、情感、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格健全、精神丰满、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关键词:教师;德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摘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适应现代高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大学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笔者立足于一所年轻的地方性、行业性高职高专院校,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两种素质、弘扬三元文化、培养四项品质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大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我们正在进行21世纪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于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和法律人才?这种需求对法学人才培养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只有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把握好法学人才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法律;就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强化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坚持以新课程为指导,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本文将与大家谈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资源;德育    生物新课程培养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
期刊
摘要:阅读,是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  关键词:阅读;学生;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已为成课堂阅读的拓展与继续。对开拓学生视野,收集信息量,发展学生
期刊
摘要:“教无定法”,语文课渗透德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国际国内的形势,采取灵活的方式渗透德育。我们既反对“硬贴式”(牵强附会),又反对“游离式”(各不相干)的渗透,我们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联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德育;探索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
期刊
摘要:本文對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魅力问题进行分析,以求为教师在细节处改善教学质量提出浅见。  关键词:魅力教师;执著    在课堂上自由驰骋,畅所欲言,带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快的世界,这是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在;在学识上才华横溢,举一反三,用更深远的知识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常常会赢得学生倾慕的眼神,这是教师的学识魅力所在;在业务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瞻前仰后,这是教师的反思魅力所在。如果比起蜡烛,那我更愿如朝
期刊
摘要:磨课是指一位教师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磨课从大的范围来讲,属于备课的范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跟备课又有很大的差异。它比备课要求更高,对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要求更多,在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中,磨课者的水平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能代表学校团队参加优质课评比,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荣幸和重任。  关键词:优质课;磨课;反思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我参加了北
期刊
摘要:应试教育的存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必然,也是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教育。应试教育在中国那样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势必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孩子、家长、教师以及政府等。而,对于应试教育的直接接受者——孩子,他们在应试教育下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在本文将和大家呈现一些应试教育下这些孩子的模样。  关键字:应试教育;压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叛逆;心理    一、应试教育含义及特征  要了解应试教育下的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