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从古希腊艺术出现的那天起,就无形中模仿着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模仿说”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模仿几乎被看做最原始的美术理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也正是由于它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关“模仿说”的理论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模仿说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艺术”是与”模仿”等同的,他们对模仿的概念也限于此。
一、柏拉图“模仿说”
柏拉图是古希腊模仿说的集大成者。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不仅限于绘画或雕塑等视觉艺术,但艺术就是模仿的一种,柏拉图的艺术观念首先就是以“艺术即模仿”为基础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首先有一个绝对的“理念”存在,具体的事物或物质首先就是对这个“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家绘制的图画中的事物形象则是对前一个模仿物的“模仿”。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以最著名的床的例子说明他的理论:世上的床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够区分出床,说明存在着一种床的理念。木匠用具体的材料做出特定的床,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模仿。画家描绘的床并不是对木匠做的床的真实再现,他描绘的仅仅是床在视觉上的外形,是他从特定的角度、特定光线下看到的床。因此,画家与永恒的真实,也就是理念,隔了两层。而画家知晓的仅是某一张具体的、木匠制作的床的外形,却对床的真正的理念或实质并不了解,他笔下描绘出来的床只是个别的床的影子,
柏拉图把艺术模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柏拉图认为,画家与一面镜子没有太大的的差别,他与它,制造出来的同样是事物的影子: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很快的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的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画家描绘出来的床与真理隔了三层,被他置于知识等级的最底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低级的模仿。
柏拉图一直宣称艺术是低级的模仿,但他又对艺术家内部做了区分。他认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各不相同,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感官印象,对事物作外形上的简单描摹;而另一些艺术家被他称为“创作性”画家,他认为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在创作中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不会完全陷入物质世界和视觉表象。因此在柏拉图看来似乎艺术本身也有了高下之分,不再是简单的复制。
二、色诺芬“模仿说”
色诺芬是与柏拉图同时代的人,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艺术,或者说视觉艺术表达了情绪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在形状的简单描摹,不是低级的。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帕拉西阿斯问道:“难道绘画不是对于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吗?”画家完全同意。紧接着又问:“人在高兴的时候与忧伤的时候面容不同,是不是也可以描摹?”帕拉西阿斯的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根据这样的逻辑,不但是人的愉快或忧伤情绪,而且还包括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吝啬等精神气质都可以用画家的画笔描绘出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静止或运动的姿势表现出来。色诺芬的观点揭示了模仿的深度,虽然模仿借助的是事物呈现出来的外貌,或者说“表象”,但是由于画家对这些表象加以区分,并按照描绘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因此他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模仿了“精神特质”。
三、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把艺术理解为是对自然的模仿,但是其思想中的模仿概念仅指艺术范畴之内,不像柏拉图的模仿概念那样宽泛。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就好像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一样,成人模仿是因为能够从模仿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即他所说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此时的所认可的模仿已经不仅仅是对柏拉图口中的理念模仿了,他被切换成画家或雕塑家心灵中所固有的‘艺术观念’的模仿,即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所说的“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四、普洛丁“模仿说”
普洛丁是公元3世纪罗马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他批判的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物的的模仿;而普洛丁则大胆地指出,艺术形象来自艺术家的心灵,他是艺术家的内在形式。所以他提出,艺术在模仿自然事物创造之时并未受到轻视,他认为自然与艺术家一样,同为模仿者,自然对理念进行模仿,艺术家也是。对柏拉图的那种论断,普洛丁十分反对:对于那些艺术与模仿自然有关轻视它们的人,你首先需回答,自然事物同样也在模仿;然后你要知道艺术家不仅再造可见事物,而且回溯自然之原理;甚至,你还必须懂得,自然有所欠缺之处,艺术家们便会有所获得并为之增补,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美。菲狄亚斯没有依据任何可见物体就创作了《宙斯》,但他却把宙斯做成了宙斯本人愿意显现的样子——若他果真愿意在我们面前现身的话。
艺术家在普洛丁看来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是美的赋予者,能够补足自然的不足。“当普洛丁说菲狄亚斯以这样的方式,假如宙斯愿意在人前现身一定会选择的那种方式来再现宙斯时,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形象,根据普洛丁的形而上学,菲狄亚斯在其内在自我中所具有的‘圖画’就不仅是宙斯的概念,而且正是其本质”。自古希腊以来,人们普遍赞美艺术品而轻视艺术家,在普洛丁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他认为艺术家的地位比艺术品更高,因为在他的观点中,艺术家是作品的起源,是艺术形象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于文杰.艺术发生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杨国丽(1993-),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专业美术学,西方绘画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模仿说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艺术”是与”模仿”等同的,他们对模仿的概念也限于此。
一、柏拉图“模仿说”
柏拉图是古希腊模仿说的集大成者。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不仅限于绘画或雕塑等视觉艺术,但艺术就是模仿的一种,柏拉图的艺术观念首先就是以“艺术即模仿”为基础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首先有一个绝对的“理念”存在,具体的事物或物质首先就是对这个“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家绘制的图画中的事物形象则是对前一个模仿物的“模仿”。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以最著名的床的例子说明他的理论:世上的床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够区分出床,说明存在着一种床的理念。木匠用具体的材料做出特定的床,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模仿。画家描绘的床并不是对木匠做的床的真实再现,他描绘的仅仅是床在视觉上的外形,是他从特定的角度、特定光线下看到的床。因此,画家与永恒的真实,也就是理念,隔了两层。而画家知晓的仅是某一张具体的、木匠制作的床的外形,却对床的真正的理念或实质并不了解,他笔下描绘出来的床只是个别的床的影子,
柏拉图把艺术模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柏拉图认为,画家与一面镜子没有太大的的差别,他与它,制造出来的同样是事物的影子: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很快的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的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画家描绘出来的床与真理隔了三层,被他置于知识等级的最底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低级的模仿。
柏拉图一直宣称艺术是低级的模仿,但他又对艺术家内部做了区分。他认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各不相同,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感官印象,对事物作外形上的简单描摹;而另一些艺术家被他称为“创作性”画家,他认为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在创作中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不会完全陷入物质世界和视觉表象。因此在柏拉图看来似乎艺术本身也有了高下之分,不再是简单的复制。
二、色诺芬“模仿说”
色诺芬是与柏拉图同时代的人,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艺术,或者说视觉艺术表达了情绪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在形状的简单描摹,不是低级的。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帕拉西阿斯问道:“难道绘画不是对于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吗?”画家完全同意。紧接着又问:“人在高兴的时候与忧伤的时候面容不同,是不是也可以描摹?”帕拉西阿斯的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根据这样的逻辑,不但是人的愉快或忧伤情绪,而且还包括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吝啬等精神气质都可以用画家的画笔描绘出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静止或运动的姿势表现出来。色诺芬的观点揭示了模仿的深度,虽然模仿借助的是事物呈现出来的外貌,或者说“表象”,但是由于画家对这些表象加以区分,并按照描绘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因此他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模仿了“精神特质”。
三、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把艺术理解为是对自然的模仿,但是其思想中的模仿概念仅指艺术范畴之内,不像柏拉图的模仿概念那样宽泛。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就好像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一样,成人模仿是因为能够从模仿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即他所说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此时的所认可的模仿已经不仅仅是对柏拉图口中的理念模仿了,他被切换成画家或雕塑家心灵中所固有的‘艺术观念’的模仿,即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所说的“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四、普洛丁“模仿说”
普洛丁是公元3世纪罗马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他批判的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物的的模仿;而普洛丁则大胆地指出,艺术形象来自艺术家的心灵,他是艺术家的内在形式。所以他提出,艺术在模仿自然事物创造之时并未受到轻视,他认为自然与艺术家一样,同为模仿者,自然对理念进行模仿,艺术家也是。对柏拉图的那种论断,普洛丁十分反对:对于那些艺术与模仿自然有关轻视它们的人,你首先需回答,自然事物同样也在模仿;然后你要知道艺术家不仅再造可见事物,而且回溯自然之原理;甚至,你还必须懂得,自然有所欠缺之处,艺术家们便会有所获得并为之增补,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美。菲狄亚斯没有依据任何可见物体就创作了《宙斯》,但他却把宙斯做成了宙斯本人愿意显现的样子——若他果真愿意在我们面前现身的话。
艺术家在普洛丁看来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是美的赋予者,能够补足自然的不足。“当普洛丁说菲狄亚斯以这样的方式,假如宙斯愿意在人前现身一定会选择的那种方式来再现宙斯时,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形象,根据普洛丁的形而上学,菲狄亚斯在其内在自我中所具有的‘圖画’就不仅是宙斯的概念,而且正是其本质”。自古希腊以来,人们普遍赞美艺术品而轻视艺术家,在普洛丁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他认为艺术家的地位比艺术品更高,因为在他的观点中,艺术家是作品的起源,是艺术形象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于文杰.艺术发生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杨国丽(1993-),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专业美术学,西方绘画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